-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酷!科學少年(全5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441722
- 條形碼:9787564441722 ; 978-7-5644-4172-2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酷!科學少年(全5冊) 本書特色
頻頻獲獎的青少年科普讀物 韓國中小學生常備課外書
1、獲韓國教保文庫“年度環境圖書”稱號
2、2021韓國世宗圖書獎優秀教養圖書
3、韓國青少年出版協會推薦書籍
4、連續24周蟬聯韓國阿拉丁網絡書店青少年暢銷排行榜TOP100
5、入選韓國大型連鎖書店教保文庫“MD的選擇”推薦
6、韓國“幸福晨讀”2020年推薦圖書
7、入選韓國主要網絡書店Yes24年度選書推薦
8、韓國慶尚南道教育廳高城圖書館推薦書籍
酷!科學少年(全5冊) 內容簡介
1.本套書含5冊:《酷!科學少年 極簡宇宙史》《酷!科學少年 氣候變暖》《酷!科學少年 熱愛地球》《酷!科學少年 新材料》 《酷!科學少年 人工智能》,向讀者講述了當下世界*受關注的五大問題。2.分冊具體簡介如下:《酷!科學少年 極簡宇宙史》介紹了目前*權威的宇宙大爆炸理論,通過時間軸的方式,詳細敘述了宇宙在大爆炸之后的 138 億年的時間所經歷的變化,并展望了未來宇宙的演變。 《酷!科學少年 氣候變暖》關注了氣候危機問題。本書從氣象與氣候的區別入手,逐步引導讀者了解氣候的相關知識,并學會如何科學地應對氣候危機。如,了知道什么是氣候,氣候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酷!科學少年 熱愛地球》介紹了我們平日看似普通的消費行為實際上與這個世界、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如,我們吃的方便面與熱帶雨林中的猩猩數量減少之間有聯系;大量種植牛油果與飲用水短缺之間有關聯……本書講述了日常生活中的7種消費行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旨在讓讀者深入了解環保的重要性。 《酷!科學少年 新材料》介紹了現代文明所使用的無數連名字都不被人熟知的新材料。比如,制造折疊顯示器的材料跟我們寫字用的鉛筆是同一類,電器的核心部件半導體與沙石有關系;太陽能發電與普通礦石有關系。本書將帶你登上前往新材料開發的冒險船只,探索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世界。 《酷!科學少年 人工智能》介紹了給人們帶來希望,同時也引發了不安的人工智能。介紹了人工智能目前處于何種階段;它是否有可能否取代所有人類的工作;強人工智能是否會對人類構成威脅;讀完本書,相信你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酷!科學少年(全5冊) 目錄
第1章
人工智能,揭開你的神秘面紗吧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引擎——算法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區別
逾越恐怖谷
第2章
人工智能,為什么你現在如此熱門
人工智能的發展之路
深度學習,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
大數據的發展
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3章
人工智能美好的未來拜托你啦
自動駕駛汽車進入日常生活
越活越年輕的世界
更加便利的生活
共享經濟的出現
第4章
人工智能,你真的會取代人類嗎
未來的就業--制造業
夕陽職業和新興職業
服務業會不同于制造業嗎
第5章
人工智能,你有那么可怕嗎
紅色的眼睛
強人工智能
風險可以防范嗎
……
酷!科學少年(全5冊) 相關資料
逾越恐怖谷
類人機器人與人類越來越像,有時會引起人類的不適與反感,這就是我們說的“恐怖谷效應”。“恐怖谷”的英文是“Uncanny Valley”,“uncanny ”的意思是“神秘的、離奇的”。被稱為精神分析學之父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在一篇論文中分析了恐怖谷這一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當我們熟悉的某個事物變得反常,人們會產生奇異恐怖的感覺。比如,平時和善的人突然破口大罵,或者原本性格孤僻的人突然變得很親切,這些都會讓人感到奇怪。
那么恐怖谷效應到底是什么呢?一般來說,機器人與人類的相似度越高,兩者的親密度也會越高。但當相似度達到某種程度時,這種親近感反而會陡然下降。機器人一成不變的面部表情、機械化的動作都會讓人感到陌生和恐懼。好感與厭煩兩種情感的轉換形成的強烈反差,就像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所以就用一個非常形象的單詞“valley”(山谷)來形容。當對機器人感到害怕或者厭惡時,你已經受到了恐怖谷效應的影響。
不過當機器人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和人越來越像,我們對機器人的感情又會回歸正面,不再感到恐懼。制造高度仿真人是人類的夢想,但是以現有的技術實現這一夢想還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制造機器人的技術有限。普遍認為,人工智能還不能像人類一樣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雖然人工智能近年來已經取得了飛躍性的發展,但要具備人類的智能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想了解其中的原因,我們就要探索人類大腦的秘密了。
人類能夠思考主要依靠神經元。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神經元讓人類可以感知、思考、對話、記憶和運動。你知道人類大腦中有多少神經元嗎?
至少有1000億個,而在圍棋比賽中打敗人類的“阿爾法狗”只有1000萬個電子神經元,所以,單從神經元的數量來看,“阿爾法狗”并不是人類的對手。
正因為如此,盡管“阿爾法狗”的圍棋水平很高,但它依然不能像人類一樣從事其他類型的工作。前面說過,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者所從事的工作互不重疊。“阿爾法狗”雖然打敗了李世石,但它只會下棋;而李世石不僅會下棋,還會唱歌、畫畫等。人類可以完成很多種工作,既可以在寫字樓里上班,也可以到工地。
還會唱歌!
我會下棋!上干活,還可以在餐廳里工作等。
可以說,人腦的涉及面比較廣,而充當機器大腦的人工智能則比較深入。所以,雖然“阿爾法狗”不能從事多方面的工作,但在某個特定領域卻能超越人類。
雖然“阿爾法狗”的神經元數量遠不及人類,但它卻擁有13層卷積神經網絡,而這些神經網絡賦予了它學習數還會畫畫!
逾越恐怖谷
類人機器人與人類越來越像,有時會引起人類的不適與反感,這就是我們說的“恐怖谷效應”。“恐怖谷”的英文是“Uncanny Valley”,“uncanny ”的意思是“神秘的、離奇的”。被稱為精神分析學之父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在一篇論文中分析了恐怖谷這一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當我們熟悉的某個事物變得反常,人們會產生奇異恐怖的感覺。比如,平時和善的人突然破口大罵,或者原本性格孤僻的人突然變得很親切,這些都會讓人感到奇怪。
那么恐怖谷效應到底是什么呢?一般來說,機器人與人類的相似度越高,兩者的親密度也會越高。但當相似度達到某種程度時,這種親近感反而會陡然下降。機器人一成不變的面部表情、機械化的動作都會讓人感到陌生和恐懼。好感與厭煩兩種情感的轉換形成的強烈反差,就像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所以就用一個非常形象的單詞“valley”(山谷)來形容。當對機器人感到害怕或者厭惡時,你已經受到了恐怖谷效應的影響。
不過當機器人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和人越來越像,我們對機器人的感情又會回歸正面,不再感到恐懼。制造高度仿真人是人類的夢想,但是以現有的技術實現這一夢想還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制造機器人的技術有限。普遍認為,人工智能還不能像人類一樣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雖然人工智能近年來已經取得了飛躍性的發展,但要具備人類的智能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想了解其中的原因,我們就要探索人類大腦的秘密了。
人類能夠思考主要依靠神經元。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神經元讓人類可以感知、思考、對話、記憶和運動。你知道人類大腦中有多少神經元嗎?
至少有1000億個,而在圍棋比賽中打敗人類的“阿爾法狗”只有1000萬個電子神經元,所以,單從神經元的數量來看,“阿爾法狗”并不是人類的對手。
正因為如此,盡管“阿爾法狗”的圍棋水平很高,但它依然不能像人類一樣從事其他類型的工作。前面說過,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者所從事的工作互不重疊。“阿爾法狗”雖然打敗了李世石,但它只會下棋;而李世石不僅會下棋,還會唱歌、畫畫等。人類可以完成很多種工作,既可以在寫字樓里上班,也可以到工地。
還會唱歌!
我會下棋!上干活,還可以在餐廳里工作等。
可以說,人腦的涉及面比較廣,而充當機器大腦的人工智能則比較深入。所以,雖然“阿爾法狗”不能從事多方面的工作,但在某個特定領域卻能超越人類。
雖然“阿爾法狗”的神經元數量遠不及人類,但它卻擁有13層卷積神經網絡,而這些神經網絡賦予了它學習數還會畫畫!
我只會下棋,唉……十萬盤棋局的能力。
雖然人工智能的能力并不僅由神經元的數量決定,但如果能擁有與人類神經元數量相當的神經元,或許“阿爾法狗”的能力范圍也會更加廣泛。
但這一點很難實現。首先,準備100萬臺“阿爾法狗”就非常困難;就算數量滿足了,想讓它們同時工作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需要大量的電能支撐,而且是大到我們根本無法想象的電能。
你知道人體也能產生電嗎?你一定以為我說的是靜電吧。當然,靜電肯定是存在的。但是,除了靜電之外,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也需要少量的電。人類大腦1000億個神經元的功率是20瓦,而“阿爾法狗”1000萬個神經元的功率卻達到了200千瓦。所以,要讓100萬臺“阿爾法狗”同時工作,就需要大量的電能。一座核電站的發電功率大概是100萬千瓦,所以100萬臺“阿爾法狗”同時工作所需要的電能相當于200座核電站的發電量。這是目前人工智能無法超越人類的難點之一。
也有人認為,就算能讓 100 萬臺“阿爾法狗”同時工作,也無法將它們的功能集中于一臺機器人,所以制造仿真機器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悖論。以前的機器人技術是將芯片植入機器人內部,因為我們不可能無限制地擴大機器人的體積,所以機器人的大小成為限制機器人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未來的機器人是依靠網絡來連接和工作的,也就是說,未來的機器人不需要擁有實際的大腦。
我們的終極理想是希望人工智能達到像人類一樣智能,隨著技術一步步成熟,這或許將成為現實。到那時,人工智能可能會超越人類。那么,我們還會將它稱為人工智能嗎?它又會是什么樣子呢?會與人類共存還是對抗?面對這一連串的疑問,讓我們繼續探索人工智能的世界,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吧。
對人工智能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了,為什么現在才變得如此熱門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人工智能研究的發展歷程了。正如詩人拜倫所說,“過去是未來最好的預言家”。當我們展望未來時,必須立足當下并且回望過去。就讓我們先來了解人工智能的過去,然后再來看看推動它發展的技術背景吧。
人工智能研究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一些科學家開始思考如何制造“會思考的機器”。1956年,美國的一批數學家和科學家在一次會議上首次正式提出“人工智能”這一概念。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于1955年在其論文《制造智能機器的科學與技術》中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一詞。
當時,科學家對人工智能的未來充滿信心,甚至大膽宣稱,“能像人類一樣思考的機器將在10年內面世。”可以說,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在1955年底,一款能夠解決數學難題的程序“邏輯理論家”就已被開發出來,它能夠非常輕松地解決一些復雜的數學難題,這在當時是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也因此大受鼓舞。可以說,“邏輯理論家”就是人工智能的雛形。
在第1章“尋找迷宮出口”的例子中我們提到,如果要運用計算機解決某個問題,人類必須提前制定好規則。但是人類制定規則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解決某些問題需要綜合分析大量的信息,這時規則的制定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比如,兩個人玩“剪刀、石頭、布”的游戲,每次都會有9種可能:剪刀 剪刀、剪刀 石頭、剪刀 布、石頭 剪刀、石頭 石頭、石頭 布、布 剪刀、布 石頭、布 布。雖然在這個游戲中只有9種可能,但圍棋比賽中的可能性就比較多了。圍棋的棋盤橫豎各有19條線,共361個交叉點,在下棋過程中最多會出現361×360×359×…×3×2×1種可能,數量也就是361的階乘,這個結果約為10768。
10768是多大的數字呢?我們需要在數字10的后面添加767 個 0 ,只是寫出來就要好一陣吧!可見 10768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可能比地球上沙子的數量還要多得多。所以,人類幾乎不可能給如此復雜的比賽制定規則或算法。
用編寫好的程序解決某些特定問題時,效果可能會比較好,比如證明某個數學原理。不過,大部分人認為,想創造性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編制的程序依然有不足的地方。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對大量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推導,算法的編寫也會因此遇到困難并受到限制。
試想一下,用來證明數學原理的程序能用來制造一個翻譯機嗎?翻譯本身不像解數學題那樣是一個機械的過程,同一個單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意思,想用固定的規則來體現語言的千變萬化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些問題曾一度導致人工智能的研究停滯不前。人工智能曾經歷兩次寒冬期,分別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末,當時甚至出現了人工智能無用論。
不過后來,“機器學習”——堪稱人工智能的救星——橫空出世了。
機器學習,顧名思義就是計算機具有了學習的能力,但是學習的內容必須由人類來提供。人類需要給計算機提供大量的范例,比如,收到信息A時,可以得出結論B。計算機先學習和吸收這些范例,再去解決新的問題。機器學習是在 20世紀 80年代興起的,但真正的發展是在 20世紀90年代。
我們可以把機器學習理解為計算機在模仿人類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那么,人類是如何思考和學習的呢?舉個例子,人們對汽車的認知,并不是通過了解它有 4個輪子、燃料是汽油、動力來自發動機這些理論知識,而是先通過圖片知道什么是客車、什么是貨車,然后在街上看到來來往往的車輛,會說出來這個是客車、那個是貨車,我們就是這樣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的。
酷!科學少年(全5冊) 作者簡介
[韓國]李旨由 等 著
李旨由:一流少兒科普暢銷書作家。韓國首爾大學地球科學教育學專業畢業,主修科學教育及天文學。喜歡去的景點是植物園。常會陷入與植物對話的幻想中,是個不折不扣的植物迷。作品有《流星阿姨說宇宙故事》《流星阿姨說火山故事》《流星阿姨說恐龍故事》《與宇宙歷史的第一次接觸》《縱橫宇宙》《發射星星的人類》《你好,這里是天文臺》等。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