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日常之物的權威 西德工業設計文化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4121577
- 條形碼:9787574121577 ; 978-7-5741-2157-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日常之物的權威 西德工業設計文化史 本書特色
《日常之物的權威》是一本睿智且引人入勝的重要學術著作,該書深入探討了20世紀50年代西德標志性工業設計的崛起歷程及其深遠影響。作者保羅·貝茨生動地論述了功能主義風格的包豪斯和德國制造同盟美學,在二戰期間如何悄然融入家電、餐具和室內設計之中,經戰后烏爾姆設計學院和博朗公司的設計師們復興與形塑后,這一美學風格又如何成為重構德國國家形象的重要媒介,幫助這個負罪且破碎的國家在世界面前恢復聲譽。
《日常之物的權威》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的消費社會提供了一種耳目一新且令人信服的視角。保羅·貝茨的這本書中精彩地呈現了“設計”這一復興包豪斯遺產、實現“德國救贖”的載體。這本著作讓讀者確信,設計不僅是“幸福生活”與“詩意棲居”的一部分,也是物質文化政治化的一個要素。
這本書是新文化史的一顆明珠。作者所做的頗具原創性和洞察力的研究工作,將戰后德國工業設計的發展融入了更廣泛的社會史、文化史和政治史語境中。本書不僅闡明了德國的文化轉向,還揭示了更廣闊的20世紀社會史。
日常之物的權威 西德工業設計文化史 內容簡介
從制造同盟到包豪斯,再到烏爾姆與博朗公司;從家具到汽車,再到消費電器……德國與20世紀的西方工業設計史密切相關。
在本書開創性的文化史研究視野下,保羅·貝茨追溯了設計在構建先進工業文化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闡釋了西德獨特設計文化的形成。本書的視角主要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家居用品,揭示這些普通的商品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的前20年中具有顯著的文化意義,為何包括社會活動家、行業組織、設計師、建筑師、消費者等在內的社會各界都將工業設計視為西德經濟復蘇、社會改革甚至道德重塑的關鍵手段。本書指出,工業設計直接塑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德家庭現代性的形態和意義,并參與了西德國家身份的構建。
日常之物的權威 西德工業設計文化史 目錄
引言:設計、冷戰與西德文化
**章
商品的再賦魅:重審納粹現代主義
第二章
國家的良心:德國新制造同盟
第三章
腎形桌的“復仇”:有機設計的希望與危險
第四章
設計及其不滿:烏爾姆設計學院
第五章
設計、自由主義與政府:德國設計委員會
第六章
寒冷中歸來:設計與家庭生活
結論
記憶與物質主義:歷史作為設計的回歸
日常之物的權威 西德工業設計文化史 作者簡介
[英國]保羅·貝茨(Paul Betts,1963-)英國牛津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歐洲研究中心主任、德國歷史學會(German History Society)主席、學術期刊《德國歷史》(German History)編輯等職務。其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歐洲文化史,尤其是20世紀的德國歷史。代表著作有《廢墟與重生:二戰后歐洲的文明化》(Ruin and Renewal: Civilizing Europe after World War II)等。
趙成清 清華大學藝術學理論博士,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設計史論;中國現代美術史與理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劍橋大學、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從事訪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人文社科項目,中國博士后特等資助和一等資助等十余項課題。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八十余篇。著有《蔡元培現代藝術思想研究》《閱讀圖像:中西方美術史論與批評文集》等;譯有《戀物:情感、設計與文化》《裸猿藝術史》《中國繪畫史導論》等。
楊揚,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設計史與理論。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