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埃及7500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70599
- 條形碼:9787521770599 ; 978-7-5217-7059-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埃及7500年 本書特色
●縱覽埃及7500年的變化與延續!古埃及與現代埃及并重的埃及通史杰作!
從公元前5500—前3100年的法尤姆等史前文化寫起,一直寫到穆巴拉克下臺,覆蓋約7500年埃及的發展演變。涵蓋史前文化時代、古埃及文明、希臘化時代、古羅馬和基督教時代、阿拉伯帝國時代、法蒂瑪王朝、阿尤布王朝、馬穆魯克王朝、奧斯曼帝國時代、拿破侖入侵、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大英帝國時代、埃及王國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等埃及歷史的主要階段。
●埃及,為什么重要?
因為它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亞歷山大帝國三大繼業國之一;羅馬帝國的糧倉,羅馬基督世界五大中心之一;與黑衣大食和白衣大食鼎立的綠衣大食,薩拉丁王朝的統治中心;抵抗十字軍和蒙古大軍的堡壘,奧斯曼帝國的貿易中轉站;英法兩大帝國爭霸的舞臺,大英帝國的咽喉;四次中東戰爭的主要參戰國,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駐地;連接亞非歐三大洲的戰略要地,世界兩大宗教碰撞和共存之地;中東人口NO1國家,金磚國家和非洲聯盟成員!
●站在三大洲交界處,參與和見證世界歷史重大變遷!一部埃及通史,就是半部世界史!
埃及,從來都是世界歷史的主要玩家。從埃及的歷史中,你能讀到文明的興衰:定居農業的出現、文字的形成、階級的出現、官僚制度的建立以及國家的興亡;你能讀到帝國的統治:亞述、波斯、亞歷山大、羅馬、阿拉伯、奧斯曼、法蘭西、大英等世界帝國都在這里留下過印記;你能讀到宗教的傳播:古埃及多神崇拜的形成及其與希臘羅馬多神教的融合、埃及特有的基督教會科普特教會的形成、伊斯蘭教主導地位的確立;你還能讀到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古埃及、努比亞、希臘羅馬、阿拉伯、北非、突厥、西方,這些文化的元素都能在這里找到!
●從古埃及文明到現代阿拉伯國家,埃及歷史有著怎樣的延續性和變化性?
中國和埃及同為文明古國。古代中國和古代埃及都是農耕文化、大河文化,都追求建立“大一統”國家,都使用象形文字,相似之處頗多。然而,與具有連續性的中華文明不同,古埃及文明并未傳承下來。埃及先是被希臘化,然后又被羅馬化和基督教化,后來又被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伊斯蘭化后,什葉派和遜尼派都統治過埃及。文明斷裂屢次發生,現代埃及和古埃及到底有無聯系?現代埃及人如何“認祖”?埃及的歷史是否存在延續性?
●既是通史作品,又是旅游指南!國內外知名專家薦讀!
作者在論述某一時期的歷史時,會穿插介紹該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歷史遺跡和文物,是想到埃及旅游的人士的優秀指南。埃及學家、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金壽福教授傾情作序!世界現代史專家、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吳友法教授薦讀!現代中東史專家、紐約大學哈立德·法赫米教授,埃及學家、耶魯大學J. G. 曼寧教授等薦讀。
埃及7500年 內容簡介
埃及,位于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處,扼守東西方的交通要道,是全球戰略要地。它目前是中東人口破億的大國,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駐在其首都開羅。它還是非洲聯盟和金磚國家的成員,在中東地區、伊斯蘭世界乃至國際舞臺上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大約公元前5500—前3100年,這片大地上出現的法尤姆、巴達里、涅伽達等史前文化為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公元前3100年左右,統一的古埃及國家形成。在隨后的2000多年里,古埃及人創造了以象形文字和金字塔為代表的輝煌文明。然而古埃及文明并未延續下來。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從這時起到阿拉伯埃及共和國成立,一撥又一撥外部勢力先后踏上這片古老的土地。先是亞歷山大的繼業者建立了希臘化的托勒密王朝,接著是羅馬帝國的征服和基督教的傳播,然后是阿拉伯帝國的征服和伊斯蘭化。再后來,來自突尼斯的法蒂瑪王朝征服埃及并遷都開羅。之后的阿尤布王朝和馬穆魯克王朝也以埃及為統治中心。1517年,埃及又被奧斯曼帝國征服。1798年,拿破侖率軍入侵埃及。不久后,來自阿爾巴尼亞的奧斯曼軍官穆罕默德·阿里迫使奧斯曼蘇丹承認他為埃及的實際統治者。1882年,埃及又淪為英國的“保護國”。“一戰”后,奧斯曼帝國解體,埃及王國建立。1952年,以納賽爾、薩達特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國王統治,并在次年建立了共和國。埃及再次成為埃及人的埃及!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管是獨立發展還是被外部勢力統治,埃及一直是世界歷史的重要建設者。古埃及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托勒密王朝是希臘化世界的三大支柱之一,羅馬埃及行省是羅馬帝國的糧倉,亞歷山大城牧首是羅馬基督世界五大牧首之一。法蒂瑪王朝曾與退守西班牙的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在伊斯蘭世界內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薩拉丁的阿尤布王朝是抵抗歐洲十字軍的主力。馬穆魯克王朝打敗了西征的蒙古軍隊。奧斯曼帝國時期,埃及是歐亞香料貿易的中轉站。蘇伊士運河開通后,埃及又成了大英帝國的咽喉。現代民族國家建立后,埃及也一直是阿拉伯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曾與敘利亞聯合成為一個國家,將影響擴大到阿拉伯半島。它還是阿拉伯世界zui先與以色列達成和解的國家。 埃及的歷史,可謂濃縮了世界歷史的關鍵章節!讀罷這本埃及通史,你不僅可以弄清埃及歷史的變化與延續,也可以一窺文明的興衰、帝國的擴張、宗教的傳播、文化的碰撞等世界歷史的基本脈絡。
埃及7500年 目錄
序言
前 言
**章 土地與人民
尼羅河及尼羅河對埃及的重要性
古埃及人是誰?
前王朝時期
埃及歷史的重要性
在博物館中了解埃及
第二章 古王國時期的埃及
古埃及文化
集權與對宇宙二元性的認識
宇宙論與宗教信仰
文字
科學
**中間期
第三章 中王國與新王國
**中間期與中王國時期
第二中間期與喜克索斯人的征服
新王國時期
偉大的法老們
古埃及的農民與女性
第四章 努比亞人、希臘人與羅馬人,約公元前1200—公元632 年
法老時期埃及的衰落
利比亞人和努比亞人在埃及
希臘人和羅馬人在埃及
托勒密時代
埃及與巴勒斯坦
羅馬人
第五章 基督教時期的埃及
基督教在埃及的開端
在埃及創建一個獨立的基督教會
第六章 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埃及,639—969 年
伊斯蘭教的先知和創始人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的繼任者們
征服埃及
敘利亞和伊拉克成為阿拉伯權力中心
埃及在偉大的阿拉伯帝國中的地位
女性與伊斯蘭教
第七章 法蒂瑪王朝、阿尤布王朝與馬穆魯克王朝,969—1517 年
法蒂瑪王朝在埃及(969—1171)
薩拉丁和阿尤布王朝在埃及(1171—1250)
馬穆魯克王朝在埃及(1250—1517)
馬穆魯克權力的衰落
第八章 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埃及,1517—1798 年
奧斯曼征服埃及
奧斯曼人是誰?
奧斯曼帝國在埃及統治的三個階段
奧斯曼帝國治下埃及的社會生活與文化生活
第九章 拿破侖·波拿巴,穆罕默德·阿里和伊斯邁爾:19 世紀的埃及
法國、拿破侖與埃及(1798—1801)
穆罕默德·阿里(1805—1848)
穆罕默德·阿里的現代化計劃
軍事上的勝利與外交上的失敗
赫迪夫伊斯邁爾(1863—1879)
蘇伊士運河的修建
阿拉比起義與英國的占領
第十章 英國時代,1882—1952 年
克羅默統治下的埃及(1883—1907)
民族主義者的不滿
**次世界大戰和1919 年革命
戰間期
戰爭年代及其影響
第十一章 埃及人的埃及,1952—1981 年:納賽爾和薩達特
賈邁勒·阿布德·納賽爾
安瓦爾·薩達特
第十二章 穆巴拉克領導下的埃及
胡斯尼·穆巴拉克
穆巴拉克統治下的埃及和之后的埃及
結語 穿越千年的埃及
地理是命運
統治者
宗教虔誠
后記 埃及轉變了嗎?
參考文獻
埃及7500年 相關資料
在蒂格諾的筆下,多族群和多文化長期競爭和融合促成了豐富多彩的文明,他從不同尋常的廣角,以色彩豐富且簡潔明了的敘述方式完成了這部埃及簡史。借助這部簡史,讀者可以理解埃及歷史的發展過程、多個歷史階段之間的關聯以及支配埃及歷史中傳承和斷裂的內外動因。——金壽福,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吳友法,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立德·法赫米(Khaled Fahmy),紐約大學教授——J. G. 曼寧(J. G. Manning),耶魯大學教授——約翰·沃特伯里 (John Waterbury),貝魯特美國大學教授——《世界歷史雜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歐洲遺產》(European Legacy)第一章 土地與人民
從機場驅車進入市中心的路上,沿途會經過埃及軍隊舉行盛大閱兵的大道。在開羅的某個路段, 前總統安瓦爾·薩達特宏偉壯麗的墓地映入眼簾。即使是那些不諳世事的游客,也不禁會想起吉薩金字塔群。吉薩金字塔群是埃及三位早期偉大法老的陵墓。如果游客了解埃及的歷史,他們就會知道,開羅遍布這樣的歷史遺跡,以紀念那些大人物。埃及人幾乎從人類定居尼羅河流域時就開始紀念他們強大和受尊敬的統治者。通過這種方式,埃及人頌揚這些統治者對人民和土地的貢獻。理論上大致如此:墓地越大、越輝煌,代表著被紀念的統治者的任期越璀璨。
薩達特的墓地甚至與埃及的歷史有著更緊密的聯系。在墓地對面是軍事檢閱臺,檢閱臺的中間有一把黑色的單人座椅。這是1981 年10 月,安瓦爾·薩達特在軍事閱兵中被槍殺時所坐的椅子。那次閱兵是為了慶祝1973 年10 月埃及對以色列戰爭的勝利。如果我們還記得刺客哈立德·伊斯蘭布利(Khaled al-Islambouli)在審判中所言“我已經殺死了法老”,那么就很可能感受到了昔日埃及歷史的重現。埃及近期三位統治者(賈邁勒·阿布德·納賽爾、安瓦爾·薩達特、胡斯尼·穆巴拉克)經常被比作法老或其他埃及早期的統治者。尤其是薩達特,他試圖將自己及自己的行為與埃及的法老統治時期聯系起來。他高舉權杖,就像法老緊握生命之鑰。薩達特也會在重大儀式上身著有王家氣派的華服。一位當代觀察者將這些新的統治者稱為埃及的新馬穆魯克人。
許多觀察者強調幾千年來埃及歷史的延續性,甚至強調埃及的本質是不變的。他們認為,埃及的氣候、地理和尼羅河永恒的規律——夏季洪水泛濫,都賦予了這片土地跨越時空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是人類智慧無法改變的。從地理位置上看,埃及東西兩側被沙漠所環繞,北臨地中海,南面是洶涌的尼羅河急流(瀑布)。因此,埃及的居民只能擠在尼羅河提供給他們的一小片可耕種的土地上居住。即使杰出的科學家也很難改變這種自然環境所造成的人們對這一小片土地的依賴。
然而,變化也是埃及悠久歷史中的顯著特征。時代的更迭顯而易見。持續了近三千年的古埃及文化,屈服于希臘和羅馬的征服。埃及人的古老語言逐漸被廢棄。許多古代的偉大遺跡要么被沙子覆蓋,要么被拆除,而拆除掉的材料轉用于別處。接著,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多神教文化讓位于基督教,其后是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并創立了新的語言。其實伊斯蘭教也不是一個統一體,而是一位穆斯林征服者接替了另一位。顯赫的什葉派法蒂瑪王朝的君主讓位于阿尤布王朝,然后是馬穆魯克人,再后來是奧斯曼人。接著是一系列外國征服者的闖入:首先是法國人,緊接著是土耳其—切爾克斯人的統治者(這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插曲), 后來便是英國人。盡管當代人將埃及的現代政權與法老時代和馬穆魯克王朝相提并論,但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埃及的統治者們都以他們的埃及身份而自豪,并聲稱他們是自法老時代以來頭一批土生土長的領導人。
第一章 土地與人民
一架大型噴氣式客機穿越云層盤旋下降。空乘人員宣布飛機即將著陸,抵達開羅國際機場。同往常一樣,機艙里座無虛席。這些乘客中有從海外工作或度假歸來的埃及人,有商務人士,還有大量的游客。然而,無論是在埃及長期居住的人,還是初次到此訪問的游客,座位靠窗的乘客都在鳥瞰陸地的風景。他們想盡可能地看到這個傳說中的城市和城市里不可思議的古跡。乘客們一開始只能看到沙丘,但是,此次航班很幸運,由于氣流的原因,飛機要飛過吉薩金字塔群。當此歷史遺跡映入眼簾時,整個機艙的乘客們開始歡呼、尖叫、低聲輕喃。那些曾經去過埃及的乘客知道,從飛機上的視角看這些建筑,遠遠無法與在地面上看到這些建筑所帶給人的沖擊與震撼相比擬。然而,縱使在3 000 英尺*的高度俯瞰這個金字塔群,它們的雄偉壯觀仍然令人嘆為觀止。即便那些久居開羅的乘客的心中也涌現了一個謎團:5 000 多年前的人是如何建造出如此宏偉的墓地的?關于古埃及的思緒飄浮在每個人的腦海里。
從機場驅車進入市中心的路上,沿途會經過埃及軍隊舉行盛大閱兵的大道。在開羅的某個路段, 前總統安瓦爾·薩達特宏偉壯麗的墓地映入眼簾。即使是那些不諳世事的游客,也不禁會想起吉薩金字塔群。吉薩金字塔群是埃及三位早期偉大法老的陵墓。如果游客了解埃及的歷史,他們就會知道,開羅遍布這樣的歷史遺跡,以紀念那些大人物。埃及人幾乎從人類定居尼羅河流域時就開始紀念他們強大和受尊敬的統治者。通過這種方式,埃及人頌揚這些統治者對人民和土地的貢獻。理論上大致如此:墓地越大、越輝煌,代表著被紀念的統治者的任期越璀璨。
薩達特的墓地甚至與埃及的歷史有著更緊密的聯系。在墓地對面是軍事檢閱臺,檢閱臺的中間有一把黑色的單人座椅。這是1981 年10 月,安瓦爾·薩達特在軍事閱兵中被槍殺時所坐的椅子。那次閱兵是為了慶祝1973 年10 月埃及對以色列戰爭的勝利。如果我們還記得刺客哈立德·伊斯蘭布利(Khaled al-Islambouli)在審判中所言“我已經殺死了法老”,那么就很可能感受到了昔日埃及歷史的重現。埃及近期三位統治者(賈邁勒·阿布德·納賽爾、安瓦爾·薩達特、胡斯尼·穆巴拉克)經常被比作法老或其他埃及早期的統治者。尤其是薩達特,他試圖將自己及自己的行為與埃及的法老統治時期聯系起來。他高舉權杖,就像法老緊握生命之鑰。薩達特也會在重大儀式上身著有王家氣派的華服。一位當代觀察者將這些新的統治者稱為埃及的新馬穆魯克人。
許多觀察者強調幾千年來埃及歷史的延續性,甚至強調埃及的本質是不變的。他們認為,埃及的氣候、地理和尼羅河永恒的規律——夏季洪水泛濫,都賦予了這片土地跨越時空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是人類智慧無法改變的。從地理位置上看,埃及東西兩側被沙漠所環繞,北臨地中海,南面是洶涌的尼羅河急流(瀑布)。因此,埃及的居民只能擠在尼羅河提供給他們的一小片可耕種的土地上居住。即使杰出的科學家也很難改變這種自然環境所造成的人們對這一小片土地的依賴。
然而,變化也是埃及悠久歷史中的顯著特征。時代的更迭顯而易見。持續了近三千年的古埃及文化,屈服于希臘和羅馬的征服。埃及人的古老語言逐漸被廢棄。許多古代的偉大遺跡要么被沙子覆蓋,要么被拆除,而拆除掉的材料轉用于別處。接著,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多神教文化讓位于基督教,其后是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并創立了新的語言。其實伊斯蘭教也不是一個統一體,而是一位穆斯林征服者接替了另一位。顯赫的什葉派法蒂瑪王朝的君主讓位于阿尤布王朝,然后是馬穆魯克人,再后來是奧斯曼人。接著是一系列外國征服者的闖入:首先是法國人,緊接著是土耳其—切爾克斯人的統治者(這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插曲), 后來便是英國人。盡管當代人將埃及的現代政權與法老時代和馬穆魯克王朝相提并論,但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埃及的統治者們都以他們的埃及身份而自豪,并聲稱他們是自法老時代以來頭一批土生土長的領導人。
事實上,變化和延續性是埃及悠久歷史的標志。這兩個主題對于埃及歷史至關重要。很少有國家像埃及一樣,有如此多的關于過去的文字記載。但是,對埃及進行全面概述的書卻又十分缺乏,急需填補這個空白。游客們熱切地尋找一本能夠引導他們理解這個國家豐富歷史的通用指南——這本指南會以一種易于理解的敘述,幫助游客們了解這個國家星羅棋布的歷史遺跡。學者和專家們也渴望有一部可以囊括他們不擅長的歷史時期的著作。遺憾的是這樣的書少之又少。雖然指南類圖書很多,但這些書僅專注于特定的某些時期和特定的某些區域,它們中的大部分缺乏對歷史的整體把握。這個領域的研究之所以薄弱,其原因并不難理解。就很多方面而言, 埃及的歷史十分豐富,它擁有太多特殊的歷史時期。研究每個時期都有其語言的、民族志的和文獻上的要求,都需要閱讀海量高度專業化且復雜難懂的歷史文獻。因此,埃及學家發現很難與研究現代埃及的學者進行交流。希臘羅馬學家與研究伊斯蘭教的學者研究的是同一地理實體和同一種族語言群體,因此,他們之間有許多共識。然而,由于他們所受的語言訓練和歷史訓練不同,他們又常常分道揚鑣。
在過去的千百年里,埃及改變了多少,又有多少是保持一成不變的呢?幾千年來,埃及人日常生活的節奏都圍繞著尼羅河。即使到了今天,盡管埃及已經半個多世紀沒有經歷每年的尼羅河泛濫, 但這一狀況仍在繼續。是否因為尼羅河及其周圍相對狹窄的可耕種地帶,埃及的歷史具有了某種超越許多歷史時期的延續性?
埃及位于三大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的交界處,因此,它的地理位置及戰略意義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埃及吸引了眾多的外來者,而這些外來者常常以侵略者的身份出現。喜克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馬穆魯克人、奧斯曼人、法國人和英國人(現在,有些人甚至認為美國人也是侵略者)都曾經統治過這里。這些外來者帶來了他們的語言、人口和生活方式。但他們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將自己的文化強加于生活在尼羅河沿岸的人們呢?當然,在漫長而多元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很多事情已經發生了改變。象形文字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直到19 世紀現代語言學家才將象形文字破譯出來。很多讓當代游客著迷的埃及法老文化,已被淹沒在千百年來堆積起來的沙礫之中。直到經過一群吃苦耐勞的、被稱為埃及學家的學者的努力,它們才逐漸重見天日。埃及曾經是基督教世界中非常具有基督教色彩的地方。可是在7 世紀阿拉伯穆斯林征服埃及之后,基督教便讓位于伊斯蘭教。但是基督教對這片土地的影響并未完全消失。直至今日,占埃及人口近10% 的科普特人仍使用與古埃及語聯系緊密的科普特語,盡管這些使用者僅局限于神職階層。
變化是顯著的,但延續性亦然。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筑物盛行于法老時代。即便現在,埃及人仍然建造紀念碑,獻給他們的領導人。有人認為,對全知統治者的崇拜也是如此。在古埃及,統治者的任務是保障秩序與繁榮。而在納賽爾、薩達特和穆巴拉克的領導下,統治者的職責仍然大致相同。宗教是古代文化的核心。早期的埃及宗教信仰和活動滲入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盡管是以一種截然不同的形式。在一個似乎有意將宗教邊緣化的世界中,伊斯蘭教拒絕邊緣化。而埃及在伊斯蘭教復興的過程中發揮了核心作用。變化和延續性是埃及歷史敘事的主題。它們是顯而易見的。
民族和國家的名字往往是外國人給取的。西班牙人是先行抵達美洲的歐洲人。他們認為自己登陸的地方屬于東亞。他們稱當地的美洲原住民為印第安人(印度人)。埃及和埃及人也是這樣得名的。古埃及人稱他們的領土為kemet,即黑土或沃土。通過這種方式,古埃及人將他們的可耕種區域和他們稱之為deshret 的沙漠或紅土地進行區分。希臘人創造了aigyptos(埃及)這個詞,用于指尼羅河流域的居民以及他們居住的領土。這個希臘單詞來源于古埃及語。它是希臘人對法老時代埃及都城孟斐斯的名字Hi-kiptah (卜塔神的城堡)的訛稱,進而確立了使用首都的名字代表整個領土和人民的傳統。后來,征服埃及的阿拉伯人把他們的新首都命名為米斯爾(Misr),米斯爾位于古代都城孟斐斯附近。阿拉伯人用這個詞來指代整個埃及領土,而這片土地上的居民被稱為米斯爾伊因(Misriyyin),即米斯爾的居民。
埃及7500年 作者簡介
[美] 羅伯特·蒂格諾(Robert L. Tignor,1932—2022),美國歷史學家、埃及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現代史教授、歷史系原主任,耶魯大學博士。
蒂格諾1960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任教,隨后一直在此任教長達46年,直至退休。他為普林斯頓大學引入了非洲史教學,1970—1979年,他擔任該校非洲研究項目主管。1977—1988年、2001—2004年,他先后兩次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主任。任職期間,他改革了師資隊伍和課程設置,改變了歷史系課程基本集中在歐洲史和美國史領域的趨勢,使得課程內容涵蓋非洲史、亞洲史和拉丁美洲史等各個領域。2004年,他協助亞利桑那大學設立了經濟史和商業史研究中心。
他的代表作有《埃及的現代化和英國的殖民統治,1882—1914》、《埃及與蘇丹》《薩達特:改造中東》等。他還和同事聯合編著了杰出的全球史教材《世界相連、世界相隔:從蒙古帝國到現代的世界史》。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