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互聯網技術應用對農村居民福祉的影響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860436
- 條形碼:9787521860436 ; 978-7-5218-6043-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互聯網技術應用對農村居民福祉的影響研究 內容簡介
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經濟發展的目的在于增進人類福。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經濟增長使我們擺脫了物質匱乏的窘境,到2021年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始進入新發展階段。與新發展階段相適應鄉村振興成為中華民族第二個百年奮斗進程的新發展目標,而農村居民福祉的提升正是這一新目標的核心意涵。本書整體的邏輯思路是,首先界定福祉概念,梳理和構建相關理論基礎;其次將互聯網發展嵌入農村居民福祉的歷史變化中進行特征事實分析;在此基礎上分別討論了互聯網技術使用對農村居民主觀福祉和客觀福祉的影響,以及互聯網對主觀福祉的作用機制;*后針對互聯網應用中存在的主要社會問題,基于鄉村振興戰略階段性目標和任務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本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其一,在梳理福祉的內涵和互聯網技術影響農民福祉的相關理論基礎之上,從多個維度梳理農村互聯網發展與農民福祉變遷的特征事實。基于理論分析框架和特征事實,明確互聯網技術應用是如何影響農村居民福祉的。其二,基于 Sen 的可行能力框架,從基礎功能、發展功能、可持續功能三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測度 2007-2018 年中國農村居民客觀福祉,分析其時序變化及地區差異動態演化。其三,考察互聯網發展對農村居民客觀福祉的促進(或阻礙)作用。進一步地,通過地區子樣本和客觀福祉子維度探討模型具備的異質性問題。此外,考慮到互聯網所具備的獨特空間以及報酬遞增特性,引入空間計量模型和門檻模型來考察互聯網發展對農村居民客觀福祉所帶來的外溢效應及非線性特征。其四,利用 2014-2018 年 CFPS 微觀調查數據,考察互聯網使用對農村居民主觀福祉的邊際影響及作用機制。實證研究從性別、年齡、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以及家庭規模等多個角度展開異質性分析,機制分析從認知和情感兩個維度展開,以明確互聯網使用是如何改變個體的福祉感受的。為緩解模型的內生性問題,使用 CMP 方法重新估計,以實現因果推斷。
互聯網技術應用對農村居民福祉的影響研究 作者簡介
王海英(1993-),王海英(1993-),蒙古族,甘肅酒泉人。2021年畢業于中國農業科學院,獲管理學博士學位,蘭州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講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會員。現從事農村區域發展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近5年主持甘肅省科技計劃項目軟科學專項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農業農村部軟課題,產業規劃及扶貧評估項目多項。參與編寫《基于成員權視角的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與集體經濟發展評論》、《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理念與實踐研究》等專著7部。在《農業經濟問題》、《內蒙古社會科學》、《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資源科學》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1項成果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