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見證與思考 湖北非遺項目市場化活態傳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7214504
- 條形碼:9787577214504 ; 978-7-5772-1450-4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見證與思考 湖北非遺項目市場化活態傳承 本書特色
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不同視角提煉和展示優秀荊楚非遺的精神標識,是本書價值文化精髓之所在。本書有兩大創新點,其一趣味性進行文化傳播。作者背景兼研究學者與非遺企業高管雙重身份,具有多年非遺文化企業經驗,視角更考慮讀者接受度。內容更具趣味與實用性。書中很多關于老師經歷的有趣故事,作品故事,讓讀者在趣味中接受傳統文化傳播。而且對一些傳承人在市場開發中有借鑒及啟示作用;其二目前非遺領域鮮少的從市場傳承與創新角度來研究非遺的書籍。非遺在中國發展時間較短,過去研究領域更集中在非遺搶救保護與記錄方面。反而對現有哪些適合市場發展的非遺項目,該如何傳承與創新研究甚少。而且*后研究了傳統手工藝八個典型案例,對湖北非遺未來發展有較大價值
見證與思考 湖北非遺項目市場化活態傳承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索了湖北五個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市場化活態傳承之路。書中通過對武漢面塑、漢繡、武漢雜技、楚式漆器及馬口窯陶器非遺項目的實地調研及對傳承人深度訪談,展示了這些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與發展。書中不僅記錄了非遺傳承人的故事及其堅守,還提出了多條市場化活態傳承的創新路徑,旨在讓非遺文化煥發生機,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書中有豐富的案例與深刻的思考,希望能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見證與思考 湖北非遺項目市場化活態傳承見證與思考 湖北非遺項目市場化活態傳承 前言
2015 年,因為籌備第二屆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我來到湘西,開啟了探尋非遺之旅,首次創下人生中盤山公路日行千里的壯舉。令我震驚的是,一位省級非遺大師的屋子,家徒四壁,*值錢的竟是一臺 20 世紀 80 年代的老式黑白電視機。其實不止湖南,湖北的許多非遺傳承人同樣面臨著生活的艱辛。這次的湘西之行在我心里種下了一顆堅實的種子,那就是我要把傳承人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盡我所能為他們做些什么,以此向他們對傳統手藝的那份執著與堅守致敬。今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昨日的潮流和時尚。它們曾經是那么鮮活生動,無論是傳統手工技藝、戲劇音樂,還是特色活動與飲食,都深深融入當時人們的生活,與人們的悲喜共鳴。如今卻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不再“尋常可見”,甚至面臨失傳的危機。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給予了高度重視,提出要加強對傳統歷法、節氣、生肖文化和飲食、醫藥等領域的研究闡釋與活態利用,旨在讓這些有益的文化價值深度融入百姓生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實現其更廣泛、更深入的傳承與發展。融入百姓生活,進入尋常人家,成為當下人們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才可謂“活態傳承”。在今天,活態傳承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傳承特征。作為一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營近十年的非遺策展人、非遺經紀人,我有幸成為湖北非遺項目市場化傳承與創新的見證者和思考者。非遺是歷史的文化結晶,時代在前進,對待非遺,應該在堅持保護的同時通過產業化的調整將其更好地延續下去。“市場化”是非遺活態傳承的一條可行、必然路徑。本書選取了湖北五個非遺代表性項目進行深入剖析,探討如何推動非遺項目有效進入市場,成為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價值的流通商品,并與市場產生良好的互動,相互促進,成為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非遺并沒有離場,我們需要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讓它再次煥發活力。從 2020 年底決定正式撰寫此書開始,我便一直思考如何通過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非遺基礎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讓大眾理解 ;如何挖掘并講述非遺傳承人背后的故事,有趣的、辛酸的、實用的,以讀者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傳播 ;與長江流域幾位傳承人打了數載交道的我,怎么才能為行業助一臂之力,甚至為傳承人、為非遺項目帶來切實的助益呢?在工作日之外的調研訪談中,以及無數個深夜從傳承人工作室回家的寂靜路上,我沒有感到疲憊,只有那些印刻在腦海中的深刻畫面 :劉比建老師那風雨飄搖的工作室,劉潔老師舉家從湖南遷到武漢的堅定眼神,劉雙老師在訪談時的潸然淚下……我很幸運,讀懂了他們的堅守與不易,也近距離感受到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我想把這種感染我的力量傳遞給更多人。初心是什么?即便如此不易,為何還要堅守?當代社會,人們需要在浮躁的社會中尋找到靜心的力量,傳統文化正是這樣一股力量,它賦予人們寧靜、執著和無限能量。在現代社會,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奔跑,忘記了欣賞身邊的美景,這些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和藝術瑰寶。我們這一代,有時間可以去賞非遺、品非遺、感非遺、學非遺。不僅可以自己學,也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們去學。從這些藝術家的身上,我們能學到的不僅僅是技藝,更多的是他們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苦寒、經得住考驗的蘭竹精神,在與傳統文化的對話中靜觀人生!“是書,卻不止于書”這是我對這本書的定位。在非遺領域深耕多年,我希望通過我的講述,能讓更多的人以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態認識并了解非遺 ;在傳播非遺文化的同時,借助出版平臺,為我們的非遺傳承人及手工藝人找尋更多的市場機會 ;能為非遺愛好者帶來一定的思想啟迪 ;能為湖北非遺項目市場化活態傳承貢獻綿薄之力。*后,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感謝漢繡姜成國老師、任煒老師,武漢面塑高志和老師、劉潔老師,馬口窯燒制技藝劉渝南老師、劉雙老師,漆器劉比建老師、吳星老師,武漢雜技團原團長梅月洲及吳松濤老師、武穎老師、陳哲老師的大力支持,他們不僅接受了我的訪談還提供了大量珍貴的照片及視頻資料 ;感謝我在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西部傳統手工藝創新品牌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培訓班四川美術學院學習時的老師劉玉城教授、《中華手工》雜志社孫凝異副主編、柿子醋傳承人張照杭、榮昌陶傳承人宋巍,綿竹年畫傳承人李德敬,大家在收到消息后**時間發給我很多珍貴的非遺資料,但因篇幅限制,只有部分錄用;特別感謝譚木匠、三峽繡、“大衛爸爸”、滎經砂器、京扇子手工藝術品牌企業提供圖片及案例支持 ;還有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旅游分社李歡社長及各位編輯老師,感謝大家為此書提供的幫助和支持。由于能力所限及時間倉促,書中難免有所疏漏,歡迎讀者批評指正。本書適用于廣大非遺愛好者、傳承人、文化工作者、研究人員及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愿我們在共同努力下,為湖北非遺文化的復興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貢獻力量!愿我們每個人在如匠人般堅守初心的同時,也學會靜觀人生!
見證與思考 湖北非遺項目市場化活態傳承 目錄
我與非遺的故事 / 1一、我與面塑的軍運會情緣 / 3二、我與楚式漆器《九頭鳥新說》的情緣 / 7武漢面塑篇 / 9一、非遺檔案 / 11二、見證 / 14三、點評 / 22四、思考 :武漢面塑市場化活態傳承的創新路徑 / 26漢繡篇 / 33一、非遺檔案 / 35二、見證 / 38三、點評 / 52四、思考 :漢繡市場化活態傳承的創新路徑 / 56武漢雜技篇 / 61一、非遺檔案 / 63二、見證 / 68三、點評 / 85四、思考 :武漢雜技市場活態化傳承創新路徑 / 95楚式漆器篇 / 101一、非遺檔案 / 103二、見證 / 107三、點評 / 128四、思考 :楚式漆器市場化活態傳承的創新路徑 / 133馬口窯陶器篇 / 141一、非遺檔案 / 143二、見證 / 148三、點評 / 159四、思考 :馬口窯的市場活態化傳承創新路徑 / 167“非”入尋常百姓家 / 175一、八個非遺項目市場化案例的啟發 / 177二、非遺與產業攜手的四維思考 / 200參考文獻 / 206后記 / 208
見證與思考 湖北非遺項目市場化活態傳承 作者簡介
管理學碩士。10年大型旅游文化國有企業高級管理(處級),理論與實踐雙棲人士。致力于非遺傳播與市場研究多年。目前為武漢商學院非遺文旅融合中心主任,大學教師。
10年文旅結合市場運營經驗。曾先后在旅游酒店集團、大型文化產業集團任職高管,多次執行總策劃大中型國內外文化展覽,如法國巴黎十三區非遺展、韓國清洲雙聯展、蒙古烏蘭巴托文化展、長江非遺展等,同時具有豐富非遺市場運營經驗;此外,還具有多年酒店項目咨詢、旅行社運營市場實操經驗。對文旅市場整體現狀具有一定熟悉度。
5年大學教師及外聘專家講座工作經驗。在武漢科技大學、湖北商貿學院(碩士期間兼職)等學校擔任大學教師,教授旅游管理、大學英語等方面課程;湖北省文化旅游廳2014年荊州非遺培訓計劃特聘企業授課專家;曾受聘武漢市圖書館、湖北美術學院、湖北輕工業大學等單位開展非遺講座。
5個科研項目負責人。作為項目負責人兩次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終審答辯環節,擬為企業爭取國家扶持資金約500萬;主持湖北省宣傳部文化產業扶持政策項目,為企業爭取落地資金80萬;主持湖北婦女手工業調查研究項目;主持漢繡市場調研報告項目,個人撰寫2萬字《漢繡市場調研報告》,為非遺項目之一漢繡提供行業研究基礎。
3年旅游規劃經驗。曾參與福建濱海旅游總體規劃項目及湖北英山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并撰寫旅游市場資源開發等章節近2萬字。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