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青煙/杜萬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32592
- 條形碼:9787521232592 ; 978-7-5212-3259-2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青煙/杜萬青 本書特色
☆清末民初的云譎波詭 紛亂歲月的風云變幻 一個家族的榮辱沉浮
☆一部揭示人性幽冥與時代變遷的長篇小說
☆一抔黃土,半世紀滄桑;夢里青煙,俱付時代洪流
☆“人是小輪回,套在老天爺的大輪回里。
啥是天道?散了聚,聚了散,就是天道。”
青煙/杜萬青 內容簡介
小說以清末民初的涼州府轄蒼松縣為背景,講述四峴四水首富薛氏家族的興衰史。薛五佬因攀上府縣首要、包攬軍糧供應而崛起,成為地方首富。他篤信風水學,暗許祖墳冒青煙、后世繁盛而擴修先祖墳塋,不意猝然身亡。其子薛駒本無意學業又失去嚴父管束,執意做梨園弟子,學藝精進,初有成就,卻沉溺大煙、賭博等惡習,逐步敗光家產,大部家業被其親家——勤懇吃苦艱辛創業一心成為人上人的同村韋黔因勢接管……? ? 小說通過半個世紀的動蕩時代背景,深刻詮釋個人命運在社會巨變中的聚散無常,以及由此引發的悲劇性沖突和各種無奈歸宿。
青煙/杜萬青 目錄
**章 ……001
第二章 ……030
第三章 ……071
第四章 ……136
第五章 ……176
第六章 ……220
第七章 ……297
第八章 ……321
第九章 ……376
尾 聲 ……412
后 記 ……416
青煙/杜萬青 相關資料
第一章
01
相傳,清同光年間,涼州府出了兩個奇人,一個姓脫,一個姓胡。脫姓,可以上溯到元朝,與元朝脫脫丞相一脈相承。脫先生飽讀詩書,才高八斗且恃才傲物。稱為奇人,自有奇處相彰。脫先生的奇事有二:一是涼州府總兵的寵妾養了一只寵物鵝,鵝的脖子上掛了一塊金牌。金牌上刻有“天鳥”二字,常在涼州城招搖過市。有一天,鵝在街上被一小商販的狗給咬死了。寵妾對小商販不依不饒,派家丁將其枷在街頭,還要小商販給死去的鵝披麻戴孝。當日,脫先生在酒樓上宴會,聽得窗外人聲鼎沸,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觀看被枷了示眾的商販。脫先生隔窗瞅了幾眼,便向酒樓要了紙筆墨硯,當即大書十六字:鵝戴金牌,狗不識字,禽獸相爭,與人何干!寫畢,脫先生差酒保將字條掛在小商販的枷上。圍觀者當即起哄,叫聲一片。監者將字條呈給總兵,總兵一看立即下令放人,還貼告示對貴禽賤人之事予以道歉,并責罰了寵妾。二是,當時的涼州知府是一浙江紹興人,同治年間中的進士,光緒二十幾年派任涼州知府。此人在任上橫征暴斂,搜刮民財,致使涼州百業凋敝,民不聊生。涼州人曾多次向朝廷舉報,但都因知府朝里有人,給遮掩過去了。脫先生思謀良久,遂假托知府之名,寫了組詩《七筆勾》,并將組詩《七筆勾》差人送到京城。組詩由脫先生的文友傳抄散發,傳播甚廣,被人攜入宮中,擺到了光緒帝的案頭。《七筆勾》小跋中有敘述,說知府之子欲追隨其父西到涼州游歷。知府擔心兒子西行會荒廢學業,為打消兒子西行念頭,寫了《七筆勾》。詩中備述西北苦寒不毛之地,人文懵懂未開,將“榮華富貴、山珍海味、孝子賢孫、禮義廉恥、山清水秀、金榜題名、美貌佳人”等一一勾去。光緒帝看后勃然大怒,立即下旨,嚴詞斥責:“我大清西北疆土,山奇嶺峻,江河湖泊,星羅棋布,沃野平疇千里。豎子信口雌黃,詆毀祖宗錦繡江山,其心可誅!著令革去知府之職,捉拿歸京,交有司審處。”
涼州知府還未被解押到京,即有舉報先至京城,備述知府在涼州橫征暴斂的種種劣跡。光緒帝下令查抄涼州知府家,獲贓無數。涼州知府即被發配寧古塔充軍,家中人悉數被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至于《七筆勾》是否涼州知府所寫,也就無人細究了。但組詩《七筆勾》確實起到了扳倒知府的重要作用,所以涼州賢良們便集資將《七筆勾》組詩刻碑紀念。碑刻好后,立在文廟東雀兒塔里面。殊不知碑本無罪,卻有一伙蟊賊犯事被官兵圍到雀兒塔里。蟊賊為拒官兵,砸碑為石,拋之以拒官兵,終因官兵勢大,蟊賊只是困獸之斗,悉數被殲。但刻有《七筆勾》組詩的七塊碑已殘缺不全。后有心者將殘碑拓片,依稀可辨者不足三分之一:
第一章
01
相傳,清同光年間,涼州府出了兩個奇人,一個姓脫,一個姓胡。脫姓,可以上溯到元朝,與元朝脫脫丞相一脈相承。脫先生飽讀詩書,才高八斗且恃才傲物。稱為奇人,自有奇處相彰。脫先生的奇事有二:一是涼州府總兵的寵妾養了一只寵物鵝,鵝的脖子上掛了一塊金牌。金牌上刻有“天鳥”二字,常在涼州城招搖過市。有一天,鵝在街上被一小商販的狗給咬死了。寵妾對小商販不依不饒,派家丁將其枷在街頭,還要小商販給死去的鵝披麻戴孝。當日,脫先生在酒樓上宴會,聽得窗外人聲鼎沸,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觀看被枷了示眾的商販。脫先生隔窗瞅了幾眼,便向酒樓要了紙筆墨硯,當即大書十六字:鵝戴金牌,狗不識字,禽獸相爭,與人何干!寫畢,脫先生差酒保將字條掛在小商販的枷上。圍觀者當即起哄,叫聲一片。監者將字條呈給總兵,總兵一看立即下令放人,還貼告示對貴禽賤人之事予以道歉,并責罰了寵妾。二是,當時的涼州知府是一浙江紹興人,同治年間中的進士,光緒二十幾年派任涼州知府。此人在任上橫征暴斂,搜刮民財,致使涼州百業凋敝,民不聊生。涼州人曾多次向朝廷舉報,但都因知府朝里有人,給遮掩過去了。脫先生思謀良久,遂假托知府之名,寫了組詩《七筆勾》,并將組詩《七筆勾》差人送到京城。組詩由脫先生的文友傳抄散發,傳播甚廣,被人攜入宮中,擺到了光緒帝的案頭!镀吖P勾》小跋中有敘述,說知府之子欲追隨其父西到涼州游歷。知府擔心兒子西行會荒廢學業,為打消兒子西行念頭,寫了《七筆勾》。詩中備述西北苦寒不毛之地,人文懵懂未開,將“榮華富貴、山珍海味、孝子賢孫、禮義廉恥、山清水秀、金榜題名、美貌佳人”等一一勾去。光緒帝看后勃然大怒,立即下旨,嚴詞斥責:“我大清西北疆土,山奇嶺峻,江河湖泊,星羅棋布,沃野平疇千里。豎子信口雌黃,詆毀祖宗錦繡江山,其心可誅!著令革去知府之職,捉拿歸京,交有司審處。”
涼州知府還未被解押到京,即有舉報先至京城,備述知府在涼州橫征暴斂的種種劣跡。光緒帝下令查抄涼州知府家,獲贓無數。涼州知府即被發配寧古塔充軍,家中人悉數被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至于《七筆勾》是否涼州知府所寫,也就無人細究了。但組詩《七筆勾》確實起到了扳倒知府的重要作用,所以涼州賢良們便集資將《七筆勾》組詩刻碑紀念。碑刻好后,立在文廟東雀兒塔里面。殊不知碑本無罪,卻有一伙蟊賊犯事被官兵圍到雀兒塔里。蟊賊為拒官兵,砸碑為石,拋之以拒官兵,終因官兵勢大,蟊賊只是困獸之斗,悉數被殲。但刻有《七筆勾》組詩的七塊碑已殘缺不全。后有心者將殘碑拓片,依稀可辨者不足三分之一:
……青頂朝天走,藍衫一領袖,匾額掛門樓,坐吃饅頭,不向長安走,因此上,把金榜題名一筆勾。……萬里山河嶺與溝,淵壑窮頹眼難收,黃沙云中游,山似和尚頭,溝里無水流,風吹石頭大如斗,狂風起處不辨昏與晝……因此上,把山清水秀一筆勾。毛發如雞窩,梁子結在后腦勺,大腳平蹚溝與河。……紅胸膛,黑奶頭,手似糞叉口似盆,吃飯嗵嗵聲,因此上,把美貌佳人一筆勾。……來客留不夠,奶子熬茶捧一甌,面餅蔥姜醋,鍋盔蒜鹽韭,驢蹄和羊頭,連毛送入口,風卷殘云,吃盡方丟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筆勾。
脫先生是涼州府蒼松縣人,因才設館,延攬蒼松縣及涼州、平番、鎮番、永昌等處人家子弟就館。設館數年,弟子中舉人一名,秀才多名,貢生不計其數,因而聲震一時。
另一奇人也是蒼松縣人,是蒼松縣轄土門鎮人,姓胡。此人善識風水。胡先生前往王家水辦事。在蒼松縣前東山新窯峴子王家水之間,有一條形似龍首的山嶺,名龍首山。胡先生見龍首山嶺怪云突兀,惡氣升騰,便游說蒼松縣府,言此地風水不祥,必出禍亂朝綱之人。縣太爺不敢怠慢,親自實地考察一番,也覺得龍首山地勢怪異,憑空伸出一條似龍非龍的山脈?h府立即具文呈報州府。州府更不敢怠慢,速呈文朝廷。朝廷自然信其有不信其無,趕緊撥了錢糧,府縣聯手,調集數百民工,從龍脖處開挖,歷時三月,龍首山自龍脖處被斬斷,身首異處,但見一碗口粗的蘆芽根橫在龍身和龍首之間?h太爺親自看了,命人斬斷蘆芽根,見蘆芽根里流出血來,且一股白氣沖天而去,見者無不心驚膽戰,魂飛魄散!
縣州兩府據實上報,已斬斷妖蛇,朝廷自然嘉獎。胡神仙就在受獎之列,得了不少銀子,還得了涼州府臺的親筆題匾,上書“仙風道骨”。胡神仙從此聲名大噪。胡神仙仙氣一脈相承,已傳延三代。有人不遠數百里邀請胡神仙去看風水,勘陽宅,定陰宅。
相傳的還有,曾有夜行者路過龍首山,行至斬斷的蘆芽根處,見一老嫗正在燒紙哭訴,哀怨悲切。大意是此處人不讀圣賢之書,不重教化,上天派文曲星下凡,教化一方,不想被妖人蠱惑,斬斷了文脈。紙灰燃盡,老嫗化作一股清風,朝東山而去。
東山是按蒼松縣城的方向叫的。蒼松縣城在東西兩山峽谷的出口處,東面即東山,西面是西山,穿峽向南,則是祁連山最東端的烏鞘嶺,橫亙在天地之間,阻斷了東西通道。不知從什么年代開始,蒼松縣流傳一句話:東山沒好路,西山沒好人。
沒好路的東山,與祁連山骨血相連,也可稱為祁連山的支脈。東山有一條自西向東的山嶺,稱華兒嶺。華兒嶺雖山勢起伏卻東西端正,經歲月的風蝕雨刷,嶺下被沖刷出十幾條山嶺和深有百丈的溝壑,山嶺溝壑均南北走向,并行不悖,稱龍背嶺、牛兒嶺、逢春嶺、遇夏嶺、虎背嶺……華兒嶺像一耙背,各條嶺更似耙齒。嶺與嶺之間有百丈深溝,春有積雪消融,夏秋則有山洪奔流,洪流到處,則是山下廣袤的平原,更遠處則是遼闊無垠的騰格里沙漠。川里的人們,將華兒嶺下的十幾條嶺稱南山,也稱山里,將居住在那里的人叫山里人。華兒嶺南面的人們又將其稱作北山。不知從哪個朝代起,人們將華兒嶺下的十幾條山嶺和溝壑,按其山形水系劃為四峴四水:新窯峴子王家水,四道峴子薛家水,截打壩峴子窯兒水,劉家峴子耷拉水。據說此四峴四水的名字刻在嘉峪關的城樓上。這里的人們祖輩出山極少,四峴四水的名字被刻在嘉峪關城樓上只是個傳說,倒是有人東涉秦王川,親眼看到一個村口石碑上刻著五道峴子,附近還有一個村叫洛家水。那應該是五峴五水,不知是人們忽略了五道峴子洛家水,還是嘉峪關城樓上少刻了一峴一水!
每個峴水應該是個大地名,莊是峴水周邊的村子,堡則是農戶們放牧時的窩棚,因為莊前一般都冠著姓,如馮東莊、王西莊。堡則必帶一“窩”又冠上姓,如郭家窩堡、陳家窩堡。每個峴和水都有多少不等的莊和堡。
青煙/杜萬青 作者簡介
杜萬青,甘肅古浪人,生于1955年2月。1973年初始任民辦教師,1978年考入甘肅師范大學(后更名為西北師范學院、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1981年開始,在《甘肅日報》《飛天》《金城》《紅柳》《臨夏文藝》等報刊發表中短篇小說十余篇。大學畢業后,在國營黃羊河農場任中學教師,先后任中學副校長、教育科科長兼中學校長。曾長期擱筆,至退休后重新開始文學創作,并發表數篇中短篇小說。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