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學術共同體的構筑: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31960
- 條形碼:9787572031960 ; 978-7-5720-3196-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術共同體的構筑: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研究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探討美國大學教師職業變化發展的書。
這本書很有趣。透過它,我們能看到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80年代美國社會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局面:步入工業化、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土地擴張、一戰、二戰、”冷戰“、經濟危機……
這本書很有啟發性。職業話語體系的構筑植根于時代的土壤,美國大學教師職業在時代的浪潮中幾經變化,但其試圖解決的問題萬變不離其宗:大學教師的職業使命應該是什么?大學教師應該接受怎樣的考核?大學教師如何獲得職業發展?……
這本書很有現實意義。上面這些問題或許得到過暫時的解決,但社會環境的變化又不斷推動新問題的產生。歷史提出的這些問題,在其他國家或許也無法回避,了解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曲折變化的歷程,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有助于現實問題的解決。
學術共同體的構筑: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研究 內容簡介
作者梳理了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80年代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的歷史,將其分為“奠基時代”“黃金時代”和“危機時代”,并分專題探討了美國大學教師終身教職制度、學術自由權利保障制度、教學發展制度、學術休假制度與同行評議制度。
學術共同體的構筑: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研究學術共同體的構筑: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研究 前言
前言
作為人類制度文明中古老而美好的知識傳播與探索機構,大學以其在人類社會事務中所發揮的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逐步成為社會的軸心機構。這一過程也同時見證了大學從“教士的村莊”“知識人的城鎮”*終走向“多元化巨型知識都市”的演變歷程。而就大學的基本要素而言,無論是“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中國式表述,還是“大學教師就是大學本身”的西方式詮釋,均強調了大學教師對一所大學的意義。注重大學教師發展進而實現大學的發展,是世界各國大學不斷滿足社會需要和拓展自身生長空間的基本方略。因此,為大學教師發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就成為現代大學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
19世紀后半期,美國大學教育在繼承歐洲大學教育傳統的基礎上,完成了從殖民地學院向現代大學的轉型。這一轉型對于美國大學教師發展而言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大學教師經歷了從“教學者”到“研究者”再到“教學與研究者”等職業身份的轉變。其次,大學教師理念也得到不斷更新。前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James B. Conant, 1893—1979)曾基于其自身的大學治理經驗明確提出,一個學校要站得住,教師一定要出色。*后,更為重要的是,大學教師職業的發展還持續獲得制度變革的支持,大學教師逐步成為一項需要發展的職業,一項需要借助知識更新和科學研究活動支撐的職業。
學術共同體的構筑: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研究 目錄
**章 “奠基時代”: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的初步確立(19世紀后半期至1945年) 1
**節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社會背景 3
第二節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初步成型的表征 17
第三節 美國大學教師學術專業保障組織的建立: 美國大學教授協會 34
第四節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初步確立的專業知識與學科基礎 47
第二章 “黃金時代”: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實踐與制度建設(1945年至1970年) 53
**節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社會背景與教育基礎 55
第二節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理念與實踐 71
第三節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專業組織 108
第四節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歷史經驗 117
第三章 “危機時代”: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的調整(1970年至1985年) 125
**節 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基礎 127
第二節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外部挑戰 135
第三節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運動與大學教授協會的新作為 151
第四節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歷史成就 172
第四章 美國大學教師終身教職制度 181
**節 美國大學教授協會與大學教師終身教職制度的確立 184
第二節 美國大學教師終身教職制度的改革 194
第三節 美國大學教師終身教職的學術自由價值 203
第五章 美國大學教師的學術自由權利保障制度 207
**節 殖民地時期美國學院教師的學術自由權利 209
第二節 美國建國至19世紀末大學教師的學術自由權利 213
第三節 20世紀美國大學教師學術自由權利保障實踐 216
第六章 美國大學教師的教學發展制度 223
**節 美國大學教師教學發展的理論意蘊 225
第二節 美國大學教師的職業理想與教學發展策略 228
第七章 美國大學教師的學術休假制度 237
**節 美國大學教師學術休假制度的沿革 239
第二節 美國大學教師學術休假的相關規定 244
第三節 美國大學教師學術休假制度的目標與價值 255
第八章 美國大學教師的同行評議制度 263
**節 同行評議制度的內涵、起源與演變 265
第二節 美國大學教師同行評議的基本原則 269
第三節 美國大學教師同行評議的實施程序 273
第四節 美國大學教師同行評議的功能與價值 285
結語 291
參考文獻 307
學術共同體的構筑: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研究 相關資料
第一章 “奠基時代”: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的初步確立(19世紀后半期至1945年)
(一)西部開發運動的推進
沒有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支持,西部移民的處境十分困難。聯邦政府于1784年、1785年、1787年先后通過了三部土地法令,規定西北土地的建州原則和步驟以及出售土地的方法。后來,西部其他地區也沿用這些原則和步驟,且取得很好的效果。售地辦法則存在較多問題,幾經修改,最后被1862年的《宅地法》取代。它規定:每個家庭戶主,或年滿21歲的美國公民以及取得美國國籍而又未曾使用武力對抗過美國的人可以無償獲得約65公頃(160英畝)西部公共土地,在連續耕種5年以后即可獲得該片土地的所有權。之后又制定一系列處理西部土地的補充法令,如1873年的《育林法》、1877年的《荒地法》、1878年的《木材和礫石法》等,吸引了大批移民,帶來了美國農業的繁榮。據統計,1860年至1900年,農民分得土地達8100萬公頃。西部的農業在全國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1870年時,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的農業產值約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6%,到1890年即增至32%。到1910年,這一比例上升到45%。
從南北戰爭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實現了以畜力為主要動力的農業半機械化,并開始了以蒸汽機、內燃機為基本動力的機械化過程。1860—1900年間,農業機械和農具總值從2.46億美元增加到7.5億美元,農業勞動生產率成倍提高。19世紀90年代的小麥勞動生產率比內戰前提高了17倍。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在這40年間以每年2.5%的速度遞增,其總產值也從1860年的22億美元增加到1900年的58億美元。
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一步擴大了美國的資源基礎。隨著西部的開發,人們在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等地發現大量煤礦。運輸事業的發展和蒸汽機的應用加速了采煤業的發展。工業方面,美國的鋼產量在1867年時不足2萬噸,1890年達到427.7萬噸,居世界第一位;1899年美國的鋼產量占全世界總量的43%,1900年更是達到1018萬噸。生鐵產量1890年達到92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1900年達到1379萬噸,占全世界總量的1/3。1859年,首先在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發現了石油。不久后,在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納州發現新油田。后來又在西弗吉尼亞、堪薩斯、加利福尼亞、田納西、俄克拉荷馬等地發現了石油。石油開采量從1860年的50萬桶增加到1900年的6360萬桶,到1914年更達到26500萬桶。之后又開采出鐵、銅、鋁、鉛、鋅、鎂、石灰、硫黃等多種礦物。
西部土地的開發使得大量人口向西流動,大量移民促進了自然資源的開發,鐵路運輸將全國的經濟接連在一起,而迅速擴大的資源基礎為19世紀下半期美國工業的迅速增長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第一章 “奠基時代”: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的初步確立(19世紀后半期至1945年)
“奠基時代”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的成型與大學教師發展實踐的推進,是建立在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中期美國社會發展與教育變革的基礎之上的。其具體背景包括:美國工業化和都市化進程加快;科學技術發展對工業和商業產生重要影響;德國大學重視科學研究的觀念影響美國高等教育;世俗團體逐漸出現,宗教影響削弱;人們的教育觀念轉變;最為重要的是,工業界、鐵路運輸和商業界投向大學建設的資金不斷增加。
第一節 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社會背景
19世紀后半期,美國社會步入工業化時代,經濟生產方式和發展方式均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工業和商業產生了巨大影響,進而對勞動者素質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最終對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與教學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大學教師發展也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大學革新的過程中獲得新的內容。
一、美國工業化時代來臨
(一)西部開發運動的推進
美國建國之初,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直到密西西比河的廣闊土地大多是未開墾的處女地,叢林遍布,只有人數不多的印第安人在那里生活。早年聯邦政府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的土地應當屬于國家,但卻不能控制和處理那里的土地,也不能頒布實施任何處理西部土地的政策和辦法。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取得擁有某塊西部土地的合法權利,于是很快就出現了西進的移民浪潮。
沒有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支持,西部移民的處境十分困難。聯邦政府于1784年、1785年、1787年先后通過了三部土地法令,規定西北土地的建州原則和步驟以及出售土地的方法。后來,西部其他地區也沿用這些原則和步驟,且取得很好的效果。售地辦法則存在較多問題,幾經修改,最后被1862年的《宅地法》取代。它規定:每個家庭戶主,或年滿21歲的美國公民以及取得美國國籍而又未曾使用武力對抗過美國的人可以無償獲得約65公頃(160英畝)西部公共土地,在連續耕種5年以后即可獲得該片土地的所有權。之后又制定一系列處理西部土地的補充法令,如1873年的《育林法》、1877年的《荒地法》、1878年的《木材和礫石法》等,吸引了大批移民,帶來了美國農業的繁榮。據統計,1860年至1900年,農民分得土地達8100萬公頃。西部的農業在全國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1870年時,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的農業產值約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6%,到1890年即增至32%。到1910年,這一比例上升到45%。
從南北戰爭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實現了以畜力為主要動力的農業半機械化,并開始了以蒸汽機、內燃機為基本動力的機械化過程。1860—1900年間,農業機械和農具總值從2.46億美元增加到7.5億美元,農業勞動生產率成倍提高。19世紀90年代的小麥勞動生產率比內戰前提高了17倍。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在這40年間以每年2.5%的速度遞增,其總產值也從1860年的22億美元增加到1900年的58億美元。
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一步擴大了美國的資源基礎。隨著西部的開發,人們在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等地發現大量煤礦。運輸事業的發展和蒸汽機的應用加速了采煤業的發展。工業方面,美國的鋼產量在1867年時不足2萬噸,1890年達到427.7萬噸,居世界第一位;1899年美國的鋼產量占全世界總量的43%,1900年更是達到1018萬噸。生鐵產量1890年達到92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1900年達到1379萬噸,占全世界總量的1/3。1859年,首先在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發現了石油。不久后,在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納州發現新油田。后來又在西弗吉尼亞、堪薩斯、加利福尼亞、田納西、俄克拉荷馬等地發現了石油。石油開采量從1860年的50萬桶增加到1900年的6360萬桶,到1914年更達到26500萬桶。之后又開采出鐵、銅、鋁、鉛、鋅、鎂、石灰、硫黃等多種礦物。
西部土地的開發使得大量人口向西流動,大量移民促進了自然資源的開發,鐵路運輸將全國的經濟接連在一起,而迅速擴大的資源基礎為19世紀下半期美國工業的迅速增長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各國開始了一次新的工業革命。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成為這次新的工業革命的先聲。隨后,電燈、電話、電報、電車、電鉆等一系列與電有關的發明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迅速改變了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而美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尚未完成的情況下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并取代了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地位。到19世紀末,美國基本完成近代工業化,趕上并超過了世界最先進的工業國家。其主要原因在于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
1. 國家大力扶持科學技術事業
美國特別重視本國的技術發展和革新,大力發展本國的科學技術研究事業。1863年,聯邦政府建立了國家科學院,19世紀80年代在全國各州設立工業科學研究所和農業試驗站。此外,聯邦政府還專門制定專利法鼓勵個人的發明創造。1860—1890年間,在聯邦政府登記獲得專利權的技術發明就達44萬項之多。在這個時期,工業和其他經濟部門的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層出不窮,幾乎在所有生產領域都可以找到大批的發明家。農業方面,發明的新型機器有蒸汽機發動犁、播種機、收割機和拖拉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又引進柴油拖拉機;交通運輸方面,改善鋼軌、車廂、氣閘、橋梁和公路建設等設施;工業方面,出現了冶煉鋼鐵的新工藝、電力的應用、食品加工和紡織機的改進等。
2. 電氣領域的科技成就顯著
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不僅發現了電荷守恒定律,發明了避雷針,還創造了“正電”“負電”“導電體”“電池”“充電”“放電”等詞匯。1793年,伊萊?惠特尼(Eli Whitney)發明軋棉機,使美國南部大片種植棉花成為可能;1829年,約瑟夫?亨利(JosephHenry)改進了電磁鐵;19世紀30年代,莫爾斯(Samuel Morse)發明電報,推動了通信事業的發展;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于1876年發明電話;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改進了白熾燈,并且于1882年利用當時最大的發電機建成了第一座大型發電廠。
3. 科研機構和科學組織數量不斷增多
一批科學研究人員開始出現,民間科研機構不斷增多。1743年,富蘭克林創辦美國哲學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該學會的宗旨是促進新世界中“有用知識”的傳播。1785年到1815年,美國的科研機構增加了4所,而從1815年到1825年的10年時間里,科研機構新建15所,到1865年已經增加到36所,并逐漸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科學組織。如1816 年,哥倫比亞鼓勵藝術和科學研究所成立;1846年,著名的史密遜研究所成立;1848年,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成立;186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僅在19世紀,美國就成立了407個科學學會和專業組織,其中315個是在1860年后建立的。
……
學術共同體的構筑: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制度研究 作者簡介
王保星,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副理事長。近期主要從事外國教育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撰著或主編出版《美國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確立》《外國教育史》《外國高等教育史》《外國教育思想史》《西方教育十二講》《外國教育史學科地圖》《中外教育簡史》《外國教育通史》(第九卷)、《外國教育通史》(第十六卷)等著作和教材多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