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融合之力:推動建立“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體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486463
- 條形碼:9787121486463 ; 978-7-121-48646-3
- 裝幀:平塑勒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融合之力:推動建立“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體系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研判我國正邁入以產業發展為主要目標、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以金融服務為活水源泉、加速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新階段,進而提出構建"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一體化推進思路。即"1+2+3”:建立一個統籌體系,優化市場和人才兩種環境,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金融支持三項能力。*終助推實現"市場、政府、社會”縱向貫通、"產業、科技、金融”橫向融合的良性循環新格局。 本書可為政府部門、相關企業及從事相關政策制定、管理決策和咨詢研究的人員提供參考,也可以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及對國際經貿感興趣的讀者學習。
融合之力:推動建立“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體系研究 目錄
**篇 總論
**章 科技、產業、金融融合發展的形勢 3
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愈演愈烈,要求構建金融支持與產業科技創新相匹配的機制 3
(一)金融資本支持創新的模式需要更加多元化 4
(二)產業韌性的提升需要穩定的金融供給 5
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各國迫切需要形成高質量科技供給 6
(一)科技創新需要更加突出問題導向和產業需求牽引 6
(二)綠色技術和數字技術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地位愈發重要 7
三、產業競爭力的不斷提升為科技和金融創造發展藍海和紅利 8
(一)產業交叉融合推動形成新的創新路徑 8
(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金融價值 9
第二章 “科技—產業—金融”循環機理的一般概述 10
一、基于三者特征的“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機理分析 10
(一)科技創新、產業、金融的主體與特征 10
(二)基于三者特征的科技、產業、金融相互作用機理分析 13
(三)“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內涵與特征 15
二、國家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主要機制和作用 17
(一)推動機制 17
(二)具體作用 18
第二篇 國際經驗與啟示
第三章 美國:前沿科技企業之國,資本與技術深度耦合 23
一、“科技—產業—金融”循環動態演變歷程 24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結構調整的需求促進了風險投資的產生,創業資本與產業變革實現交融 24
(二)21世紀以來,為維持全球科技霸主地位,前沿產業與金融實現深度擁抱 25
二、政府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做法 25
(一)戰略層面:以創新戰略引領國家和產業科技發展 26
(二)組織層面:較為成熟的科產金協同架構 28
三、“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主體協同情況 32
(一)企業:主導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 32
(二)科研機構:善于推動科技成果向經濟價值轉化 34
(三)金融:能為前沿技術創新提供長效支持 35
第四章 德國:制造業隱形冠軍,面向需求進行科產金協同 37
一、德國“科技—產業—金融”循環動態演變歷程 38
(一)19世紀中葉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資本與技術投入加大,德國工業迅速發展 38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20世紀90年代,德國積極發展科技產業以促進經濟恢復,科產金融合速度加快 39
(三)20世紀90年代后,高技術產業的持續發展,促進德國科技、產業、金融建設進入穩定成熟階段 39
二、政府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做法 40
(一)戰略層面:以創新戰略為牽引、工業戰略為補充 40
(二)組織層面:科產金組織架構較為成熟 41
(三)政策層面:為企業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42
三、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主體協同情況 44
(一)企業:面向需求開展科技產業金融創新 44
(二)科研機構:產學研用金協同發展 45
(三)金融:政策性銀行引領的金融協同模式 47
第五章 日本:政府制度推動,打造輝煌一時的世界工廠 48
一、日本“科技—產業—金融”循環動態演變歷程 48
(一)20世紀50年代,為扶持高技術中小企業,資本開始與產業科技結合 48
(二)20世紀60至70年代,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為風險投資支持創新提供良好環境 49
(三)20世紀80至90年代,“科技立國”為金融支持創新按下加速鍵 49
(四)21世紀開始,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停滯問題,科技、產業、金融結合更加緊密 50
二、政府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做法 50
(一)戰略層面:科技立國,以科技創新牽引科產金協同發展 50
(二)組織層面:權責分明,合力推動科產金良性循環發展 51
(三)政策層面:多措并舉,為科產金良性循環發展創造條件 53
三、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主體協同情況 55
(一)企業:占據科產金深度合作主導地位 55
(二)科研機構:TLO是日本科產金良性循環重要載體 56
(三)金融:形成以銀行體系為主導、信用擔保為重要補充的金融體系 57
第六章 韓國:產業科技引領、金融要素支撐 58
一、“科技—產業—金融”循環動態演變歷程 58
(一)20世紀70年代起,韓國推動產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社會資本愈加活躍 59
(二)21世紀以來,韓國科技金融出現波動,高技術產業發展逐步走向平穩成熟階段 60
二、政府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做法 61
(一)戰略層面:政府主導的產業科技創新戰略 62
(二)組織層面:政府牽頭、專業機構推動科產金一體化工作 63
(三)政策層面:系統完善的政策體系 64
三、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主體協同情況 67
(一)企業:“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核心 67
(二)科研院所:為國家技術創新解決重大難題 68
(三)金融: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高速發展的助推劑 69
第七章 以色列:政府支持風投催化,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地 72
一、“科技—產業—金融”循環動態演變歷程 72
(一)1948年至1960年,以色列“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體系邁入初步奠基期 72
(二)1960年至1990年,以色列“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體系邁入轉型升級期 73
(三)1990年至今,以色列“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體系邁入高速發展期 74
二、政府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做法 74
(一)戰略層面:以支持企業創新創業作為核心思路 75
(二)組織層面:以實現組織協同高效作為根本路徑 75
(三)政策層面:以培育創新創業環境作為主要方式 77
三、“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主體協同情況 79
(一)企業:前沿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主導者 80
(二)科研機構:高校成為創新人才培養和技術轉移的核心 81
(三)金融:風險投資是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的催化劑 82
第八章 本篇小結:經驗與啟示 83
一、美德日韓以在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循環上的共性做法 84
(一)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 84
(二)順暢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85
(三)高效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85
(四)繁榮的風險投資市場 86
(五)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87
二、辯證看待美德日韓以在“科技—產業—金融”融合過程中的亮點及對我國啟示 88
(一)注重前沿產業布局 89
(二)追求技術專業性而非規模效應 89
(三)即使是低速增長也要全力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 90
(四)抓住機遇迅速發展 91
(五)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92
第三篇 國內歷程與現狀
第九章 我國“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體系發展歷程 94
一、循環體系發展歷程 95
(一)“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體系的探索奠基期 95
(二)“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體系的初步形成期 96
(三)“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體系的快速發展期 97
(四)“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體系的深度融合期 98
二、科技、產業、金融政策體系變革歷程 99
(一)產業政策發展歷程 99
(二)科技政策發展歷程 101
(三)財稅金融政策發展歷程 104
第十章 我國各主體參與“科技—產業—金融” 循環體系建設情況 106
一、政府 106
(一)組成情況 107
(二)組織推動循環情況 107
二、企業 109
(一)主體情況 110
(二)參與循環情況 110
三、高校及科研院所 112
(一)主體情況 113
(二)參與循環情況 114
四、金融機構 115
(一)主體情況 115
(二)參與循環情況 116
五、小結 117
第四篇 核心要求、瓶頸問題與新內涵
第十一章 新時代新征程對我國“科技—產業—金融” 良性循環提出三大核心要求 121
一、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122
二、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123
三、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124
第十二章 新時期我國“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體系建設的六大瓶頸問題 126
一、亟待加強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頂層設計 126
二、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尚不突顯,我國對企業的支持方式有待加強 127
三、我國金融機構對企業科技創新的長期穩定支持有待進一步加強 129
四、市場需求和政府支持對于科技企業的拉動作用尚不顯著 132
五、高質量的中介服務和平臺不多,生態環境構建有待進一步完善 133
六、專業化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對于產業科技支撐效果有限 135
第十三章 新時期我國“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體系建設的新概念 138
一、內涵 138
二、特征 139
三、概念外延 140
第五篇 總體思路和具體路徑
第十四章 我國“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總體思路 142
一、全面統籌推進,理順“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構建體系 144
(一)加大國家重大戰略的落實力度,形成面向“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有力牽引 144
(二)健全部門協同和央地協同機制,形成面向“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運行體系 144
(三)完善多層次配套政策支持,形成面向“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基本保障 145
二、優化市場、人才兩種環境,激發“科技—產業—金融”循環活力 146
(一)優化市場環境,全力提升科技、產業、金融間要素流通效率 146
(二)壯大人才隊伍,打造服務于良性循環的高素質人才蓄水池 148
三、夯實科技、產業、金融發展基礎,提升“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競爭力 150
(一)加強基礎研究前瞻布局,夯實原始創新能力 150
(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激發產業科技創新主體活力和動力 151
(三)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配合的長效支持機制 151
(四)加大市場應用供給、優化政府采購,促進成果高效轉化 152
第十五章 分區域推動構建“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體系的路徑 153
一、
融合之力:推動建立“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體系研究 作者簡介
秦海林,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總工程師,1977年11月生,畢業于吉林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員。歷任賽迪顧問副總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財經研究所副所長(其間掛職衡陽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賽迪集團總經理兼賽迪顧問總裁,主要從事工業經濟、區域經濟等研究工作,F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總工程師。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