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呼蘭河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47800
- 條形碼:9787513947800 ; 978-7-5139-4780-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呼蘭河傳 本書特色
蕭紅的一生短暫但著作頗豐,作品多帶有自敘傳色彩,善于用純凈童真的眼光關照世界,以清新質樸的文字書寫鄉土社會的生存境遇,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本書里有蕭紅的純真快樂,也有悲戚蒼涼的生存哲學。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中,臨摹出了東北小城風土人情,展現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童趣圖景和恩怨情仇。 這是一部充滿童心、詩趣和靈感的"回憶錄"。是研究蕭紅早期生活的重要資料。 采用1947年6月上海寰星書店版本為底本,精編精校。 封面高階特種紙雙封,內文采用70克進口紙漿純質紙印制,輕柔悅目舒朗大氣,110X170小32開本,典雅精致,小巧便攜。
呼蘭河傳 內容簡介
《呼蘭河傳》1938年秋天武漢動筆,1940年12月香港定稿。1940年9月1日開始在香港 《星島日報》連載,至12月27日止。1941年,上海雜志圖書公司初版。1942年,桂林松竹社再版。1943年6月,桂林河山出版社再版。1947年6月,上海寰星書店新版。本版即采用1947年版為底本,在尊重作品遠原貌的基礎上做了精編精校。《呼蘭河傳》以蕭紅的故鄉呼蘭鎮為寫作對象,描寫了黑龍江呼蘭鎮帶有東北農村特色的風土人情,及當地老百姓的平凡的生活。那兒的人,既善良、勇敢,又有著對于現實生活的麻木不仁、得過且過。在這一矛盾的情緒中,蕭紅寄托了自己對于童年、對于家鄉的懷念。在塑造一幅美好靜謐的生活畫面的同時,以獨特的視角和自己的生命體驗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作者通過對人的悲劇描述透視廣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乃至整個社會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蘊含著獨特豐厚的文化內涵。
呼蘭河傳 相關資料
她寫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從生活里提煉出來的,活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我們產生共鳴,好像我們都很熟悉似的。……她是憑個人的天才和感覺在創作。——胡風蕭紅的文學成就一點也不比張愛玲遜色。她的作品將成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閱讀的經典之作。——夏志清讓人稱奇和贊嘆的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在戰爭和艱難的個人生活環境下竟能有這樣的成就。她的名聲姍姍來遲。她在中國文學史上所占據的巨大分量只是在現在才清楚地顯露出來…… ——德國漢學家顧彬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紅是繼魯迅之后的一位偉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蘭河傳》和《生死場》,為中國大地立傳,其深厚的悲劇內容,以及富于天才創造的自由的詩性風格,我以為是的。——林賢治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茅盾蕭紅的《呼蘭河傳》感人至深,我閱此書后,徑去淺水灣她墓地憑吊一番。——金庸
呼蘭河傳 作者簡介
蕭紅(1911-1942)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1911年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富裕之家、1942年病逝葬于香港淺水灣邊。蕭紅幼年喪母,飽嘗饑餓與困苦,19歲為反對包辦婚姻逃離家庭后,命運顛沛流離。1933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40年抵達香港,發表《馬伯樂》《呼蘭河傳》等。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