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亂世佳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57705
- 條形碼:9787301357705 ; 978-7-301-35770-5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亂世佳人 本書特色
1.《亂世佳人》是一部在國內外備受歡迎的愛情電影,也是享譽全球的經典電影,這是國內引進的**本對該電影進行文本細讀的電影學和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對于國內的大量影迷讀者和學術界而言有著重要意義。作者挖掘了主演費雯·麗的*新檔案材料,結合70余載有關這部電影的學術成果和豐富的大眾文化現象,呈現出這部經典電影所產生的多層面影響。這也是對于電影研究和文化研究方面的學術總結和補充,在學術界有著重要突破。
2.作者海倫·泰勒是女性文學與文化方面的專家,并在該領域發表了大量備受讀者推崇的著作如《女性為什么閱讀小說:關于我們生活的故事》(2020),《斯佳麗的女人:〈亂世佳人〉及其女性粉絲》(1989)等。作為埃克塞特大學英語系榮譽教授、英國美國研究協會名譽院士,作者在研究《亂世佳人》和女性文學方面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書中有很大篇幅從女性視角對電影進行分析,對于近些年來重新發現電影中的女性位置和話語體系的潮流而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3.《亂世佳人》是電影解讀和分析的典范之作。全書思路清晰,語言流暢,邏輯嚴謹,觀點獨特,使用的文化分析理論較為前沿,在論述與《亂世佳人》相關的問題上內容詳實且全面。書中隨處可見大量具有趣味性的探討。
4.書中有大量電影劇照、珍貴檔案、影星圖像在內的精美插圖,圖書裝幀精美,小開本適合隨身閱讀。
亂世佳人 內容簡介
《亂世佳人》(1939)是一部享譽世界的經典影片,以史詩般的敘事風格給電影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本書中,海倫·泰勒通過對檔案的梳理和對影片的細致分析發掘《亂世佳人》內含的勃勃雄心和驚人的制片水準,同時還探究了它給電影行業帶來的改變、一代又一代影迷經久不衰的喜愛,以及它對人們日常用語的影響。此外,作者還展示了主演費雯·麗的*新檔案材料,并結合70余載有關這部電影的學術成果和豐富的大眾文化現象,從性別、種族等角度呈現出這部經典電影所產生的多層面的影響。
亂世佳人亂世佳人 前言
序曲(節選)
2013年,倫敦的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舉辦了一場極為成功的展覽,題為“好萊塢戲服展”。盡管展品囊括《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1939)、《加勒比海盜》(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2003)和《泰坦尼克號》(Titanic, 1997)中的戲服,但是其中*為人稱道的仍是斯佳麗·奧哈拉用塔拉(Tara)莊園的窗簾改制的綠色天鵝絨洋裝。在流行話語中,《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1939)被夸張地描述為“不朽”“傳奇”和“經典”之作,仿佛已然超越了時代局限,獲得眾口一詞的贊美。影片制片人大衛·賽爾茲尼(David O. Selznick)認為,它已經成為“美國的《圣經》”;美國讀者調查也顯示,除了《圣經》以外,《飄》是他們*喜愛的讀物。通常用來形容高雅藝術的詞匯諸如“幸存”和“恒久”,也被用來描述它長久不衰的魅力。作為享譽全球的書和電影,它依然是能夠被人一眼就認出的引用、改編和戲仿來源。
亂世佳人 目錄
致謝 1
前言 5
序曲 11
**章 賽爾茲尼克的荒唐事:《亂世佳人》的誕生 41
第二章“英格蘭獻給好萊塢*偉大的明星”:不列顛和尋找斯佳麗 87
第三章《亂世佳人》中的種族政治 125
第四章 斯佳麗和瑞特?D?D天賜姻緣還是命定孽緣? 163
退場音樂 185
演職員表 193
亂世佳人 相關資料
她在這部超過1000頁的作品中,囊括了多重敘事,描述了矛盾又衰敗的美國南方、受辱和憤怒的戰后南方人,以及在大蕭條打擊之下的地區和國家所展現出的迫切抱負。這部作品也記錄了在急劇變化的美國南方形勢下,種族和性別經歷著怎樣艱難的抗爭和博弈。
小說和電影都傳達了20世紀30—40年代讀者和觀眾們的焦慮感,在這整整10年里,生活艱苦、戰火紛飛、國際法西斯主義日漸抬頭,全球經濟動蕩不安。在隨后的數十年中,這部作品對某些讀者/觀眾群體來說意義非凡,他們從留守大后方的視角來欣賞這部作品中跨越南北戰爭前后的史詩般的圖景,尤其是堅韌、受難的女性,斯佳麗·奧哈拉就是他們的縮影;同時也與那些因身處社會政治巨變之中而對自身處境憂心忡忡的角色產生了共鳴。
如果有人想用名聲不佳的貝克德爾測驗(Bechdeltest,即檢驗影片中是否有超過兩名女性角色之間的交談內容與男性無關)檢測《亂世佳人》,那么其結果一定是高分通過。《亂世佳人》讓一個離經叛道又野心勃勃的年輕女性角色經歷了一整段歷史和多次人生試煉,涵蓋了女性一生中所要經歷的多數艱巨挑戰——驟然失去少女的夢想和純真,雙親亡故,又失去了兩任丈夫、一個未出生的孩子和一個女兒,還失去了好友、真愛和摯愛的家園。然而,她卻憑借其魄力幸存下來,而不是成為受害者——她以頗富哲學意味的方式應對,把問題留到明天去思考,因為“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人們時常告訴我,《亂世佳人》給予女性莫大的勇氣,讓她們奮斗下去并且不必循規蹈矩。
盡管《亂世佳人》在種族政治上有明顯的缺陷,但是它仍然挑戰了某些宗教和社會的正統觀念,并對角色及其面臨的困境進行了有現代精神的、可信的塑造,更是經久不衰地影響著不同時代的讀者和觀眾們。
維克多·弗萊明(Victor Fleming)大量運用了門廊空間,諸如前門、窗戶、陽臺和走廊。他反復采用南方電影中慣用的套路,將樓梯作為許多重要戲份的場景。同時它也暗示性地連接了白日與夜晚、社會關系與性欲望、理智與激情等主題。這些臺階和其他空間一樣,都暗示著角色的生活和意志正在發生變化,暗示了其動蕩不安的特性。
她在這部超過1000頁的作品中,囊括了多重敘事,描述了矛盾又衰敗的美國南方、受辱和憤怒的戰后南方人,以及在大蕭條打擊之下的地區和國家所展現出的迫切抱負。這部作品也記錄了在急劇變化的美國南方形勢下,種族和性別經歷著怎樣艱難的抗爭和博弈。
小說和電影都傳達了20世紀30—40年代讀者和觀眾們的焦慮感,在這整整10年里,生活艱苦、戰火紛飛、國際法西斯主義日漸抬頭,全球經濟動蕩不安。在隨后的數十年中,這部作品對某些讀者/觀眾群體來說意義非凡,他們從留守大后方的視角來欣賞這部作品中跨越南北戰爭前后的史詩般的圖景,尤其是堅韌、受難的女性,斯佳麗·奧哈拉就是他們的縮影;同時也與那些因身處社會政治巨變之中而對自身處境憂心忡忡的角色產生了共鳴。
如果有人想用名聲不佳的貝克德爾測驗(Bechdeltest,即檢驗影片中是否有超過兩名女性角色之間的交談內容與男性無關)檢測《亂世佳人》,那么其結果一定是高分通過。《亂世佳人》讓一個離經叛道又野心勃勃的年輕女性角色經歷了一整段歷史和多次人生試煉,涵蓋了女性一生中所要經歷的多數艱巨挑戰——驟然失去少女的夢想和純真,雙親亡故,又失去了兩任丈夫、一個未出生的孩子和一個女兒,還失去了好友、真愛和摯愛的家園。然而,她卻憑借其魄力幸存下來,而不是成為受害者——她以頗富哲學意味的方式應對,把問題留到明天去思考,因為“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人們時常告訴我,《亂世佳人》給予女性莫大的勇氣,讓她們奮斗下去并且不必循規蹈矩。
盡管《亂世佳人》在種族政治上有明顯的缺陷,但是它仍然挑戰了某些宗教和社會的正統觀念,并對角色及其面臨的困境進行了有現代精神的、可信的塑造,更是經久不衰地影響著不同時代的讀者和觀眾們。
維克多·弗萊明(Victor Fleming)大量運用了門廊空間,諸如前門、窗戶、陽臺和走廊。他反復采用南方電影中慣用的套路,將樓梯作為許多重要戲份的場景。同時它也暗示性地連接了白日與夜晚、社會關系與性欲望、理智與激情等主題。這些臺階和其他空間一樣,都暗示著角色的生活和意志正在發生變化,暗示了其動蕩不安的特性。
從來沒有一位女演員被要求出演這樣一個最為激動人心的角色,也沒有人被要求如此持續地進行角色塑造。她依次展現了美貌、丑陋、高貴、平凡,卻永遠是一團不滅的火焰。
身處前女性主義時代,費雯·麗確實是一個被男人包圍的女人,她被男人占有,被男人愛慕,
被男人左右自己的人生——卻沒有培養出用來對抗將其團團包圍的父權圍墻的女性特質。人們經常引用喬治·庫克對她的評價:“一個為美貌所累的完美演員。”
學界近期從勞倫斯·奧利弗和費雯·麗檔案館藏中發現了新信息,在此之前,這名女演員在傳記和流行話語中均被描述為脆弱、需要關愛和神經質的——她的演技經常被放在這個維度下審視,仿佛她一直在本色出演,而非演繹角色。她最為成功的兩個角色時常被暗示為反映費雯·麗作為女性的分裂自我——在斯佳麗最艱難的掙扎時刻,她表現出的緊張憂慮被歸功于這位女演員對情人勞倫斯·奧利弗的思念,而非她本人的表演才能。在她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兩部作品《亂世佳人》和《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中,她生動形象地從不同又互補的側面演繹出了聲名狼藉的南方佳人。這個被神話化的形象誕生于19世紀早期的種植園浪漫文學,存續于眾多流行影視作品中,至今仍在美國南方文化中保留著強大的影響力,總體上就是美麗的白人女孩,通常還很富有。同時,這一神壇上的形象還象征著理想的、未墮落的、純潔的美國南方。她應當看起來像個正統的淑女,這意味著她必須故作姿態,不能隨性自然;她要會操控他人,特別是男人;她還要在意外表,并往往在性和感情方面表現得偽善。
但是在父權制度下的美國南方,這一切終歸要付出代價,這些年輕適婚的佳人很快就會轉變為崩潰而苦悶的大齡未婚女人,其美貌和性吸引力已然消散,社會地位變得尷尬,精神狀況也不太穩定。因此,在費雯·麗(時隔12年)飾演的兩個對立的角色——斯佳麗和布蘭奇·杜
波依斯(Blanche DuBois)身上,她分別化身為被美化和被妖魔化的南方佳人——斯佳麗是“南方的幸存者”,一個被迫鼓起勇氣、充滿創業與反叛精神的美國老南方形象,戰勝失敗,勇于犧牲;布蘭奇·杜波依斯是“南方的受害者”,代表著抑郁的、施受虐狂式的戰后美國新南方。這是兩種截然對立的、日漸難以共存的南方女性氣質,當然,也是患有躁郁癥的女演員自身的病理學呈現。
然而在兩部影片中,麗均對角色進行了富有廣度與復雜性的刻畫,相形之下,上述觀點的片面性立刻暴露出來。在《欲望號街車》中,她表現了這個女人的脆弱與狡猾,她的生存之道是在他人面前偽裝自己、用情愛掩飾自己的脆弱。麗呈現了靈活又令人心碎的表演,在夸張的喜劇和恐怖劇之間游移,同時又不斷博取觀眾們的同情和喜愛。在《亂世佳人》中,從第一幕起,斯佳麗的出場幾乎就是對白人南方佳麗的戲仿,麗的表演舉重若輕。她那鋼木蘭的決心被輕輕地籠罩在招搖輕佻的面紗之下,那就是阻撓阿希禮迎娶他表妹的計劃,并讓自己取而代之。這一幕展現出麗刻畫女性人物的功力,她需要為求生存排除萬難,洋溢著智慧與對自身魅力的自信,還有不自覺的幽默感——隨著劇情的展開,她充分地表現出上述的全部特質。在兩部影片中,她都展現了極強的喜劇天賦,呈現了兩個女人的獨斷專橫、撒謊成性和自我吹噓。
評論家莫莉·哈斯克爾指出,崇高的浪漫“來自男性角色而不是女性角色”,19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浪漫的男人們卻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都讓斯佳麗失望。她的父親把對塔拉莊園的紅土地心懷敬意的理念灌輸給她,卻在她的母親逝世之后精神錯亂。阿希禮·韋爾克斯被證明是個在工作和愛情上都毫無勇氣與想象力的人。瑞特在逃離烈火中的亞特蘭大之后,拋棄她奔赴戰場,留下她獨自面對化作廢墟的塔拉莊園、母親的去世與無助的家人;(在最棒的一夜激情)之后,瑞特又帶著他們的女兒遠走歐洲,最終在她最為脆弱的時刻奪門而去。然而,在男人們外出攻打一場注定失敗的戰爭之時,大后方的女人們需要應對各種現實問題和情感問題,她們能提供給斯佳麗的撫慰也十分有限。她堅忍的母親由于照顧一個生病的“窮白佬”而去世。身體虛弱的玫蘭妮只能在戰時和重建工作中提供很有限的支持,她由于難產去世,留下斯佳麗照看一蹶不振的阿希禮。故事的結尾,唯一一個與她一起堅強存活下來的母性角色是她忠誠的前奴仆黑媽媽,一個不被允許有任何脆弱時刻的女人。
費雯·麗傳達了一種冷靜的現實主義和女性在絕境中的奮不顧身與進取氣魄,同時也通過讓斯佳麗過于捍衛自己的尊嚴和太把自己當回事兒而制造出幽默效果。她不僅是美國南方上層階級白人女性的縮影,同時也代表了成長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代人,他們在大蕭條的饑餓年代中成長,面臨著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的威脅,并即將進入一場可怕的世界大戰。她也代表了努力維系家庭的女人們,不管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么,她們都竭力使家人和家庭團結一致。在著名的“永遠不會再挨餓”一幕當中,斯佳麗傲然孑立,一個龐大的家庭和那些被解放的奴隸們都指望著她,她莊嚴地接受了挑戰。一位鋼木蘭化身為一位離經叛道、前無古人的女性主義女英雄。
她把反差極大的兩半影片縫合在了一起——前半段是充滿鄉愁基調、由白人主導的舊日南方時光,史詩般的內戰與戰后重建,在斯佳麗反抗性地哭訴“我永遠不會再挨餓”之中達到頂點;后半段是家庭情節劇式的浪漫故事,以美藍和玫蘭妮的死亡、瑞特的離去和斯佳麗淪為孤身一人而告終。
對于如今好萊塢蓄意迎合的、日益增長的女性觀眾而言,情節劇和愛情片較之內戰題材的影片更有吸引力;格里菲斯和賽爾茲尼克的史詩片是僅有的兩部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內戰題材影片。并且《亂世佳人》中毫無戰斗場面,讓觀眾明白戰爭有多么血腥殘暴的,是絕望的哭嚎、下拉的傷亡名單、亞特蘭大臨時醫院外躺滿傷亡士兵那簡約有力的鏡頭語言,以及瑞特、阿希禮和其他歸來士兵的講述。《亂世佳人》開創了一種美國內戰電影的模式,聚焦在戰時的大后方(因而主要展現女性),忽略或者邊緣化種族議題。
影片美化且拔高了米切爾筆下的美國南方。本·赫克特那番關于“騎士之土”的序言字幕,營造了“純粹的傷感主義,也純粹地歪曲了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本意”。在派倫的解讀中,賽爾茲尼克簡化了小說中種族和階級問題的復雜性,以此營造一種對“純潔的、失落的南方種植園世界”的懷舊。這些扭曲了米切爾筆下更為現實主義版本的舊南方,它充滿“矛盾和內在的失序……是一個等待著災難降臨的地方”。
這部作品質詢并推翻了正統的性別角色及人們的預設。女性主義評論者們注意到斯佳麗身上的大男子主義特征以及她對傳統女性行為和情感體驗的逐步拒斥。比如科拉·卡普蘭(Cora Kaplan)寫道:她的女性氣質是喬裝出來的,其背后隱藏著腹黑又活躍的雄性野心,為了活下去并獲得成功……她在處理與男性的關系上多是不動感情且與性無關的,她也不愿扮演母親這個角色。而瑞特就負責讓她感受到性的愉悅,并且通過將孩子從她身邊帶走,喚起她的母性。
近來,評論者詹姆斯·A.克蘭克將酷兒理論應用在原著小說上,認為這是“一個對愛情的憧憬感到不安的愛情故事”,斯佳麗和瑞特皆抵觸他們天生的美國南方女性/男性的身份,因此,他們樂于“違背性別、階級、種族和性取向方面的行為規范”。他認為兩人之間的吸引力并非基于欲望,而是一種“共享的觀念、殘忍無情的性格還有與‘舊南方’社會秩序憤世嫉俗的決裂”。他引用酷兒理論家們的觀點,認為如果說斯佳麗·奧哈拉是被男性化的,那么她的愛情對象阿希禮·韋爾克斯則是被女性化的。他對詩歌和哲學的愛與斯佳麗廢話少說式的實用主義形成鮮明對比,最終這個人物也被證明是一個懦夫和可憐的失敗者。
無人質疑瑞特強硬的男性氣概和性能力方面的威武,并且他在兩性世界之間泰然自若地游走。他并沒有將自己限定在單一性別角色內,他知道怎樣選擇一頂女式軟帽,怎樣當一個富有同理心且以身作則的家長,同時也展現了他在賭博、走私和結交妓女方面的歪門邪道。正如詹姆斯·克蘭克指出,在共同為其地區性身份認同而斗爭的具有男性氣概的美國南方男性之間擁有一種強烈的“兄弟情誼”(bromance),但是瑞特卻拒絕了這種兄弟情誼(直到小說后面才改變),如同斯佳麗拒絕了姐妹情誼和女性共同體一樣。
作為一個非正統的愛情故事,《亂世佳人》打破了許多角色與敘事上的傳統。首先,這個故事有關許多種類的愛——父母與孩子之間、愛人之間、朋友之間與戰友之間的愛。斯佳麗對母親的愛以及討好母親的渴望,通過矛盾和不安的姐妹之情在玫蘭妮身上得到了補償而后者始終是斯佳麗最不加批判和充滿寬容的支持者。對土地、泥土和家園的愛才是最持久的。從第一幕中杰拉爾德·奧哈拉和他的女兒斯佳麗映在火紅色天幕和佐治亞土地上的剪影起,影片就暗示著對故土矢志不渝的愛才是使人安定也把人圈禁的東西。矛盾的是,影片的大多數事件都發生在距離塔拉莊園數英里之外的亞特蘭大市及其周邊。除了努力喂飽饑荒中的一大家人之外,斯佳麗從未對土地的草皮表明過任何興趣,她似乎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她利潤豐厚的生意上,也更樂意享受舒適的家居生活。只有到了影片的結尾,當她已經痛失至親之后,她才最終明白了作為家的那塊土地能給予她的支持。盡管如此,貫穿小說和電影始終的,是這個由愛爾蘭人在美國土壤上建造起來的塔拉莊園所帶來的神話色彩,它為家族故事增添了冒險傳奇的力量,也為愛情故事增添了超越個體的共鳴。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三角戀貫穿了小說和電影始終,并且只是在喜憂參半中收場。斯佳麗的感情飄忽不定、缺乏真心,總是毫無規律可言地在兩個男人之間游走。瑞特和阿希禮二人代表了斯佳麗在面對重大歷史危機時,在理念和實踐上迥然不同的反應,在斯佳麗自身故事線的發展進程中,她以不同的方式需要著他們。她對青梅竹馬的阿希禮·韋爾克斯窮追不舍的原因在于他珍視塔拉莊園、堅守舊時美國南方的白人價值觀,并且與她分享對黃金時代的白人特權與無憂無慮的青春歲月的鄉愁之情,盡管阿希禮經常躊躇不決。他著實缺乏幽默感,并且對激動人心的事情和挑戰毫無興趣。他寄情于詩歌,渴望與玫蘭妮在十二橡樹莊園里共度平靜而優越的生活。
在斯佳麗被迫適應的戰后新世界里,瑞特·巴特勒代表了一種冷酷的現實主義,她認同了這種理念,并將這作為唯一的生存之道。他是一個實干家、賭徒以及暴發戶,斯佳麗被他的低賤出身、無禮行為和不義之財所吸引。就像每個女人都會告訴你的那樣:他擁有一種富有感染力的幽默,這使他成為一個魅力非凡的情人和相處自如的伴侶。他們之間充滿著活躍的逗趣,瑞特擅長諷刺,經常拿斯佳麗開玩笑。盡管玫蘭妮和阿希禮不斷美化并體諒斯佳麗的舉止;黑媽媽理解她的所作所為卻仍然嚴厲地評判她;瑞特卻是那個愉快地戳穿斯佳麗的南方淑女偽裝、拒絕被欺騙的角色。
這也是一個設定在動蕩年代的愛情故事。這個家庭故事發生的背景充滿戰爭、土地和財產的
損毀以及重建時期的動蕩無序。賽爾茲尼克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女人怎樣努力適應新的社會秩序并應對戰爭帶來的創傷。
許多女性主義評論者和電影愛好者認為,《亂世佳人》之所以被經典史冊拒之門外,是因為這是一部“女人的電影”。它作為一部戰爭片卻沒有戰爭場面,主角是一名年輕女性,電影故事的核心是一段復雜的三角戀,并尤其為白人女性觀眾所熱愛和癡迷(盡管有色人種的女性也是它的粉絲),對“愛情片”的預設和偏見便將它棄置于女性情節劇的角落里。那又如何呢?女性們熱愛它,原因早先我已經討論過了。毫不吹噓地講,它可能塑造了一個最為高大的女性角色,她是我們大多數人見過的最為復雜和反叛的女性電影角色之一;它的主角在重大歷史變故的邊緣搖搖晃晃,一個特權社會正在她的腳下瓦解,與此同時,她正在應對生活中重大的情感、經濟和社會層面的挑戰;觀眾們可以不斷猜測“斯佳麗能否挽回瑞特”的答案;它擁有影史上最棒的攝影,處處都是視覺和聽覺盛宴;巧妙的劇本,驚艷的戲服和豐滿的場景設計皆是一流水準。在大男子主義定義的電影正典之中,女性對這部電影的高度喜愛無濟于事,但是對于女性(的確也有許多男性)觀眾而言,這些原因已經足以解釋它為何魅力持久。
莫莉·哈斯克爾認為這部“女人的電影”成了“深刻美國性的一部分,這幅油畫即便沒包含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眾生相,至少也具備豐富的層次”。這是一個“小小的奇跡”。對于科拉·卡普蘭而言,這部作品引發女人們的共鳴,因為“內戰前的美國南方為某種前資本主義時代的家庭愛情故事提供了背景,這個神話般的時代有著穩定的傳統社會關系,但它被美國內戰永遠摧毀了”。由于奴隸制的余毒,卡普蘭認為這種幻影般的歷史形象必須被摧毀,“只有這樣美國南方才能進入現代工業式的資本主義社會”。對她而言,“《飄》帶讀者回到過去,卻堅決讓南方拋棄過往”。
亂世佳人 作者簡介
【英國】[英]海倫·泰勒[Helen Taylor] ---------------------------- 海倫·泰勒(Helen Taylor),埃克塞特大學英語系榮譽教授、英國美國研究協會名譽院士、2016—2018 年度勒弗霍姆榮譽院士。曾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西英格蘭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華威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教授英美文學和女性研究,并在埃克塞特大學擔任英語系主任。她是美國南方文學和文化以及女性寫作方面的專家,在這兩個領域發表了大量著作,包括《女性為什么閱讀小說:關于我們生活的故事》(2020),《斯佳麗的女人:〈亂世佳人〉及其女性粉絲》(1989)和《繞行南方邦聯:跨大西洋視角下的當代南方文化》(2001)李思雪 ----------------------------【英國】[英]海倫·泰勒[Helen Taylor] ---------------------------- 海倫·泰勒(Helen Taylor),埃克塞特大學英語系榮譽教授、英國美國研究協會名譽院士、2016—2018 年度勒弗霍姆榮譽院士。曾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西英格蘭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華威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教授英美文學和女性研究,并在埃克塞特大學擔任英語系主任。她是美國南方文學和文化以及女性寫作方面的專家,在這兩個領域發表了大量著作,包括《女性為什么閱讀小說:關于我們生活的故事》(2020),《斯佳麗的女人:〈亂世佳人〉及其女性粉絲》(1989)和《繞行南方邦聯:跨大西洋視角下的當代南方文化》(2001)李思雪 ---------------------------- 李思雪,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在讀,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電影策展專業碩士,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士。兼任影視文化方面記者和自由撰稿人。翻譯《諾蘭變奏曲》(2023)。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