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學與中國現代性問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39011
- 條形碼:9787100239011 ; 978-7-100-23901-1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陽明學與中國現代性問題 本書特色
作者游走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旁征博引,深入發掘陽明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為克服現代性難題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理論資源。
陽明學與中國現代性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以“陽明學與中國現代性問題”為題,勾勒陽明學內部現代性精神的展開脈絡,闡發陽明學作為一種“精神動力”為中國“現代化”進程所提供的獨特資源,并揭示陽明學對于克服現代性之隱憂所具有的啟示性意義。作者立足于陽明學的原始文本,對王陽明的親民說、“四民異業而同道”論、“天下一家”論等富有現代意義的思想的來龍去脈進行細致而深入的思想史考察,在此基礎上深度闡釋陽明學義理內部的“現代性”與“超現代性”思想因子,*終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立體而有深度的王陽明。
陽明學與中國現代性問題 目錄
導 論一 何謂陽明學與中國現代性問題?二 術語界定三 研究狀況四 研究思路五 研究方法**章 從“天下”到“世界”:陽明學視界的近代轉換及其反思一 “為己之學”與“天下同風”:傳統陽明學本身的視界二 走向“世界”:近代陽明學“視界”的轉換三 “大道意識”的再覺醒:超越“天下”與“世界”第二章 “大抵心安即是家”:陽明學“家”哲學及其現代影響一 問題的提出:近現代“家庭革命”思潮多重因緣中的內生性資源二 從“身家之累”到“孔子在家出家”:陽明學“家”思想的另一面向三 繼承與斷裂:近現代“家庭革命”思潮與陽明學“家”思想的糾纏導 論
一 何謂陽明學與中國現代性問題?
二 術語界定
三 研究狀況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章 從“天下”到“世界”:陽明學視界的近代轉換及其反思
一 “為己之學”與“天下同風”:傳統陽明學本身的視界
二 走向“世界”:近代陽明學“視界”的轉換
三 “大道意識”的再覺醒:超越“天下”與“世界”
第二章 “大抵心安即是家”:陽明學“家”哲學及其現代影響
一 問題的提出:近現代“家庭革命”思潮多重因緣中的內生性資源
二 從“身家之累”到“孔子在家出家”:陽明學“家”思想的另一面向
三 繼承與斷裂:近現代“家庭革命”思潮與陽明學“家”思想的糾纏
四 “動力”與“秩序”:陽明學與現代性中的“革命神話”
五 結論:如何在現代性中安頓儒之“家”
第三章 如何與天地萬物成“一家之親”:王陽明親民說的歷史效應
一 親民說的雙重視野
二 親民說的提出
三 親民說的新發展
四 “泛親化”論述的精神實質
五 親民說的歷史效應
六 親民說的當代意義
第四章 王陽明“四民異業而同道”新論
一 余英時“定位說”之質疑
二 “四民異業而同道”論提出的歷史真相
三 許魯齋“為學者治生*為先務說”辨正
四 “四民異業而同道”論繹義
五 “四民皆士”:近代的轉折
六 異業同道與職業分途
七 一點說明
第五章 “王陽明模式”:一種新的宗教對話模式之提出
一 儒學不應在當今宗教對話理論中缺席
二 王陽明對待“二氏”的態度
三 假如王陽明遭遇基督教
四 一種“王陽明模式”的提出
第六章 全球化時代下的陽明學的意義
一 陽明學于中晚明的意義
二 陽明學于20“世紀”的意義
三 全球化時代下的陽明學之意義
四 結 論
第七章 良知是一“呈現”:在現象學意義上如何理解“良知”
一 “言語行為”:王陽明良知話語性質之衡定
二 良知三義:耿寧對王陽明良知說的現象學闡述
三 面向良知之“實事”本身:與耿寧商榷
四 展望:陽明學與現象學會通之可能
第八章 “以心求心”“自身意識”與“反身的逆覺體證”:陽明學通向“真己”之路的哲學反思
一 朱子:“以心求心”之疑難
二 馮從吾:心靈“自有自照”現象之發明
三 耿寧:良知之為“自身意識”
四 牟宗三:自反的逆覺體證
五 六點評論 277
第九章 面向“目前實事”:心學工夫論中的“當下”時刻
一 “生命的學問”中的“實事”
二 陸象山:“千虛不博一實”
三 朱子與象山:“實事”之異同
四 “見在之實事”:陽明學“良知見成”四義
五 羅汝芳:“工夫緊要,只論目前”
六 兩種實事、兩種反思:心學與現象學“實事”與“反思”之異同
第十章 陽明學與杜維明精神人文主義主體性的建構
一 西方人文主義的精神與反思
二 “儒家式人文主義”之開展
三 精神人文主義提出之過程
四 精神人文主義的“精神”
五 精神人文主義主體性中的陽明學因子
參考文獻
后 記
展開全部
陽明學與中國現代性問題 作者簡介
陳立勝,山東萊陽人,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任澳門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特聘教授。曾任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家哲學、宋明理學與宗教現象學。著有《自我與世界:以問題為中心的現象學運動研究》(廣州:1999年;北京:2017年)、《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臺北:2005年;上海:2008年;北京:2018年)、《宋明儒學中的“身體”與“詮釋”之維》(臺北:2011年,2022年;北京:2019年)、《入圣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北京:2019年)、《從“修身”到“工夫”:儒家“內圣學”的開顯與轉折》(臺北:2021年)、《從宗教現象學到儒學的宗教性》(北京:2024年,即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