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自戀與服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87760
- 條形碼:9787542687760 ; 978-7-5426-8776-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戀與服從 本書特色
“我們都是自戀者”——論自我,從自我到理想自我 我們計算自己的喜好,量化鍛煉目標,完成待辦事項清單,不斷完善自我,希望在競爭中勝出,逐步實現職業目標……在自我聚焦的當下,作者在本書中觀察了一種新形式的自戀發展:追求“理想自我”,自愿服從于“自戀的折磨”。 ★ “為什么我們要同意現狀?”——論環境,從自愿奴役到自愿服從 不論是上帝、君主、國家、家庭還是 “自我”,我們始終生活在“服從”之中。本書通過探討不同時期思想家的觀點,從中世紀的“自愿為奴”、近代的“服從是內在的態度”,到現代的規章、儀式和“我就是我”的確認,展示了自我身份的不同構建方式。 ★ “作為唯一原則的競爭”——論競爭,從消費主義到自我關系的危機 在一個全面競爭的社會,在自由主義之下的市場,個體成為高效運轉的工具,市場的邏輯通過錨定我們的內在欲望從而支配了我們的努力,由此本書以自戀的視角分析過度競爭、消費主義與自我關系的危機。 ★ “不可替代,不可比較”——論工作,從獨異性、360度反饋到與他人的關系 基于對客觀自戀與主觀自戀的區分,作者指出,在工作中,獨異性成為工作的原則,每個人都在360度反饋這一相互評價系統中逐漸被賦予對認可的渴望。這種機制讓成功與實際投入脫鉤,使得工作成了一種“表演”。每個人都成為“他人的評判者”,也都服從于他人的評價。 ★ “成功的貨幣是關注”——論關系,從流量沉迷到共同體幻覺 流量時代,從自拍、小共同體到興趣圈子,自我參照成為當今社會的生活方式,使得自我困于流量與共同體圈層;同時,以自我為導向的技術覆蓋了健身、飲食、心理咨詢等領域,不斷操控著自我的選擇,使其自愿服從于自戀的折磨。 ★“疲憊成為時代恰到好處的疾病”——論放棄,從表達態度到選擇躺平 從個體的自戀到集體的自戀,自戀與社會結合,成為一種全方位的動員,我們掌握了自主權,卻沒有邁向全面的自由而是走向了消極放棄,疲憊成為自戀投下的陰影。以另一種視角看當今的社會心理,進而反觀自我,為強健心理韌性找到另一條路。
自戀與服從 內容簡介
當理想自我取代了權威,對每個人提出要求:你必須變得更好,成為你的理想。這對自我和社會意味著什么?我們為什么自愿服從于“自戀的痛苦”?我們又為什么要同意現狀? 聚焦自戀,從經濟、社會、道德等維度,本書介紹了從中世紀到近現代“自戀”逐漸取代權威、信仰成為我們服從對象的過程,結合不同時期思想家如斯賓諾莎、黑格爾、馬克斯·韋伯、弗洛伊德、福柯、阿爾都塞等人的論證,分析當前的過度競爭、量化管理、自我規訓以及與他人的關系,看到自我陶醉的“我就是我”的矛盾之處,走出虛假的田園詩,不錯過他人與周圍的世界。
自戀與服從 相關資料
沙里姆在書中提出的理論是令人痛苦的,它展示出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每個人都跪在自己的自我理想面前,并試圖在沒有任何外驅力的情況下實現社會期望。 ——德國《波恩新聞總匯報》 這是一部要求很高的著作,但仍易于閱讀,其睿智的思考過程也易于理解。——德國《每日郵報》 令人激動的分析,顛覆了許多公認的社會觀念,重新賦予這一主題自身的心理內核,從而將我們提升到不僅僅是社會產物的高度。——德國Pro Zukunft雜志
自戀與服從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伊索爾德·沙里姆(Isolde Charim),曾于維也納和柏林學習哲學,目前為自由記者、德國《日報》(taz)和奧地利《自由報》(Falter)專欄作家,2022年獲奧地利國家文化新聞獎。2018年出版《新的多元化如何改變我們所有人》,獲奧地利哲學圖書獎;2022年出版《自戀與服從》,獲2023 年奧地利萊赫哲學獎。 譯者簡介 桂書杰,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德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德語言文化比較,論文發表于《文化遺產》《中國翻譯》等刊物。 包向飛,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德文系教授。研究方向為德國哲學和數學哲學,著有《康德的數學哲學》《真理的痕跡》等,譯有《時間的味道》等。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