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空間視角下的粵港澳大灣區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300556
- 條形碼:9787112300556 ; 978-7-112-30055-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空間視角下的粵港澳大灣區 內容簡介
本書利用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統計數據、大數據等多源時空數據形成研究數據庫,在此基礎上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動態研究體系。首先,識別國土空間資源,認識空間形態以及包含的特質與存在的方式;其次,以拓撲網絡研究要素的空間聯系以及網絡組織,分析空間關系聚合體形態;*后,以勞動空間分工研究空間多元性、異質性和雜合性。綜合以上對空間形成的系統認知進行互補性評價,*終形成完整的邏輯框架并通過空間了解粵港澳大灣區。本書適用于區域發展、國土空間及城鄉規劃等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閱讀參考。
空間視角下的粵港澳大灣區 目錄
第1章 灣區空間發展的時代背景與特征
1.1 時代背景
1.1.1 全球發展新的戰略空間
1.1.2 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施
1.1.3 灣區的建設與發展
1.2 空間的發展
1.2.1 物質空間與空間轉向
1.2.2 流動空間
1.2.3 勞動空間分工
1.2.4 空間的系統性與協同性
1.3 灣區的特征與內涵
1.3.1 獨特的地理環境
1.3.2 城鎮集群
1.3.3 灣區經濟
第2章 空間的多維屬性及其存在形式
2.1 空間的多維性
2.1.1 歷時性與共時性
2.1.2 自然性與社會性
2.1.3 自組織與他組織
2.2 空間的外在表象與內部機制
2.2.1 空間增殖與空間增值
2.2.2 空間組織與社會變遷
2.2.3 空間重構與經濟動因
2.2.4 空間限定與環境制約
2.3 直接或間接的空間交互作用
2.3.1 空間交互
2.3.2 交互界面
2.4 空間的測度
2.4.1 空間基礎
2.4.2 空間計量
第3章 粵港澳大灣區的形成與空間格局
3.1 嘲港澳的發展歷程
3.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穗澳港”依次發展
3.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粵港澳”彼此孤立
3.1.3 改革開放到港澳回歸:“粵港澳”前店后廠
3.1.4 港澳回歸到粵港澳大灣區正式成立:“粵港澳”深度合作
3.2 粵港澳大灣區的空間格局
3.2.1 空間區劃
3.2.2 海灣岸線
3.2.3 大灣區與粵東、粵西、粵北
3.3 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性
3.3.1 文化根基
3.3.2 “一國兩制三區”
第4章 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資源與空間形態
4.1 空間的利用
4.1.1 空間類型
4.1.2 空間資源利用
4.1.3 空間資源分布
4.2 空間擴展特征
4.2.1 城鎮空間的擴展態勢
4.2.2 城鎮空間的分形趨勢
4.2.3 城鎮空間的緊湊度差異
4.3 空間形態演變及影響因素
4.3.1 宏觀的“分散—集聚—擴散”
4.3.2 中觀的“蔓延—跨越”
4.3.3 微觀的“增殖—演替”
第5章 粵港澳大灣區城鎮空間聯系與空間網絡
5.1 空間關系的復雜適應性
5.1.1 空間相互作用
5.1.2 社會經濟發展的時空差異
5.1.3 空間連通性的增強
5.2 空間節點與聯系特征變化
5.2.1 引力矩陣設計
5.2.2 空間節點分析
5.2.3 空間聯系狀態
5.3 空間網絡演變及內部組織解析
5.3.1 網絡密度與中心性
5.3.2 “核心—邊緣”結構分析
5.3.3 凝聚子群劃分
第6章 粵港澳大灣區空間分工與空間結構發展特征
6.1 空間發展的差異與均衡
6.1.1 空間的層級結構
6.1.2 空間的專業化分工
6.1.3 空間分工的行為主體
6.2 空間類型的聚類分析
6.2.1 信息時代的空間類型識別
6.2.2 基于因子分析確定空間主導功能
6.2.3 基于聚類分析的空間類型
6.3 多重作用下的空間結構特征
6.3.1 基于產業價值鏈的空間關聯
6.3.2 空間蔓延中的聚合
6.3.3 邊界空間的逐步開發
6.3.4 海灣空間集聚效應顯現
第7章 關于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空間協同的思考
7.1 從空間價值的占有到共享
7.1.1 “天人合一”的空間發展理念
7.1.2 擴大空間的開放性,建設多元化的空間體系
7.1.3 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形成一體化的空間網絡
7.1.4 重視智慧空間對價值共享的積極促進作用
7.2 空間的合理分工與協作
7.2.1 差異化發展與優化空間布局國空
7.2.2 重視形態多中心向功能多中心的轉向
7.2.3 空間關聯的動態化
7.3 海灣空間的整合
7.3.1 岸線空間的統一開發與治理
7.3.2 統籌大灣區文化與海陸經濟發展
7.3.3 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
7.4 政策制度的引導
7.4.1 空間的功能性整合到制度性整合
7.4.2 加強空間治理,營造高質量發展環境
7.4.3 政策制度上移,從各自為政到共識發展
參考文獻
1.1 時代背景
1.1.1 全球發展新的戰略空間
1.1.2 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施
1.1.3 灣區的建設與發展
1.2 空間的發展
1.2.1 物質空間與空間轉向
1.2.2 流動空間
1.2.3 勞動空間分工
1.2.4 空間的系統性與協同性
1.3 灣區的特征與內涵
1.3.1 獨特的地理環境
1.3.2 城鎮集群
1.3.3 灣區經濟
第2章 空間的多維屬性及其存在形式
2.1 空間的多維性
2.1.1 歷時性與共時性
2.1.2 自然性與社會性
2.1.3 自組織與他組織
2.2 空間的外在表象與內部機制
2.2.1 空間增殖與空間增值
2.2.2 空間組織與社會變遷
2.2.3 空間重構與經濟動因
2.2.4 空間限定與環境制約
2.3 直接或間接的空間交互作用
2.3.1 空間交互
2.3.2 交互界面
2.4 空間的測度
2.4.1 空間基礎
2.4.2 空間計量
第3章 粵港澳大灣區的形成與空間格局
3.1 嘲港澳的發展歷程
3.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穗澳港”依次發展
3.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粵港澳”彼此孤立
3.1.3 改革開放到港澳回歸:“粵港澳”前店后廠
3.1.4 港澳回歸到粵港澳大灣區正式成立:“粵港澳”深度合作
3.2 粵港澳大灣區的空間格局
3.2.1 空間區劃
3.2.2 海灣岸線
3.2.3 大灣區與粵東、粵西、粵北
3.3 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性
3.3.1 文化根基
3.3.2 “一國兩制三區”
第4章 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資源與空間形態
4.1 空間的利用
4.1.1 空間類型
4.1.2 空間資源利用
4.1.3 空間資源分布
4.2 空間擴展特征
4.2.1 城鎮空間的擴展態勢
4.2.2 城鎮空間的分形趨勢
4.2.3 城鎮空間的緊湊度差異
4.3 空間形態演變及影響因素
4.3.1 宏觀的“分散—集聚—擴散”
4.3.2 中觀的“蔓延—跨越”
4.3.3 微觀的“增殖—演替”
第5章 粵港澳大灣區城鎮空間聯系與空間網絡
5.1 空間關系的復雜適應性
5.1.1 空間相互作用
5.1.2 社會經濟發展的時空差異
5.1.3 空間連通性的增強
5.2 空間節點與聯系特征變化
5.2.1 引力矩陣設計
5.2.2 空間節點分析
5.2.3 空間聯系狀態
5.3 空間網絡演變及內部組織解析
5.3.1 網絡密度與中心性
5.3.2 “核心—邊緣”結構分析
5.3.3 凝聚子群劃分
第6章 粵港澳大灣區空間分工與空間結構發展特征
6.1 空間發展的差異與均衡
6.1.1 空間的層級結構
6.1.2 空間的專業化分工
6.1.3 空間分工的行為主體
6.2 空間類型的聚類分析
6.2.1 信息時代的空間類型識別
6.2.2 基于因子分析確定空間主導功能
6.2.3 基于聚類分析的空間類型
6.3 多重作用下的空間結構特征
6.3.1 基于產業價值鏈的空間關聯
6.3.2 空間蔓延中的聚合
6.3.3 邊界空間的逐步開發
6.3.4 海灣空間集聚效應顯現
第7章 關于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空間協同的思考
7.1 從空間價值的占有到共享
7.1.1 “天人合一”的空間發展理念
7.1.2 擴大空間的開放性,建設多元化的空間體系
7.1.3 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形成一體化的空間網絡
7.1.4 重視智慧空間對價值共享的積極促進作用
7.2 空間的合理分工與協作
7.2.1 差異化發展與優化空間布局國空
7.2.2 重視形態多中心向功能多中心的轉向
7.2.3 空間關聯的動態化
7.3 海灣空間的整合
7.3.1 岸線空間的統一開發與治理
7.3.2 統籌大灣區文化與海陸經濟發展
7.3.3 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
7.4 政策制度的引導
7.4.1 空間的功能性整合到制度性整合
7.4.2 加強空間治理,營造高質量發展環境
7.4.3 政策制度上移,從各自為政到共識發展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