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第1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90962
- 條形碼:9787208190962 ; 978-7-208-19096-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第1卷 本書特色
《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德文版完成于1818年,出版于1819年。叔本華借鑒了康德的“現象—物自體”的二元結構,用“意欲”取代了“物自體”,同時,把柏拉圖的“理念”置于意欲和個體表象之間,理念是意欲的完美的客體化,個體表象是意欲不完美的、幻象的客體化。叔本華在唯理論的盛世提出了全新的唯意志論,預示了哲學發展的轉向——從理性主要到非理性主義。全書分四篇,**篇闡述表象的世界,其表現形式是充足理由律,級時空和因果性;第二篇闡述意欲的客體化,世界既是意欲又是表象,意欲在充足理由律之外,是自由的,意欲就是無盡的欲求而導致無盡的痛苦;第三篇闡述重回表象世界,區分了兩種表象,即理念是完美的表象,個體的事物是不完美的表象,唯有通過藝術可以直觀理念,暫時逃脫意欲的痛苦;第四篇再論意欲,意欲是無盡的欲求即痛苦本身,是欲求生命的意志,唯有認識到意欲的痛苦和生命的虛無,才能在禁欲中自我寂滅。通篇可以看出源于柏拉圖、康德和印度佛教對叔本華的意欲哲學的影響,以及意欲哲學的基礎和輪廓是清晰而堅定的。附錄是“康德哲學批判”。四篇序言表達了叔本華四個時期的想法和感受,1818年一版序強調了《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康德哲學和《吠陀》對本書的重要性;1844年二版序表達了不受賞識的孤憤和對黑格爾哲學的不滿;1859年三版序喜悅于垂垂老去時終得盛名;1860年臨終前全集的序詛咒對他身后的著作的改動者。
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第1卷 內容簡介
叔本華借鑒了康德的“現象-物自體”的二元結構,用“意欲”取代了“物自體”,同時,把柏拉圖的“理念”置于意欲和個體表象之間,理念是意欲的完美的客體化,個體表象是意欲不完美的、幻象的客體化。叔本華在唯理論的盛世提出了全新的唯意志論,預示了哲學發展的轉向——從理性主要到非理性主義。全書分四篇,**篇闡述表象的世界,其表現形式是充足理由律,級時空和因果性;第二篇闡述意欲的客體化,世界既是意欲又是表象,意欲在充足理由律之外,是自由的,意欲就是無盡的欲求而導致無盡的痛苦;第三篇闡述重回表象世界,區分了兩種表象,即理念是完美的表象,個體的事物是不完美的表象,唯有通過藝術可以直觀理念,暫時逃脫意欲的痛苦;第四篇再論意欲,意欲是無盡的欲求即痛苦本身,是欲求生命的意志,唯有認識到意欲的痛苦和生命的虛無,才能在禁欲中自我寂滅。通篇可以看出源于柏拉圖、康德和印度佛教對叔本華的意欲哲學的影響,以及意欲哲學的基礎和輪廓是清晰而堅定的。附錄是“康德哲學批判”。
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第1卷 作者簡介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錄和補遺》等。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