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第十屆文津獎作品: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60752
- 條形碼:9787508660752 ; 978-7-5086-6075-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十屆文津獎作品: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本書特色
第十屆文津圖書獎獲獎圖書;
第三屆“水木書榜•清華學生喜愛的十本好書”之一;
奧巴馬、比爾•蓋茨、扎克伯格、賈雷德•戴蒙德、羅振宇、陳嘉映等高度贊揚
一、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代表作。
本書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是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作為一名學者尤瓦爾精通世界史、中世紀史與軍事史,不過現在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歷史問題上。隨著關注點的擴大,他的學識也更加廣博,除了歷史,哲學、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各種學科的理念他也能信手拈來。尤瓦爾頗具新意而又耐人尋味的研究使其成為令人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影響力驚人的歷史作家。
二、一部宏大的、突破性的人類簡史,講清“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三大基本問題,理清了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脈絡。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是我們經常需要面對的三大基本問題,如今,面對基因科技和人工智能兩大科技進展帶來的挑戰,我們到了需要重新討論和定義“人類”這個物種的時候了。我們人類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還是無以倫比的智慧動物嗎?時代要進入后人類時代了嗎?如果這個后人類時代必然來臨,我們人類怎么辦?《人類簡史》帶著新的問題,用新的思維,打破學科界限和過去的思維局限,重新梳理人類歷史,提出新的解釋,理清了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脈絡。
三、 摒棄“人類中心論”“西方中心論”“民族國家中心論”等傳統歷史理論框架和寫作思路,從全新的視角觀察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以人為本的世界,一個以人類為中心和崇拜對象的世界。人成了萬物的尺度,我們早已不把自己當成動物看待了,對其他物種而言,我們是神一樣的存在!度祟惡喪贰酚赂业貟侀_潛意識里的固有觀念,將我們對自身的既有認識全部歸零,將人類徹底還原成動物的一種,然后在“太空間諜衛星的高度”上還原人類一路走來的真實狀況,看到與之前截然不同的地球變遷和人類歷史發展新圖景。
四、打破學科邊界,融合多學科多領域知識,在知識日益碎片化的時代,為讀者提供統合性知識,講清楚地球和人類自己的完整故事。
本書融合了考古學、生物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前沿知識,將科學和歷史編織在一起,綜合各領域知識全面闡述地球上智人的發展歷程,為我們講述地球和人類自己的完整故事。
五、打通時間線,重新定義時間和歷史,在一個更大的時間尺度里重新審視人類自身,審視我們周圍的世界。
歷史學本身就是關于時間的學問,時間尺度決定了我們的視野寬度,用什么樣的時間尺度,就決定我們可能看得多遠。以往歷史研究一般以500年、1000年或5000年為時間尺度,易落入西方中心論、民族國家中心論的窠臼,尤瓦爾•赫拉利大膽地將時間推回到大約135億年前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從全部時間的起點開始講起,一直講到今天,再講到未來,這就是《人類簡史》使用的時間尺度,徹底打通了時間線,重新定義了時間和歷史,讓我們得以在一個更大的時間尺度里重新審視人類自身,審視我們周圍的世界。
六、兼具思想性和易讀性,引發廣泛熱議的經典歷史通俗讀物。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本人博學多識,他不僅會寫些學術性較強的著作,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大眾講述他眼中的世界史。《人類簡史》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以新穎的思想和通俗的語言沖擊著當代歷史界,引發多國版權大戰,獲得奧巴馬、比爾•蓋茨、扎克伯格、賈雷德•戴蒙德、羅振宇、陳嘉映、姬十三等高度贊揚,吸引著越來越多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讀者,從學生、學者到科技達人、政商精英,越來越多的人翻閱此書。
推薦您購買其他中信好書:
第十屆文津獎作品: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內容簡介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種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臺為什么只剩下我們自己?
從只能啃食虎狼吃剩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的智人,
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腳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們是如何登上世界舞臺成為萬物之靈的?
從公元前18世紀的《漢謨拉比法典》,到18世紀的美國獨立宣言,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種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臺為什么只剩下我們自己?
從只能啃食虎狼吃剩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的智人,
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腳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們是如何登上世界舞臺成為萬物之靈的?
從公元前18世紀的《漢謨拉比法典》,到18世紀的美國獨立宣言,
從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到自由主義、消費主義,
從獸欲,到物欲,從獸性、人性,到神性,
我們了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快樂嗎?
我們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變成什么?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代表作品,書寫從十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將科學和歷史編織在一起,從全新的角度闡述地球上智人的發展歷史。
全書從三大線索理清人類發展脈絡,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技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歷史。認知革命使人類成為想象的共同體,農業革命使人類陷入奢侈生活的陷阱,科技革命終將使人類成為神一樣的存在。人類通過想象和虛構的能力將彼此連接、有效合作,國家、宗教、企業都是想象和虛構的現實,人類依靠這種想象來尋找認同、開展合作,由此一步步登上食物鏈的*,抵達其他生物無法企及的地位。
這是一部宏大的人類簡史,理清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脈絡,挖掘人類文化、宗教、法律、國家、信貸等產生的根源,更見微知著、以小寫大,讓人類在大歷史中重新審視我們自己,審視我們周圍的世界。
-------------
見識叢書(見識城邦出品):
《見識叢書01:時間地圖:大歷史,130億年前至今》[美]大衛•克里斯蒂安
《見識叢書02: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 [美]約翰•R. 麥克尼爾
《見識叢書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見識叢書04:資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見識叢書05:帝國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見識叢書06:*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見識叢書07:守夜人的鐘聲:我們時代的危機和出路》[美]麗貝卡•D. 科斯塔
《見識叢書08:1913,一戰前的世界》[英]查爾斯•埃默森
《見識叢書09:文明史: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見識叢書10:基因傳:眾生之源》(平裝 精裝)[美]悉達多•穆克吉
《見識叢書11:一萬年的爆發: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美]格雷戈里•柯克倫 [美]亨利•哈本丁
《見識叢書12:審問歐洲:二戰時期的合作、抵抗與報復》[美]伊斯特萬•迪克
《見識叢書13: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美] 艾爾弗雷德•W. 克羅斯比
《見識叢書14: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裝 精裝)[美]雅克•巴爾贊
《見識叢書15:瘟疫與人》[美]威廉•麥克尼爾
《見識叢書16: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美]威廉•麥克尼爾
《見識叢書17:奧斯曼帝國的終結:戰爭、革命以及現代中東的誕生,1908-1923》[美]西恩•麥克米金
《見識叢書18:科學的誕生:科學革命新史(上下冊)》(平裝 精裝)[美]戴維•伍頓
《見識叢書19:內戰,觀念中的歷史》[美] 大衛•阿米蒂奇
《見識叢書20:第五次開始》[美]羅伯特•L. 凱利
《見識叢書21: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平裝 精裝)[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
……后續新品,敬請關注……
第十屆文津獎作品: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第十屆文津獎作品: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前言
第十屆文津獎作品: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目錄
推薦序 高毅
部分 認知革命
1. 人類:一種也沒什么特別的動物
2. 知善惡樹
3. 亞當和夏娃的一天
4. 毀天滅地的人類洪水
------
第二部分 農業革命
5. 大騙局
6. 蓋起金字塔
7. 記憶過載
8. 歷史從無正義
------
第三部分 人類的融合統一
9. 歷史的方向
10. 金錢的味道
11. 帝國的愿景
12. 宗教的法則
13. 成功的秘密
------
第四部分 科學革命
14. 發現自己的無知
15. 科學與帝國的聯姻
16. 資本主義教條
17. 工業的巨輪
18. 一場永遠的革命
19. 從此過著幸?鞓返娜兆
20. 智人末日
后記:變成神的這種動物
參考書目
第十屆文津獎作品: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相關資料
這本書十分有趣并令人興奮…作者告訴我們人類是怎樣在地球上生存的,農業以及科學存在的時間是如此之短以至于我們不應該將之視為理所當然。——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第44任美國總統) 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對人類歷史感興趣的讀者,你會發現這本書令你難以撒手。——比爾•蓋茨(美國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
奢侈生活的陷阱
農業的興起并非一夜之間,而是歷時數千數百年的緩慢過程。過去,智人部落的生活就是采集蘑菇和堅果、獵捕野鹿和野兔,他們不可能一下子就決定定居、不再搬遷,而開始耕田、種小麥、從河里挑水。這種改變分階段進行,每次只是改變日常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在大約7 萬年前,智人到達了中東。而在接下來的5 萬年間,智人在那里不用什么農業也能順利繁衍。光是當地的天然資源,就足以養活這些人口。資源多的時候,孩子就多生幾個;資源少了,就少生幾個。人類就像許多哺乳動物一樣,自然有荷爾蒙和遺傳機制來控制生育數。營養充足的時候,女性比較早進入青春期,成功懷孕的概率也比較高。而在土地貧瘠、營養不足的時候,女性進入青春期要來得晚,生育能力也下降。
人口管制除了以上這些自然機制之外,還有文化機制。對于四處遷移的采集者來說,嬰兒和幼童行動遲緩、需要額外照顧,會造成負擔。所以,當時每個子女至少會相隔三到四歲。而女性能控制這點的方式,靠的就是一天24 小時都待在孩子旁邊照顧著,直到孩子大一點為止(畢竟沒多久就得哺乳一次,男人想來干些什么也不太方便,于是可以大幅減少懷孕的機會)。至于其他方法,還包括完全或部分禁欲(有些還用文化禁忌來支持這種做法)、人工流產,偶爾還有殺嬰。
在這漫長的數千年間,人類偶爾會吃吃小麥,但絕非以它為主食。而在大約18000 年前,后一個冰河時代結束,全球氣候變暖。隨著氣溫上升,降雨也增多。在中東,這種新氣候非常適合小麥和其他谷物生長,于是這些作物也繁衍蓬勃。人類的小麥食用量開始增加,并且在不經意間助長了小麥的生長。當時采集到野生谷類,必須先篩一篩、磨一磨,再煮過之后才能食用;正因如此,人類采集這些谷物之后,要帶回他們居住的臨時地點來處理。小麥種子粒小而多,在送回部落的途中必然會有一些掉到地上。慢慢地,人類常走的路徑附近或是居住營地的周圍也就長起了越來越多的小麥。
甚至,人類放火燒毀森林和灌木叢的時候,等于幫了小麥一把。大火清掉了樹木和灌木,于是小麥和其他草類就能獨占陽光、水和養分。在小麥生長特別茂盛的地方,獵物和其他食物來源也豐富,于是人類部落逐漸能夠放棄四處流浪的生活方式,在某地住上一個季節,甚至就形成永久聚落。
奢侈生活的陷阱
農業的興起并非一夜之間,而是歷時數千數百年的緩慢過程。過去,智人部落的生活就是采集蘑菇和堅果、獵捕野鹿和野兔,他們不可能一下子就決定定居、不再搬遷,而開始耕田、種小麥、從河里挑水。這種改變分階段進行,每次只是改變日常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在大約7 萬年前,智人到達了中東。而在接下來的5 萬年間,智人在那里不用什么農業也能順利繁衍。光是當地的天然資源,就足以養活這些人口。資源多的時候,孩子就多生幾個;資源少了,就少生幾個。人類就像許多哺乳動物一樣,自然有荷爾蒙和遺傳機制來控制生育數。營養充足的時候,女性比較早進入青春期,成功懷孕的概率也比較高。而在土地貧瘠、營養不足的時候,女性進入青春期要來得晚,生育能力也下降。
人口管制除了以上這些自然機制之外,還有文化機制。對于四處遷移的采集者來說,嬰兒和幼童行動遲緩、需要額外照顧,會造成負擔。所以,當時每個子女至少會相隔三到四歲。而女性能控制這點的方式,靠的就是一天24 小時都待在孩子旁邊照顧著,直到孩子大一點為止(畢竟沒多久就得哺乳一次,男人想來干些什么也不太方便,于是可以大幅減少懷孕的機會)。至于其他方法,還包括完全或部分禁欲(有些還用文化禁忌來支持這種做法)、人工流產,偶爾還有殺嬰。
在這漫長的數千年間,人類偶爾會吃吃小麥,但絕非以它為主食。而在大約18000 年前,后一個冰河時代結束,全球氣候變暖。隨著氣溫上升,降雨也增多。在中東,這種新氣候非常適合小麥和其他谷物生長,于是這些作物也繁衍蓬勃。人類的小麥食用量開始增加,并且在不經意間助長了小麥的生長。當時采集到野生谷類,必須先篩一篩、磨一磨,再煮過之后才能食用;正因如此,人類采集這些谷物之后,要帶回他們居住的臨時地點來處理。小麥種子粒小而多,在送回部落的途中必然會有一些掉到地上。慢慢地,人類常走的路徑附近或是居住營地的周圍也就長起了越來越多的小麥。
甚至,人類放火燒毀森林和灌木叢的時候,等于幫了小麥一把。大火清掉了樹木和灌木,于是小麥和其他草類就能獨占陽光、水和養分。在小麥生長特別茂盛的地方,獵物和其他食物來源也豐富,于是人類部落逐漸能夠放棄四處流浪的生活方式,在某地住上一個季節,甚至就形成永久聚落。
一開始,他們可能待上大約4 個星期來收獲小麥。等到過了一個世代,小麥數量和面積大增,于是他們得待上5 個星期,接著就是6 個星期、7 個星期,后終于形成永久的村落。在整個中東地區,都能夠發現這種定居下來的證據,特別是在黎凡特地區(Levant,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及島嶼)更是常見。從公元前12500 年到公元前9500 年,黎凡特曾有十分興盛的納圖芬(Natufi an)文化,納圖芬人屬于狩獵采集者,以數十種野生物種為生,但永久定居在村落里,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辛勤采集、研磨各種野生谷物。他們會蓋起石造的房舍和谷倉,儲存糧食以備不時之需,還會發明新的工具,像是發明石鐮刀收割野生小麥,再發明石杵和石臼來加以研磨。
而在公元前9500 年之后,納圖芬人的后代除了繼續采集和研磨谷物,還開始以越來越精細的手法來培養種植。采集野生谷物的時候,他們會小心留下一部分,作為下一季播種之用。他們也發現,播種的時候如果把種子深深埋到地下,而不是隨便撒在地面,效果會好很多。于是,他們開始犁地整地,也一步步開始除草、防蟲、澆水、施肥。隨著越來越多的心力時間都用來種谷物,采集和狩獵的時間也就被擠壓。于是,采集者逐漸變成了農民。
然而,從采集的野生小麥變成種植馴化的小麥之間并沒有一個特定的分界點,所以很難斷定人類究竟是什么時候進入了農業時代。但是,到了公元前8500 年,中東已經四處散布著像是杰里科這種永久村落,村民大部分的時間就是種植培育著少數幾種馴化后的物種。
隨著人類開始住進永久村落、糧食供給增加,人口也開始增長。放棄過去流浪的生活之后,女性也可以每年都生孩子了。而這時嬰兒也較早斷奶,而以粥來代替。畢竟田里需要人手,媽媽得趕快回到農活。然而,人口一多,就耗去了原本的糧食剩余,于是耕種面積又得加大。這時,因為人類開始定居在易有疾病肆虐的聚落,孩子吃母乳的比率越來越少,吃谷類則越來越多,再加上得要共享這些粥的兄弟姐妹也越來越多,讓兒童死亡率一路飆升。在大多數的遠古農業社會里,至少1/3的兒童無法長到20歲成人。然而,人口出生的速度仍然大于死亡速度,人類養育子女的數字也居高不下。
隨著時間過去,種麥子這個原本看來劃算的選擇,變成越來越沉重的負擔。兒童大批死亡,而成人也得忙得滿頭大汗,才能換得面包。公元前8500 年杰里科人過的生活,平均來說要比公元前9500 年或公元前13000 年更為辛苦。但沒有人發現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每一代人都只是繼續著上一代生活的方式,在這里修一點,那里改一些。但矛盾的是,一連串為了讓生活更輕松的“進步”,后卻像是在這些農民的身上加了一道又一道沉重的枷鎖。
為什么人類會犯下如此致命的誤判?其實人類在歷史上一直不斷重蹈覆轍,道理都相同:因為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各種決定后的結果。每次人類決定多做一點事(像是用鋤頭來耕地,而不是直接把種子撒在地上),我們總是想:“沒錯,這樣是得多做點事。不過收成會好得多!就再也不用擔心荒年的問題了。孩子也永遠不用挨餓入睡。”確實這也有道理。工作努力辛苦一些,生活也就能過得好一點。不過,這只是理想的狀況。
計劃的部分進行得很順利。人們確實工作得更努力也更辛苦。但大家沒想到孩子的數量也多了,于是多出的小麥也就有更多小孩要分。這些遠古的農民也沒想到,母乳喂得少了,粥喂得多了,就讓孩子的免疫系統下降,而且永久聚落也成了疾病傳染的溫床。他們也沒有預見到,由于增加了對單一食物來源的依賴,實際上他們使自己更容易受到旱災的威脅。這些農民還沒想到,豐收年他們糧倉滿滿,卻會引來盜賊和敵人,迫使他們得筑起高墻、嚴加警戒。
這樣一來,發現苗頭不對,為什么他們不趕快放棄農耕,回到采集生活?部分原因在于,所有改變都必須點點滴滴累積,經過許多代的時間,才能夠改變社會;等到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記得過去曾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選了。另一部分,是因為人口增長就像是破釜沉舟。一旦采用農耕之后,村落的人口從100 人成長到110 人,難道會有10 個人自愿挨餓,好讓其他人可以回到過去的美好時光?這已經再無回頭路。人類發現時,已經深陷陷阱、無法自拔。
于是,種種想讓生活變得輕松的努力,反而給人帶來無窮的麻煩;而且這可不是史上的后一次。就算今天,仍然如此。有多少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投身大企業、從事各種勞心勞力的工作,發誓要努力賺錢,好在35 歲就退休,去從事他們真正有興趣的事業?但等他們到了35 歲,卻發現自己背著巨額貸款,要付子女的學費,要養在高級住宅區的豪宅,每家得有兩部車,而且覺得生活里不能沒有高級紅酒和去國外的假期。他們該怎么做?他們會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樹根嗎?當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繼續把自己累得半死。
奢侈品史上常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原本的奢侈品往往后會成為必需品,而且帶來新的義務。等到習慣某種奢侈品,就開始認為這是天經地義。接著就是一種依賴。后,生活中就再也不能沒有這種奢侈品了。讓我們用現代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來解釋。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們有許多本該會讓生活輕松省時又如意的發明,像是洗衣機、吸塵器、洗碗機、電話、手機、計算機、電子郵件等等。在以前,寄信是件麻煩事,得親手動筆、寫信封、貼郵票,還得再走到郵筒那里去寄。想得到回信,可能得等上幾天、幾星期,甚至是幾個月。至于現在,我可以隨手就寄一封電子郵件,傳送到地球的另一邊,而且如果收件人在線,可能只要一分鐘就能收到回信了。我確實省下了所有麻煩和時間,但生活真的更輕松了嗎?
可惜事與愿違。在傳統信件的年代,我們通常只有重要、不得不聯絡的事才會寫信。寫起信來也不是想起什么就寫什么,而是字斟句酌、考慮再三。而且,通常對方的回信也會同樣慎重。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個月來來去去的信頂多就是幾封,也不會有人急于立刻回復。但在今天,我每天都會收到幾十封電子郵件,而且所有人都希望你立刻響應。我們以為自己省下了時間;然而,我們其實是把生活的步調加速成過去的10 倍快,于是我們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三不五時,總有些反對提高機械化和自動化的勒德分子(Luddite)堅持不用電子郵件,就像幾千年前,也有某些人類部落拒絕農業,所以躲過了奢侈生活的陷阱。然而,農業革命要成功,并不需要某個地區的所有部落都無異議通過。一切都只從“一個部落”開始。不論是在中東還是中美洲,只要有一個部落定居下來、開始耕作,走向農業的趨勢就已經無法抗拒。由于農業可促成人口迅速增長,通常農業部落光靠人數就已經大勝采集部落。這時,采集部落只剩兩種選擇,是逃跑,放任自己的獵場成為農場和牧場;第二就是拿起鋤頭,自己加入農業的行列。無論哪種選擇,都代表舊的生活方式注定將要凋零。
這個關于奢侈生活陷阱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教訓。人類一心追求更輕松的生活,于是釋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但結果并沒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樂見的。并沒有人在背后操縱農業革命發生,或是意圖讓人依賴谷類為生。一開始只是各種小事,主要就是希望吃飽一點、生活安全一點,但后累積引起的效應,就是讓遠古的采集者開始花上整天的時間,在烈日之下挑水務農。
------------------
后記
變成神的這種動物
在7萬年前,智人還不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在非洲的角落自顧自地生活。但就在接下來的幾千年間,智人就成了整個地球的主人、生態系統的夢魘。時至今日,智人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進入神的境界,不僅有望獲得永恒的青春,更擁有創造和毀滅一切的神力。
但遺憾的是,智人在地球上的所作所為,實在沒有太多令人自豪。雖然我們主宰了環境、增加了糧食產量、蓋起城市、建立帝國,還創造了無遠弗屆的貿易網絡,但全球的痛苦減少了嗎?一次又一次,雖然整體人類的能力大幅提升,但卻不一定能改善個別人類的福祉,而且常常還讓其他動物深受其害。在過去的幾十年間,至少就人類的生存條件而言有了確實的進步,饑荒、瘟疫和戰爭都已減少。然而,其他動物的生存條件卻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遽惡化,而且就算是人類相關的改進,也還需要再長時間觀察才能判斷是否利大于弊,是否能夠延續。
此外,雖然現在人類已經擁有許多令人贊嘆的能力,但我們仍然對目標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總是感到不滿。我們的交通工具已經從獨木舟變成帆船、變成汽船、變成飛機,再變成航天飛機,但我們還是不知道自己該前往的目的地。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么使用這些力量。更糟糕的是,人類似乎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不負責。我們讓自己變成了神,而剩下的只有物理法則,我們也不用對任何人負責。正因如此,我們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只為了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但從來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
第十屆文津獎作品: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作者簡介
-------------
譯者介紹:
林俊宏,臺灣師范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么都重要。譯有《人類簡史》《未來簡史》《英語的秘密家譜》《建筑為何重要》《大科學》《群的智慧》《天空的女兒》等書。
[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青年怪才,令人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第十屆文津圖書獎得主。他擅長世界歷史和宏觀歷史進程研究,在歷史學之外,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領域的知識信手拈來,從宏觀角度切入的研究往往得出頗具新意而又耐人尋味的觀點,受到讀者的廣泛追捧。
-------------
譯者介紹:
林俊宏,臺灣師范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么都重要。譯有《人類簡史》《未來簡史》《英語的秘密家譜》《建筑為何重要》《大科學》《群的智慧》《天空的女兒》等書。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