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倫作律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73577
- 條形碼:9787516673577 ; 978-7-5166-7357-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伶倫作律探 本書特色
伶倫作律*早見于《呂氏春秋》,《史記》未見記載,《漢書》敘述略有不同,主要是所述地理位置有較大不同,后世多延續《漢書》記載。高也陶教授與陳謙峰教授聯袂推出這本《伶倫作律4探》,以《漢書》為界回溯文獻,展開探討,論證伶倫作律的具體地理位置,伶倫作律的尋覓路徑。
伶倫作律探 內容簡介
黃帝令伶倫作律,*早見于《呂氏春秋·仲夏紀》,其后是《說苑·修文》《漢書·律歷志》,內容相近,細節不同。世人多采用后者的說法。王國維先生曾經為此做過解釋。本研究通過詳細的文獻分析,實地考察,近年田野考古結論,論證了伶倫作律的具體地理位置,以及伶倫作律的尋覓路徑,為黃帝氏族向華夏遷徙路線提供輔證。并推論伶倫作律的*初目的不是為音樂而作,是為戰爭服務的,《律書》兵書。
伶倫作律探 目錄
目錄 前言1 **章 伶倫作律的相關記載1.《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1.1奇貨可居1.2一字千金1.3遷蜀自殺1.4《呂氏春秋》其書1.5漢河東高誘注《呂氏春秋》與《淮南子》2.《漢書·律歷志》2.1班固其人及家族2.2《漢書》與《史記》目錄
前言1
**章 伶倫作律的相關記載
1.《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
1.1奇貨可居
1.2一字千金
1.3遷蜀自殺
1.4《呂氏春秋》其書
1.5漢河東高誘注《呂氏春秋》與《淮南子》
2.《漢書·律歷志》
2.1班固其人及家族
2.2《漢書》與《史記》
3.《說苑·修文》
3.1劉向其人其子
3.2《說苑》其書
4.本章小結
第二章 伶倫作律的相關記載分析比較
1.三部文獻的文字及內容比較
2.《呂氏春秋》與《漢書》記載的不同之處
2.1伶倫作律的地點
2.2大夏的地理位置
2.3“乃之”兩字是重要差別
2.4“昆侖”的地理位置
2.5“阮隃”與“昆侖”之辨
2.6“阮隃”可能是“阮陬”
3.阮陬之陰——阮國之北隅
3.1阮國
3.2阮國:伶倫作律的*初目的地
3.3阮國:“涇川人”化石出土地
4.“乃之阮陬之陰”與“以之阮陬之下”
5.取竹嶰谷
6.竹管長度
6.1《黃帝內經》所載的人體解剖數據
6.2《黃帝內經》采用的兩種度量衡標準
7.聽鳳之鳴以定黃鐘之宮
8.本章小結
第三章 鑄鐘和音
1.鑄十二鐘
1.1賈湖骨笛
1.2六律和五音
1.3咸池之樂
1.4日在奎
2.鑄鐘之地
2.1倫山——龍宮山
2.2慶化寺塔
3.嶰谿之谷何處覓
4.冶煉基地
5.本章小結
第四章 黃帝入主華夏
1.司馬遷與《史記》
1.1司馬遷其人
1.2《史記》其書
1.3裴骃《史記集解》序
1.4司馬貞《史記索隱》序及后序
1.5《史記正義》序
2.《史記》與伶倫作律
3.《史記》《黃帝內經》等所載的黃帝
4.黃帝氏族的遷徙
4.1《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
4.2阪泉之戰
4.3涿鹿之戰
5.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和龍山文化
5.1仰韶文化
5.2紅山文化
5.3龍山文化
5.4三文化之迭代
5.5黃帝時代的東西文化交流
6.伶倫鑄鐘處和洪崖景區的實地考察
7.本章小結
第五章 聞聲效勝負
1.百王不易之道
1.1六律為萬事根本
1.2黃帝制勝法寶
1.3伶倫作律的軍事意義
1.4后人對《史記·律書》的理解與評論
2.律與樂
2.1律與樂分道
2.2《周禮》的律樂分工痕跡
2.3漢代的樂家
3.律與數
3.1同律度量衡
3.2先秦論數簡
3.3劉歆整理同律度量衡
3.4樂律累黍說
3.5今人對同律度量衡的認識
4.律與歷
4.1《漢書·律歷志》律歷體系
4.2《黃帝內經》之音律
5.六十甲子納音
5.1甲子干支
5.2甲子干支源頭探究
5.3六十甲子納音與五音建運、太少相生
6.音律與健康
6.1聞聲觀音
6.2經典案例:晉平公說新聲
6.3域外民族對聲律的認識
7.本章小結
第六章 嶰谿之竹
1.何為嶰谿
2.尋訪嶰谿之谷
2.1尋訪阮陬之陰
2.2尋訪涿鹿黃帝城
2.3尋訪易縣洪崖山
2.4尋訪洛寧苦竹園
3.取竹制管
3.1竹之概述
3.2我國竹之分布
3.3適合制管吹律的竹笛及其制作
4.洪崖丹井:嶰谿取竹作律處
4.1南昌灣里洪崖丹井
4.2制笛吹律的標準音
4.3嶰谷流瀑之比較
4.4人工開鑿渠道以聽瀑
5.本章小結
第七章 吹管作律
1.古代度量衡標準
1.1近代對于古代度量衡的研究
1.2商尺與周尺的標準
1.3先秦黃鐘律管長度考
1.4三寸九分五之說
2.聽聲定律的現代研究
2.1根據聲學公式推導
2.2與出土編鐘對照研究
2.3根據自制笛管進行驗證
2.4律由聲制聽聲定律
3.舍少與適合
3.1舍少
3.2適合
3.3之宮適合與還相為宮
3.4音聲合度
4.律管候氣
4.1律管吹灰候氣法
4.2后世對律管候氣之研究
4.3律管候氣說與歲差
5.同身寸說
5.1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
5.2醫家同身寸
5.3中醫經典中的同身寸
6.本章小結
第八章 伶倫與洪崖先生
1.洪崖先生
1.1*早提及洪崖先生的記錄
1.2南昌灣里洪崖丹井
1.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2.洪崖先生與洪崖子
2.1《列仙全傳》之洪崖子
2.2《真誥》之洪涯子
3.歷代文人騷客吟記洪崖丹井
3.1謝莊(421—466)
3.2徐鉉(917—992)
3.3周必大(1126—1204)
3.4陳弘緒(1597—1665)
3.5徐世溥(1608—1657)
4.乃效山林谿谷之音
4.1再讀《呂氏春秋·古樂》
4.2《尚書·虞書》
4.3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
5.從黃帝令伶倫作律到堯舜時代
5.1《史記》所載的堯舜禪代
5.2音樂世族出身的有虞氏帝舜
5.3帝舜:音律至禮樂的集大成者
6.本章小結
第九章 結論
1.本研究核心資料來源
2.對三篇文獻的比較研究
3.伶倫與榮將鑄鐘作律以和五音
4.黃帝入主華夏
5.同律度量衡
6.嶰谿取竹
7.吹管作律
8.伶倫與洪崖先生
后記
展開全部
伶倫作律探 作者簡介
陳謙峰,男,1985年生,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中醫藥中青年骨干人才。擔任內經教研室主任,高等學校核心課程《黃帝內經》聯盟理事、世中聯疫病專委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委員、江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五運六氣專委會常委,《中華養生保健》雜志編委。長期從事內經的教學及理論研究,主持參與課題20余項,發表論文60余篇,主編參編著作及教材10部,授權專利及軟著5項,獲得國家級教學競賽一等獎、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高也陶,博士,江西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香港安老服務協會榮譽顧問,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醫診療儀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醫學與哲學專業理事會理事,《醫學與哲學》雜志編委,中醫核心基本理論探源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曾先后于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中心國際問題研究所、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和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澳門科技大學中醫藥學院、南京醫科大學明基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東莞廣州中醫藥大學數理工程學院、廣東順德職業學院從事臨床、科研、教學及管理工作。出版專著30部、發表論文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