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插圖本):1928—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73644
- 條形碼:9787559873644 ; 978-7-5598-7364-4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插圖本):1928—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史 本書特色
★ 了解中國考古學史無法繞過的重要階段
近年來,在總書記的強調與大眾關注下,“考古學”呈現出“考古熱”的趨勢,21世紀以來,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不斷涌現,隨著考古資料的大量積累、科技考古手段的普遍應用以及各類學科交叉發展,我國考古學的發展確是突飛猛進。而回到*初的起點,考古學是如何在中國孕育而生的?又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在這個過程中,由哪些人帶領中國考古學走上了重建中國古史之旅與新學術之路?本書站在百年前考古學“國家隊”的角度,試圖通過梳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1949年在大陸期間所進行的考古活動,來呈現這一時期推動中國現代考古學學術范式形成的諸多來源,考察了中國考古學研究的歷時性發展,厘清中國現代考古學學術傳統的來源及其形成的始末緣由。
★ 83幅珍貴圖像及檔案材料還原史語所考古活動的豐富細節
圖像照片、檔案資料等將考古活動以*真實可觸的形式呈現于大眾面前。在民國時代,每一張圖像都珍貴無比。為此,我們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購買了一批原版圖片,試圖還原當年的現場細節,另外增補了一批史語所檔案材料,出自《史語所舊檔文書選輯》及作者訪問臺灣史語所期間復印的獨家資料。通過照片與資料,盡可能呈現這些珍貴考古活動的諸多細節。看著這些照片,我們仿佛成了史語所考古工作中的一員,在一次次發掘與思想碰撞中,體味中國文化之綿厚、歷史之輝煌。隨作者乘上中國科學考古學(史)這艘大船,穿越時間長河的澎湃激流,遙望學術史夜空中的璀璨星辰,在對過去的回顧中展望中華文明的未來。
★ 故事性 學術性,溫度 廣度
從考古報告中的一段話,現場照片中的一個角落,書信檔案中的一段問答,對傅斯年、李濟、董作賓等一系列的人物作了細致入微的分析和生平考察,行文充斥著“了解之同情”,將時代給予史語所考古人的重任與無奈盡皆付于長沙一隅的一餐飯、一場醉,令人思緒萬千。另外還不忘向考古組的技工致敬,并專門為這一群體著墨。廣度上,注重把握學術前沿思想,具有國際學界視野。無論是從思想史上受到格林·丹尼爾、布魯斯·特里格等大師理念的熏陶,還是對史語所及同期西方考古學發展脈絡的梳理、參照和相互印證,都是這部作品的學術性、建設性和開放性的體現。
★ 回到現場,看殷墟何以被稱為“中國考古學的搖籃”★ 了解中國考古學史無法繞過的重要階段
近年來,在總書記的強調與大眾關注下,“考古學”呈現出“考古熱”的趨勢,21世紀以來,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不斷涌現,隨著考古資料的大量積累、科技考古手段的普遍應用以及各類學科交叉發展,我國考古學的發展確是突飛猛進。而回到*初的起點,考古學是如何在中國孕育而生的?又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在這個過程中,由哪些人帶領中國考古學走上了重建中國古史之旅與新學術之路?本書站在百年前考古學“國家隊”的角度,試圖通過梳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1949年在大陸期間所進行的考古活動,來呈現這一時期推動中國現代考古學學術范式形成的諸多來源,考察了中國考古學研究的歷時性發展,厘清中國現代考古學學術傳統的來源及其形成的始末緣由。
★ 83幅珍貴圖像及檔案材料還原史語所考古活動的豐富細節
圖像照片、檔案資料等將考古活動以*真實可觸的形式呈現于大眾面前。在民國時代,每一張圖像都珍貴無比。為此,我們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購買了一批原版圖片,試圖還原當年的現場細節,另外增補了一批史語所檔案材料,出自《史語所舊檔文書選輯》及作者訪問臺灣史語所期間復印的獨家資料。通過照片與資料,盡可能呈現這些珍貴考古活動的諸多細節。看著這些照片,我們仿佛成了史語所考古工作中的一員,在一次次發掘與思想碰撞中,體味中國文化之綿厚、歷史之輝煌。隨作者乘上中國科學考古學(史)這艘大船,穿越時間長河的澎湃激流,遙望學術史夜空中的璀璨星辰,在對過去的回顧中展望中華文明的未來。
★ 故事性 學術性,溫度 廣度
從考古報告中的一段話,現場照片中的一個角落,書信檔案中的一段問答,對傅斯年、李濟、董作賓等一系列的人物作了細致入微的分析和生平考察,行文充斥著“了解之同情”,將時代給予史語所考古人的重任與無奈盡皆付于長沙一隅的一餐飯、一場醉,令人思緒萬千。另外還不忘向考古組的技工致敬,并專門為這一群體著墨。廣度上,注重把握學術前沿思想,具有國際學界視野。無論是從思想史上受到格林·丹尼爾、布魯斯·特里格等大師理念的熏陶,還是對史語所及同期西方考古學發展脈絡的梳理、參照和相互印證,都是這部作品的學術性、建設性和開放性的體現。
★ 回到現場,看殷墟何以被稱為“中國考古學的搖籃”
史語所的十五次殷墟發掘是星星之火,中國**代*重要的考古專家幾乎都是從這里走出來。歷年參加殷墟發掘的人員,除李濟、董作賓、郭寶鈞外,還有**位受過西方考古學訓練的梁思永,被戲稱為“十兄弟”李景聃、石璋如、李光宇、劉燿(尹達)、尹煥章、祁延霈、胡厚宣、王湘、高去尋等,以及后來出國進修的年輕人吳金鼎、夏鼐等。
吳金鼎對山東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考察,發現并命名了“龍山文化”,打破了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謬論,證明了中國史前文化的獨立性和連續性;留學英國期間,以英文出版《中國史前的陶器》,該書成為當時關于中國史前陶器*為詳盡的著作;撰寫《山東人體質之研究》,為后來的體質人類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先后擔任蒼洱古跡考察團、川康古跡考察團的團長,開創中國西南考古。
夏鼐作為實習生參與了殷墟第十三次發掘。見證一具完整的女性骸骨出土時,他站在坑邊產生了詩意的聯想:“她的愛人灑著眼淚,將泥土遮沒了痕跡,哪里知道數千年后有人來翻掘呢?”后來夏鼐曾代傅斯年主持所務(1947年6月26日—1948年8月20日傅斯年赴美治病期間),更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成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所長,主持中國考古事業凡35年。他開創的考古研究所的學術傳統,實際上可以看作史語所傳統的延續(雖然在很多方面又有不同)。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插圖本):1928—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史 內容簡介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系統闡述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1928—1949年以安陽殷墟十五次發掘為代表的重大考古活動,對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不僅展現了中國考古學誕生之初田野工作的流程與技術,還深入探討這些活動背后的學術理念、組織策略、政治斗爭以及與各方力量的博弈。特別是對史語所在考古學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影響、局限,包括地層學、類型學等考古方法的探索和應用,以及如何利用考古成果重構中國古史,進行客觀討論。這一研究方法和思路也對當前的考古學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928—1949年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的重要階段。其中,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在這一時期的考古活動及成就不僅對當時的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后來中國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考古學的興起》詳細呈現了史語所這段時期的考古活動和貢獻:對史語所的成立背景和組織情況進行了介紹,為理解該機構的考古活動提供了背景資料;詳細梳理了史語所在大陸21年的考古活動,將其劃分為探索期、發展期、鼎盛期和延續期四個階段,并對每個階段的活動和成果,包括發掘的遺址、采用的技術和方法、取得的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等,都進行了詳細的敘述;通過對其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和成果的綜合分析,揭示了潛藏在歷史深處的思想、學術與社會政治動因,深入探討史語所的考古活動對中國考古學的影響和貢獻。★《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系統闡述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1928—1949年以安陽殷墟十五次發掘為代表的重大考古活動,對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不僅展現了中國考古學誕生之初田野工作的流程與技術,還深入探討這些活動背后的學術理念、組織策略、政治斗爭以及與各方力量的博弈。特別是對史語所在考古學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影響、局限,包括地層學、類型學等考古方法的探索和應用,以及如何利用考古成果重構中國古史,進行客觀討論。這一研究方法和思路也對當前的考古學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 1928—1949年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的重要階段。其中,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在這一時期的考古活動及成就不僅對當時的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后來中國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考古學的興起》詳細呈現了史語所這段時期的考古活動和貢獻:對史語所的成立背景和組織情況進行了介紹,為理解該機構的考古活動提供了背景資料;詳細梳理了史語所在大陸21年的考古活動,將其劃分為探索期、發展期、鼎盛期和延續期四個階段,并對每個階段的活動和成果,包括發掘的遺址、采用的技術和方法、取得的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等,都進行了詳細的敘述;通過對其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和成果的綜合分析,揭示了潛藏在歷史深處的思想、學術與社會政治動因,深入探討史語所的考古活動對中國考古學的影響和貢獻。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詳細呈現了1928—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在大陸地區的考古活動和貢獻。以安陽殷墟的十五次發掘為代表,史語所這一時期的考古工作全面影響了中國考古學早期的形成發展的過程,全書對此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梳理考古學傳入中國后的種種演變以及中國**批考古工作者的學術思想及生存狀態,勾勒出中國考古學早期的種種情形,這也是對中國百年考古的一次回望。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深入剖析了中國科學考古學的發生與演進,特別聚焦于1928—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在該領域的杰出貢獻。中國考古學的從無到有,以及這一時期考古工作者所做的探索,為后世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全書內容可概括為三大部分:一、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起源背景。介紹了20世紀初期西方考古學的發展及其在中國的影響,包括新材料的擴充、甲骨學研究的意義、科學思想與田野方法的引入,以及傳統學者對考古學的認識和實踐。二、史語所1928—1949年的重大考古活動。詳盡地敘述了史語所以安陽殷墟十五次發掘為代表的田野工作,可分為探索期、發展期、鼎盛期、延續期。三、民國時期中國科學考古學的基本特征與歷史遺產。總結史語所考古的基本特征、科學考古學對學術與社會的影響等,尤其是史語所在當時國際和國內學術界產生的影響,及其對中國考古學未來發展方向的貢獻。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以1928—1949年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在大陸地區的考古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全面回顧并深入分析中國科學考古學在草創階段的發展。本書所涉及的時期和主題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的重要階段,溫故知新,對于洞察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方向與未來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關于以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成就為代表的20世紀上半期中國科學考古學史研究,國內外一直有所關注。《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主要對1928—1949年中國考古發展狀況進行評述,對史語所考古的起源以及組織準備進行探討,并將史語所21年鑒的考古活動分為探索期、發展期、鼎盛期和延續期四個階段加以評論,全面總結、深入分析這一學派的特征、影響與局限性,嘗試對中國科學考古學形成階段的學術史進行較系統的總結。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插圖本):1928—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史 目錄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插圖本):1928—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史 作者簡介
陳洪波,先后畢業于山東大學和復旦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8年至今在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任教,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博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西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常務副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鑒定專家,廣西社科基金評審、鑒定專家。主要從事東南亞考古、考古學史研究。2016年獲“明德教師獎”。2016年 人選第十九批廣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2023年人選“廣西文化領軍人才”。已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其中鑒定等級優秀3次,良好2次。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2項。出版著作6部,發表論文100余篇。學術成果曾獲評“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