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劍橋英國戲劇史(全3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36188
- 條形碼:9787100236188 ; 978-7-100-23618-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劍橋英國戲劇史(全3卷) 本書特色
著名戲劇史學家聯袂撰寫的英國戲劇通史 劍橋大學出版社出品,中國藝術研究院與商務印書館聯袂打造中文版。 遵循“劍橋專門通史”體例,由對相關論題有專門研究的一流學者分頭執筆。 填補國內空白,是一部內容全面、線索清晰、通俗易懂的英國戲劇通史。 這套書將成為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寶貴的關于英國戲劇史的研究成果。極其重要。 ——《精選》(Choice) (《劍橋英國戲劇史》)對于戲劇學者、學習者和嚴肅的戲劇從業者而言,是內容*詳盡、*通俗易懂的資源。這部戲劇史著在編寫的精心程度及涉及內容之廣泛上,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業余舞臺》(Amateur Stage)“劍橋大學戲劇史叢書”的出版,對中國戲劇學界尤其是莘莘學子來說不啻為一則“福音”,蓋因這些專著均出自相關領域的高手,材料可靠、觀點新穎、論述深刻,具有明顯的可靠性、信服力和權威性。它們往往由眾多專家通力合作完成,其中除了學養深厚的大學教授,還有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乃是名副其實的戲劇學專著,填補了中國戲劇學領域的許多空白。 ——宮寶榮(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外國戲劇研究中心主任)
劍橋英國戲劇史(全3卷) 內容簡介
《劍橋英國戲劇史》(三卷本)為英國悠久而復雜的劇場藝術史提供了獨特而專業的介紹。**卷始于羅馬時期的不列顛,止于查理二世復辟前夕;第二卷始于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溯及戲劇自那時起直至1895年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深遠發展;第三卷主要探討自1895年以降的漫長20世紀中,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戲劇所經歷的豐富而復雜的發展過程。本書遵循“劍橋專門通史”的體例,由各卷主編在英語國家范圍內邀請對相關論題有專門研究的一流學者分頭執筆,構成了一部內容全面、線索清晰、通俗易懂的戲劇通史。**卷始于羅馬時期的不列顛,止于查理二世復辟前夕。**部分介紹前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第二部分聚焦伊麗莎白時代的豐富戲劇成果,第三部分講述戲劇在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統治時期及其后的發展。文章作者在探討戲劇文本的同時,兼論專業劇場形態的發展演變,可以看到,是戲劇作品支撐起了劇場,常常挽救后者于傾覆危難之中。第二卷始于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自1642年起被禁的專業戲劇開始復興,溯及戲劇自那時起直至1895年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深遠發展。除了描述這段時期內的劇場、男女演員、劇團、劇作家和戲劇文類之外,還將敘述對象擴大到了觀眾、政治和道德、舞臺效果、外省戲劇、戲劇立法、大劇團與小劇團之間曠日持久的競爭,以及德魯里巷和科文特花園的壟斷*終廢止,新時代隨之開啟。論述1776和1895這兩個代表性年份的章節,與論述《乞丐歌劇》和《鐘聲》這兩個現象性演出的章節互為補充,也與對大眾戲劇以及戲劇藝術中的新動向、現代主義萌芽的研究互為補充。第三卷主要探討自1895年以降的漫長20世紀內,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的戲劇所經歷的豐富而復雜的發展史。從聲名顯赫的演員–經理人到地位低微的海濱藝人、從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倫敦西區女性劇作家到威爾士和蘇格蘭專業劇院的源頭、從另類戲劇的挑戰到撒切爾時代的劇院經濟,由著名史學家和批評家撰寫的23篇原創文章研究了戲劇表演的各個主要方面。本卷既對橫跨這一時期的關鍵戲劇實踐與傳統做出全面考察,又將其與影響深遠的作品案例研究、歷史視角下的關鍵年份分析和對世紀之交的劇院評估相結合。在展示現代英國戲劇史學術研究中那些激動人心成果的同時,還巧妙地說明了表演如何以多樣的姿態成為極端時代美學、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各領域之劇變的關鍵試金石。
劍橋英國戲劇史(全3卷) 目錄
劍橋英國戲劇史(全3卷) 作者簡介
簡·米林(Jane Milling),埃克塞特大學戲劇學教授,曾有關于王政復辟時期演員和女性劇作家的著述。關于現代時期的著作,有與格雷厄姆·利合著的《現代表演理論: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博亞爾》(2001)。 彼得·湯姆森(Peter Thomson),埃克塞特大學戲劇學榮休教授。著述有《莎士比亞的戲劇》(1992)、《布萊希特: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劍橋大學出版社,1997),《莎士比亞的職業生涯》(劍橋大學出版社,1992,1999)和《論演員與表演》(2000)。 約瑟夫·多諾霍(Joseph Donohue)是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英語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英國和愛爾蘭劇場藝術及戲劇文學,著述有《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戲劇的特征》(1970)、《基恩時代的戲劇》(1975)、“十八世紀末期的倫敦戲劇”(1980)以及“《莎樂美》中的距離、死亡與欲望”(1997)等。他還與露絲·博格倫合編了《奧斯卡·王爾德〈認真的重要性〉:1895年倫敦圣詹姆斯劇場首演劇本全新精校本》。 巴茲·克肖(Baz Kershaw),布里斯托大學戲劇系主任、講席教授。他著述頗豐,包括《表演政治學:作為文化干預的激進戲劇》(1992)、《表演中的激進:從布萊希特到鮑德里亞》(1999),并在《戲劇雜志》、《新戲劇季刊》和《戲劇評論》等許多期刊上發表了論文。 周靖波,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云南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兼任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副會長。著有《電視虛構敘事導論》《郭沫若評傳》等,編有《西方劇論選》《中國現代戲劇序跋集》等,譯有《世界戲劇史》《酒神頌、悲劇和喜劇》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