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 1891-1900 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97257
- 條形碼:9787532797257 ; 978-7-5327-9725-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失敗 1891-1900 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 本書特色
1. 本書關注的是晚清變局(中國遭遇世界)這一經典話題,文字優美,敘事嚴謹,將清國放在東亞全局局勢之下,力爭還原當期清、日本、俄國、朝鮮、西方國家各方勢力的表現和角逐,回歸事件現場,考證中外人物,勾勒出百科全書式的歷史群像。作者的突破之處在于以全球視角來重新觀看帝國遭遇危機時的應對和失敗圖景,對大家習以為常的歷史敘事提供了新的思考面向。
2. 本書的作者李禮曾是《東方歷史評論》和《歷史學人》的執行主編,已出版著作《轉向大眾:晚清報人的興起與轉變(1872—1912)》《求變者:回望與重訪》《古今之變:歷史學家訪談錄》,寫作娓娓道來,閱讀體驗良好。
3. 本書由許知遠作序推薦。葛兆光、王笛、羅新、劉蘇里、馬勇、李雪濤等知名學者鼎力推薦。
失敗 1891-1900 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 內容簡介
經過三十多年“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19世紀末的清帝國不僅未能奮力圖強,反而進一步深陷泥沼。甲午、維新、滅洋、賠款……帝國嘗試著通過自上而下的變革應對危機,結果連續失敗,并在世紀末導致一場國家參與動員的義和團運動。與此同時,東亞格局徹底轉換,中國遭遇日、俄直接壓迫,西方各國在清廷的不斷失敗和排外浪潮下重新審視對華關系。改革派或流亡海外,或圖謀下一場新政,革命者則徹底來到歷史舞臺的中央。資深媒體人、近代史研究者、歷史作家李禮,以全球史視野和全新文本重述中國近代史,從清廷皇室、高官、士紳、變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歐洲皇帝、外交官、教會、傳教士、軍人、記者的全景視角,描述了全球視野下甲午戰爭前后的動蕩中國,揭示了19世紀*后十年的戰爭、變革和失敗。作者避免了寬泛的宏大敘述,用簡潔而生動的文筆回歸事件現場,考證中外人物,勾勒出百科全書式的歷史群像。
失敗 1891-1900 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 目錄
【目錄】:
推進序
自序
引子
**章 1891年
南方傳來的消息讓北京的西方外交官坐立不安,他們看到了一份又一份令人觸目驚心的“排外”報道//張之洞關閉了幾個印刷據點,并責令湖南巡撫抓了長沙寶善堂的三個刻字商,但因證據不足釋放了//尼古拉提前終止了訪問,5月19日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頭戴紗布出席了西伯利亞鐵路開工典禮//?1891年6月,剛結束閱兵的北洋海軍編隊受邀訪問日本。7月16日,日本貴族、眾議兩院議員156人登上“定遠”艦//康有為的行動 非個人之力,一個圍繞他的師門集團在1891年后開始形成,這批年輕學生數量日益壯大
第二章 1892年
學英文的決定很可能來自皇帝本人,“他看起來甚至比他實際年齡還小,不會大于十六七歲的樣子”//很多參與社會騷亂的人其實并非哥老會成員,卻被官方以此對待。這“相當程度上建構了哥老會作為反清勢力的形象。這股勢力愈來愈為清政府和在中國的西方人所恐懼”//孫逸仙對當醫生很快 失去了興趣。慢慢有人注意到,此人偶爾在村子里實驗 ,而他的診所卻入不敷出//伊藤內閣轉而支持一度擱置的海軍擴建計劃,同意追加建造10萬噸規模的軍艦。此時,日本已提前完成了十年擴軍計劃
第三章 1893年
中、日兩國的差異在1893年被放大了,芝加哥世博會上,日本籌集到比任何 都要多的資金,展位居于黃金地段//當漢陽煉鐵廠1893年9、10月完工時,焦炭供應卻沒有解決,計劃中的大冶、馬鞍山配套工程也沒有完成//招商局總辦鄭觀應拋出了一個題目:如果中國采納西方議會制,有何利弊?結果獲獎的前三名都認為,中國如要富強非設立議院不可//?1893年的新規意義非凡,它給了華僑自由出入祖國的官方保護。從這一年開始, 衙門轉而采取主動行動,保護海外華人出現了新氣象
第四章 1894年
清國 套紀念郵票被趕制出來,計劃農歷十月初十發行,為太后六十大壽助興,它包括9枚“萬壽郵票”,總面值6錢6分,寓意“六六大順”//眾多新聞記者在東京、大阪等地集會,主張強硬外交,對華開戰。實際上,自甲申政變這些年來,很多日本人一直憤憤不平//李鴻章上報北京,將大東溝海戰描述成一場以少敵多的勝利,稱若不是“濟遠”“廣甲”逃跑,必可大獲全勝//“督辦軍務處”不僅來得太遲了,而且從這時起恭親王已把重心轉到請外國公使調停上//“在我面前,正演著一幕 慘痛的悲劇”,美國貨輪“哥倫布”號海員艾倫此時正困于旅順口,他目睹了殺戮//皇太后“九五之尊”如舊,朝鮮使臣受賞、朝鮮王妃被賜緞匹,北京似乎與連續失敗的戰場暫時失去了聯系
第五章 1895年
《降服規約書》 終簽字調印,日本聯合艦隊駛入劉公島港灣接收 臺和軍艦,“鎮遠”“平遠”“濟遠”“廣丙”和6艘 艦相繼升起日本軍旗//李鴻章仍花了5個小時在春帆樓里“斤斤計較”,希望憑借中國式談判手段把2億兩減去5000萬兩或2000萬兩//戰場上的節節勝利,卻把日本的“文明”扭向一條奇特道路//《馬關條約》 終支付超過了紙面數字,達3.9億日元。如果算上從中國得到的現金及財物,總計合庫平銀3.4億兩,折合日金5.1億元//《馬關條約》簽訂這一年,幾乎很少有中國人注意到無線電傳輸、X光診斷儀、電影放映機這些東西已經發明出來//?7月19日,光緒要求北京和各地官員提交改革建議,把9個折子下發參考討論,其中包括康有為、胡燏棻和陳熾的三份西化方案//這是革命者漫長失敗中的 次,這次行動夭折的很大原因來自內部
第六章 1896年
一位御史1月21日參劾強學會“私立會黨”,幾天后上海《新聞報》發布了查封北京強學會的消息//《時務報》誕生后,體制內外的眾多改革者和同情者找到了一個共同平臺,這里似乎結成了一個 大規模的“新黨”或廣義上的“維新黨”人//“密約”傳回北京時奕?堅決反對,李鴻章認為俄方并無特別過分之處,拒 可能導致對方危害中國//到1895年下半年,赫德終于向 衙門提交了44款郵政章程,“創郵政以刪驛遞”變成了當年改革討論中的一個爭議點
第七章 1897年
就在南洋公學開學前一個月,安徽巡撫鄧華熙向北京奏請各省在省會另設新式學堂,獲得批準//梁啟超等人到長沙后把新政推向一個新高潮,此時 批學生已經到位,時務學堂的選拔異常激烈,參加鄉試的考生傳出招生消息后,大約4000人報考了 場考試//《馬關條約》之后中國知識精英焦慮不安,翻譯《天演論》可以說是這種焦慮的產物之一//“遠東歷史新的一章已經開始了”,莫理循寫道。11月底,他到達煙臺后英國領事告訴他,德國人已占領膠州灣
第八章 1898年
1898年,“恐怕在19世紀歷 是 值得記憶的一年”,日本人高山樗牛寫道,他得出這種感受的原因之一就是目睹“中國被分割”//一批遠離權力中樞的改革者即將集中到皇帝身邊,加入這場前途未卜的改革//廢除八股的提議表面上來自御史宋伯魯,實為康有為師徒及其聯盟者推動。之后“中國經歷了一場 式的推崇新式教育的浪潮”//《時務報》改官報的提議很快摧毀了這張報紙的公共形象,而且迅速引發一場產權之爭//真正點燃 桶的是9月18日的一些事//“這一次她大權獨攬,發誓要廢止皇帝所做的一切。發動機被逆轉了,火車開始沿著鐵軌倒退。”//康有為搭乘日本郵船“河內”號10月25日來到神戶,跟隨他的包括三名弟子和一名隨從,一場不知盡頭的流亡生涯就此開始//光緒遭到軟禁后,9月25日傳出重病消息,中國皇帝的命運開始為外界高度關注
第九章 1899年
大隈重信內閣(1898年6月30日—1898年11月8日)下野后,新內閣外務大臣青木周藏選擇務實路線,不愿支持清廷政治犯//?1899年9月6日至11月17日,美國正式提出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照會被分別送交英、德、俄、法、意、日各國//“一個秘密社團已在山東興起,它存在的 理由是仇視洋人和 教。因為某種神秘的原因,這個組織用拳民為名”//新任巡撫發出一份全省通告,稱傳教士和教會為中外條約許可,中國不能失約//保皇會做的 件大事是為光緒祈福。8月4日這 ,康有為乘船在維多利亞以北的文島附近為皇帝祝“圣壽”
第十章 1900年
經元善大膽領銜發出一份上海“通電”,呼吁光緒親政。共有1231位紳商在通電上署名//?6月13日,大批拳民從崇文門進入內城。從這 起,北京、天津大規模騷亂開始了//收到 衙門的照會后,外交官們炸開了鍋//援軍遲遲未到,8月初卻傳來了一個驚人的壞消息,它顯示慈禧消滅洋人的決心非但沒有變弱,反而 強了//英國記者喬治·林奇繞城轉了一周,發現俄軍占領區 野蠻,“看起來一切都隨著這個北方游牧部落的到來而毀滅癱瘓了”//這批傳教士留下了一份“忻州日記”,記錄1900年的逃亡經歷//混亂之中,楊衢云和孫中山、謝纘泰一起去信鼓動李鴻章獨立//自立軍起義號稱“勤王”,訴求卻相當復雜。它可以追溯到戊戌政變前湖南成立的自立會
第十一章 尾聲
為了顯示對流亡中央政府的不滿,聯軍幾支小股遠征軍從北京開拔分赴周邊地區//這筆賠款(《辛丑條約》)實際執行到1938年,中國 實際支付了576032750兩//李鴻章死于《辛丑條約》締結不久或許具有某種象征意味,這場外交悲劇顯示,幾十年來中外接觸并沒有讓清廷真正接受新的外部世界//由于劉坤一的謹慎,會奏內容里沒有涉及張之洞想加入的“議院”,實際上沒有涉及政治制度變革
展開全部
失敗 1891-1900 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 作者簡介
李禮,歷史學者、博士,曾任多家媒體主編,《東方歷史評論》、《歷史學人》執行主編。著有《求變者:回望與重訪》《古今之變:歷史學家訪談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