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敦煌學十八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53226
- 條形碼:9787301353226 ; 978-7-301-35322-6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敦煌學十八講 本書特色
《敦煌學十八講》出版二十余年以來,為敦煌學家榮新江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始終是敦煌學入門之選。 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文獻和莫高窟保存的藝術品,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每一個學習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讀者應當熟悉的內容。
敦煌學十八講 內容簡介
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文獻和莫高窟保存的藝術品,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每一個學習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讀者應當熟悉的內容。本書在包涵敦煌學范圍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紹敦煌學的論著,同時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為深入研究提供參考文獻索引,同時配有大量的隨文圖片輔助文字說明,在注釋中詳細介紹了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
全書內容共十八講,涉及敦煌的歷史及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藏經洞的發現及流散、各國敦煌學研究的回顧與發展,各類敦煌文獻及其對政治史、社會史、宗教史、考古與藝術、語言文學、中外關系史研究的影響及貢獻,以及敦煌學研究的方法論。
敦煌學十八講 目錄
緒論…………………………………………………………………………… 1
一 何謂“敦煌學” …………………………………………………… 1
二 敦煌學的現狀 …………………………………………………… 2
三 敦煌學研究的旨趣和難點
———以歸義軍史研究為例 ……………………………………… 4
1. 歸義軍研究的旨趣 …………………………………………… 4
2. 歸義軍史研究的難點 ………………………………………… 5
四 本書的基本內容提要 …………………………………………… 7
**講 中國歷史上的敦煌 ……………………………………………… 12
一 兩漢時期的敦煌………………………………………………… 12
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敦煌 ………………………………………… 14
三 隋唐時期的敦煌 ………………………………………………… 17
四 吐蕃統治時期的敦煌 …………………………………………… 21
五 歸義軍時期的敦煌 ……………………………………………… 22
六 西夏元明清時期的敦煌 ………………………………………… 26
第二講 敦煌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 ……………………………………… 30
一 張騫西行與絲路開通 …………………………………………… 30
二 文化昌盛與莫高窟的開鑿 ……………………………………… 33
三 隋唐盛世與國際都會 …………………………………………… 37
四 佛教獨尊與吐蕃、歸義軍的貢獻 ……………………………… 41
五 絲路改道與敦煌的衰落 ………………………………………… 43
第三講 敦煌藏經洞的發現及文物的早期流散 ………………………… 48
一 王道士其人 ……………………………………………………… 48
二 藏經洞的發現 …………………………………………………… 49
三 敦煌藏經洞文物的早期流散 …………………………………… 51
1. 廷棟舊藏 ……………………………………………………… 51
2. 葉昌熾舊藏…………………………………………………… 53
3. 端方舊藏……………………………………………………… 58
4. 蘇子培舊藏…………………………………………………… 59
5. 陸季良舊藏…………………………………………………… 60
6. 其他散出的文獻……………………………………………… 60
四 敦煌寶藏的命運和王道士的下場 ……………………………… 62
第四講 敦煌藏經洞的原狀及其封閉原因 ……………………………… 68
一 藏經洞的原狀 …………………………………………………… 68
二 歸義軍時期的敦煌藏經狀況 …………………………………… 73
三 構成藏經洞內涵的各種材料 …………………………………… 75
四 封閉原因 ………………………………………………………… 78
第五講 敦煌寶藏的收藏與整理 ………………………………………… 87
一 斯坦因收集品 …………………………………………………… 87
二 伯希和收集品 …………………………………………………… 97
三 奧登堡收集品 ………………………………………………… 102
四 中國收集品 …………………………………………………… 103
五 日本收集品 …………………………………………………… 106
六 其他 …………………………………………………………… 107
第六講 于闐、龜茲、樓蘭、高昌寶藏的爭奪 …………………………… 112
一 “西域古物爭奪戰”的序幕 …………………………………… 112
二 20 世紀初葉的西域考古調查 ………………………………… 116
1. 斯文·赫定的踏查 ………………………………………… 116
2. 斯坦因的三次中亞考古調查 ……………………………… 118
3. 俄國考察隊 ………………………………………………… 119
4. 德國吐魯番探險隊 ………………………………………… 120
5. 大谷探險隊 ………………………………………………… 122
6. 法國伯希和探險隊 ………………………………………… 124
三 西域考古的學術收獲 ………………………………………… 125
1. 于闐 ………………………………………………………… 125
2. 龜茲、焉耆…………………………………………………… 126
3. 樓蘭、尼雅…………………………………………………… 126
4. 高昌 ………………………………………………………… 127
第七講 敦煌學對歐美東方學的貢獻…………………………………… 131
一 俄國……………………………………………………………… 131
二 英國 …………………………………………………………… 134
三 法國 …………………………………………………………… 136
四 德國 …………………………………………………………… 139
五 其他 …………………………………………………………… 140
第八講 中國和日本的敦煌學研究 …………………………………… 147
一 中國 …………………………………………………………… 147
1. 京師大學堂的學者開創了中國的敦煌學 ………………… 147
2. 20—40 年代的貢獻 ………………………………………… 150
3. 50 年代到“文革”的成果…………………………………… 157
4. “文革”以后至20 世紀末的熱潮 …………………………… 158
5. 總結 ………………………………………………………… 159
二 日本 …………………………………………………………… 160
1. 從初始到40 年代的研究 …………………………………… 161
2. 50—70 年代的熱潮 ………………………………………… 161
3. 80 年代至2000 年的成果 ………………………………… 164
第九講 敦煌學與隋唐五代政治、經濟史研究 ………………………… 172
一 文書制度 ……………………………………………………… 172
二 官制與法制 …………………………………………………… 176
三 兵制 …………………………………………………………… 179
四 均田、賦役制度 ………………………………………………… 180
五 政治史 ………………………………………………………… 182
第十講 敦煌學與中古社會史研究 …………………………………… 186
一 人口與家庭 …………………………………………………… 186
1. 人口 ………………………………………………………… 186
2. 家庭 ………………………………………………………… 188
二 士族與基層社會 ……………………………………………… 189
1. 士族 ………………………………………………………… 189
2. 社邑組織及其運營 ………………………………………… 190
三 佛教教團與僧尼生活 ………………………………………… 192
1. 佛教教團 …………………………………………………… 192
2. 僧尼生活 …………………………………………………… 193
四 敦煌文獻中的民俗資料 ……………………………………… 195
1. 節日 ………………………………………………………… 195
2. 衣食住行 …………………………………………………… 196
3. 婚喪 ………………………………………………………… 197
4. 民間信仰 …………………………………………………… 198
5. 娛樂 ………………………………………………………… 199
第十一講 敦煌學與民族史和中外關系史研究 ……………………… 203
一 吐蕃史 ………………………………………………………… 203
二 吐蕃統治敦煌 ………………………………………………… 205
三 禪宗入藏與漢藏文化交流 …………………………………… 207
四 甘州回鶻與西州回鶻 ………………………………………… 209
五 于闐王國 ……………………………………………………… 210
六 粟特聚落………………………………………………………… 211
七 三夷教 ………………………………………………………… 213
八 求法僧的記錄 ………………………………………………… 216
第十二講 敦煌佛教、道教文獻的價值 ………………………………… 220
一 敦煌佛典概說 ………………………………………………… 220
二 敦煌佛典的價值 ……………………………………………… 222
1. 古寫本的校勘價值 ………………………………………… 223
2. 初期禪宗典籍和史料的發現 ……………………………… 223
3. 古佚佛典對佛教史的價值 ………………………………… 225
4. 疑偽經 ……………………………………………………… 227
三 敦煌的道教文獻 ……………………………………………… 229
附 唐代西州的道教 ……………………………………………… 230
第十三講 敦煌四部書抄本與中古學術史研究 ……………………… 235
一 經部 …………………………………………………………… 235
二 史部 …………………………………………………………… 237
三 子部 …………………………………………………………… 242
四 集部 …………………………………………………………… 244
第十四講 敦煌學與語言文學研究 …………………………………… 248
一 漢語 …………………………………………………………… 248
1. 音韻 ………………………………………………………… 248
2. 文字與訓詁 ………………………………………………… 249
二 胡語 …………………………………………………………… 249
三 俗文學 ………………………………………………………… 251
1. 講經文 ……………………………………………………… 252
2. 變文 ………………………………………………………… 253
3. 因緣 ………………………………………………………… 255
4. 詞文 ………………………………………………………… 255
5. 話本 ………………………………………………………… 256
6. 故事賦 ……………………………………………………… 256
7. 俗賦 ………………………………………………………… 257
8. 曲子詞 ……………………………………………………… 257
9. 通俗詩 ……………………………………………………… 258
第十五講 敦煌學與科技史研究 ……………………………………… 261
一 天文學 ………………………………………………………… 261
二 數學 …………………………………………………………… 263
三 醫藥學 ………………………………………………………… 264
四 造紙和印刷術 ………………………………………………… 266
第十六講 考古、藝術視角中的敦煌 …………………………………… 270
一 石窟形制與藝術風貌 ………………………………………… 270
二 雕塑藝術 ……………………………………………………… 276
三 敦煌壁畫 ……………………………………………………… 283
1. 佛說法圖 …………………………………………………… 283
2. 佛傳圖 ……………………………………………………… 284
3. 本生圖 ……………………………………………………… 285
4. 菩薩圖 ……………………………………………………… 286
5. 經變圖 ……………………………………………………… 287
6. 瑞像圖 ……………………………………………………… 292
四 石窟裝飾圖案 ………………………………………………… 292
五 莫高窟以外的石窟群 ………………………………………… 295
第十七講 敦煌寫本學 ………………………………………………… 302
一 紙張和形制 …………………………………………………… 302
二 字體和年代 …………………………………………………… 308
三 寫本的正背面關系 …………………………………………… 310
第十八講 敦煌寫本的真偽辨別 ……………………………………… 314
一 關于偽本的*新說法 ………………………………………… 314
二 敦煌寫本的真偽辨別 ………………………………………… 317
1. 要明了清末民國的歷史和相關人物的事跡 ……………… 317
2. 要弄清藏卷的來歷 ………………………………………… 319
3. 要弄清文書的格式 ………………………………………… 321
后論 ……………………………………………………………………… 325
參考文獻 ………………………………………………………………… 328
后記 ……………………………………………………………………… 331
第二版后記 ……………………………………………………………… 333
敦煌學十八講 作者簡介
榮新江,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外關系史、絲綢之路、隋唐史、西域中亞史、敦煌吐魯番學等。著有《歸義軍史研究》《敦煌學十八講》《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敦煌學新論》《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唐宋于闐史探研》《從張騫到馬可·波羅——絲綢之路十八講》《吐魯番的典籍與文書》《滿世界尋找敦煌》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