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家書里的新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9117934
- 條形碼:9787219117934 ; 978-7-219-11793-4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書里的新中國 本書特色
【見證新中國成立背后的熱血與激情】
在一線沖鋒陷陣、鞏固新生政權、保家衛國的解放軍戰士,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的黨員、知識分子、青年學生、進步群眾等,為了新中國的成立、鞏固、建設傾注鮮血與汗水。閱讀他們的家書,感受這些從內心流淌出來的文字,帶我們回到那個火紅的年代,字里行間濃烈的情感撲面而來。
【個人奮斗與家國情懷的交織】
新中國的成立離不開大歷史背景下一個個微小個體的努力奮斗。本書收錄1948年至1952年寫作的家書38封,其中部分家書為首次公開。每篇文章由作者簡介、家書原文、家書背景三個部分構成,并穿插人物照片和家書圖片。通過閱讀一封封家書,理解那個時代的個人抉擇與家國大義,感知真人、真事、真情帶來的心靈震撼。
【家書文化的守護者深情講述】
編者張丁與團隊成員花費近20年時間搶救了8萬封民間家書,推動成立了我國首家家書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此次張丁老師從新中國成立這一偉大事件出發,精心篩選了38封家書,生動講述這些家書背后普通大眾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熱血與激情,使我們從不同角度了解塵封已久的個人史、家庭史乃至家族史,觸摸新中國的歷史肌理。
【“跟著紅色文物學‘四史’書系”又一力作】
本書以紅色文物為引,描寫新中國成立的生動歷史,是“跟著紅色文物學‘四史’書系”的又一力作。“跟著紅色文物學‘四史’書系”是廣西人民出版社重點打造的通俗理論書系之一,旨在以文物為載體,以生動活潑的語言,面向廣大讀者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目前已出版的《紅色文物中黨的成長史》《紅色文物中的長征》等,均已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精美裝幀設計,復古與創新元素重現尺翰之美】
精美裸脊鎖線裝幀,內文雙色印刷,創新采用牛油紙燙金加白墨工藝制作護封,打造立體信封效果,復古的牛皮紙色調與微閃的牛油紙效果相互輝映,改天換地、煥然一新的時代感撲面而來。
【融媒體沉浸體驗,帶來閱讀增值服務】【見證新中國成立背后的熱血與激情】
在一線沖鋒陷陣、鞏固新生政權、保家衛國的解放軍戰士,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的黨員、知識分子、青年學生、進步群眾等,為了新中國的成立、鞏固、建設傾注鮮血與汗水。閱讀他們的家書,感受這些從內心流淌出來的文字,帶我們回到那個火紅的年代,字里行間濃烈的情感撲面而來。
【個人奮斗與家國情懷的交織】
新中國的成立離不開大歷史背景下一個個微小個體的努力奮斗。本書收錄1948年至1952年寫作的家書38封,其中部分家書為首次公開。每篇文章由作者簡介、家書原文、家書背景三個部分構成,并穿插人物照片和家書圖片。通過閱讀一封封家書,理解那個時代的個人抉擇與家國大義,感知真人、真事、真情帶來的心靈震撼。
【家書文化的守護者深情講述】
編者張丁與團隊成員花費近20年時間搶救了8萬封民間家書,推動成立了我國首家家書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此次張丁老師從新中國成立這一偉大事件出發,精心篩選了38封家書,生動講述這些家書背后普通大眾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熱血與激情,使我們從不同角度了解塵封已久的個人史、家庭史乃至家族史,觸摸新中國的歷史肌理。
【“跟著紅色文物學‘四史’書系”又一力作】
本書以紅色文物為引,描寫新中國成立的生動歷史,是“跟著紅色文物學‘四史’書系”的又一力作。“跟著紅色文物學‘四史’書系”是廣西人民出版社重點打造的通俗理論書系之一,旨在以文物為載體,以生動活潑的語言,面向廣大讀者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目前已出版的《紅色文物中黨的成長史》《紅色文物中的長征》等,均已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精美裝幀設計,復古與創新元素重現尺翰之美】
精美裸脊鎖線裝幀,內文雙色印刷,創新采用牛油紙燙金加白墨工藝制作護封,打造立體信封效果,復古的牛皮紙色調與微閃的牛油紙效果相互輝映,改天換地、煥然一新的時代感撲面而來。
【融媒體沉浸體驗,帶來閱讀增值服務】
通過融媒體實現沉浸式體驗,融合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體驗,讓圖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立體且富有情感。掃描書中二維碼,可聆聽紅色回響、觀看光影記憶、了解歷史軌跡、欣賞珍貴照片,給讀者帶來豐富的情感共鳴。
家書里的新中國 內容簡介
此書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作。家書是別樣的歷史,與宏大敘事的文體相比,家書反映的是大背景下個體的真情實感。本書精選新中國成立前后30余封家書,用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書寫各戰線人們在黨的領導下改天換地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鮮活歷史。從勝利前夕許英給母親寫信說“母親,我想你”中,我們看到共產黨人的柔情似水;從宋云亮給戀人胡玉華寫信豪邁地說道“今天北平已經是人民的城市了”中,我們看到戀人之間互相勉勵、堅守信仰;從王振乾給弟弟寫信說“要長久保持內心的火熱”中,我們看到兄弟之間棠棣情深,共同努力建設國家……從這些家書中,我們看到一個個普通人的家國情懷,這些生動的故事串聯成關于新中國成立的鮮活記憶。
家書里的新中國 目錄
《紅色文物中的長征》
《愛情的樣子:*是信仰動人心》
《五星紅旗是如何誕生的?》
《家書里的新中國》
《人格的魅力:中國共產黨人的家與國》
…… 目錄 兒在前方各方面都很好
1948 年 3 月、10 月牟明亮致父母親 / 1 為了母親、弟弟的永遠解放
1948 年 8 月 20 日許英致母親、弟弟 / 6 不久我們就要打進關
1948 年 9 月 8 日朱瑞致母親、哥哥 / 13 當我把蔣介石打垮后,返里,看大人
1948 年 11 月 20 日陳鴻漢致父母親 / 18 昨日此間各報紙載我南飛消息,不確
1949 年 1 月 10 日陳垣致三子陳約 / 22 全國光明的日子就會來臨
1949 年 1 月 24 日羅士杰致父親和弟弟妹妹 / 28 今天北平已經是人民的城市了
1949 年 2 月 13 日宋云亮致胡玉華 / 34 沒入黨也是共產黨領導的戰士
1949 年 3 月 3 日郭天棟致父母親 / 40 天亮了就宣布我倆的關系吧
1949 年 5 月 17 日張煥光致陳素秋 / 44 把我們過江以來的許多事情講給你們聽吧
1949 年端午節袁志超致八弟袁軍 / 54 兩個兒子都參加了人民解放軍,你是很光榮的
1949 年 6 月 19 日鐘敬之致母親 / 65 福州的解放將促使我們的迅速進軍
1949 年 8 月 21 日、27 日王昕致哥哥和爸媽 / 71 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斗到底
1949 年 8 月 27 日江竹筠致譚竹安 / 79 許多地方都表現著一種翻天覆地的氣象
1949 年 9 月江隆基與妻子宋超互通家書 / 84 我們以后要在大西南見面了
1949 年 10 月成沖霄致妻子劉時芬 / 92 我們共產黨不講這種“人情”
1949 年 10 月 24 日毛岸英致表舅向三立 / 97 要長久保持內心的火熱
1950 年 1 月 6 日王振乾致弟弟振坤、振林 / 104 任何人坐車,都要買票
1950 年 1 月 21 日謝覺哉致謝子谷、謝廉伯 / 112 沒把革命進行到底,哪能回家呢
1950 年 1 月、2 月齊子瑞致父母 / 116 做一個*新式的布爾什維克
1950 年 2 月 2 日李騮先致父親和大哥 / 122 解放后**個青年節的前夕,我寫下這封信寄給你們
1950 年 5 月 1 日謝世基致女兒謝皙子、謝力子 / 128 幸福的一天是很快的在眼前了
1950 年 6 月 25 日竺煥新致大嫂 / 136 國家的利益是大事
1950 年 7 月10 日駱正體致哥哥駱正坤、姐姐駱正芳 / 141 我們要把悲憤化為力量,積極工作
1950 年 8 月 1 日王少勛致弟弟王少龍 / 148 *使人感到興奮的是迪化有一種欣欣向榮之氣
1950 年 11 月 25 日關群致大姐、哥哥 / 152 美軍一見到我們戰士就要跑
1951 年 1 月 13 日吳寶光致妻子劉珠玉 / 166 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1951 年 1 月 17 日區德濟致父母親 / 172 為了祖國,站到*光榮的崗位去了
1951 年 1 月 21 日彭養正致侄子彭正予 / 181 你望我當英雄,我望你爭取入黨
1951 年 4 月、9 月鹿鳴坤與朱錦翔互通書信 / 192 青年人要找到光明前途
1951 年 3 月 21 日李征明致父母 / 200 做一個青年團員是每一個青年進步的方向
1952 年 10 月 27 日盧冬致姐姐盧詩雅 / 204
家書里的新中國 作者簡介
張丁,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家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秘書長、貴陽孔學堂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多年來致力于民間家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民間家書的文化價值與搶救性收藏研究”,出版有《紙短情長——中國家書的文化價值與搶救策略》(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抗戰家書:我們先輩的抗戰記憶》(2015年度“中國好書”)、《圖說紅色家書》、《我心永向黨——家書里的百年信仰》等著作,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習時報》等公開發表家書研究文章百余篇,曾榮獲“第四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貢獻獎”。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