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穿越理論迷霧:刑事司法的社會科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645989
- 條形碼:9787521645989 ; 978-7-5216-4598-9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穿越理論迷霧:刑事司法的社會科學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在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的基礎上展開,運用社會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分析刑事司法實踐中的重要問題,如認罪協商制度研究的社會科學視野、刑事司法場域的專門知識與專家輔助、刑事法律援助的社會參與、“以審判為中心”的體系化建構、刑事缺席審判的類型化分析等,剖析可能影響法律實施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厘清有關概念,澄清相關誤解,在呈現刑事司法之復雜性的同時,為促進法律有效實施提供社會科學向度的理論建議。
穿越理論迷霧:刑事司法的社會科學研究 目錄
目錄:
上篇:刑事司法與社會科學方法
**章 法教義學抑或社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緣何失語
一、微觀化與技術化:由一場學術研討談起
二、法教義學之基石:再訪程序法定原則
三、運作樣態之流弊:法外因素對法內系統的侵蝕
四、方法鼎新之對話:程序法向度的社科法學研究
五、小結:穿越理論迷霧
第二章 直面“復雜性”:認罪協商制度研究的方法論啟示
一、西學何以為用:域外理論與本土改革的相遇
二、知識增量:制度背后的邏輯
三、方法創新:社會科學的視野
四、刑事訴訟法學研究如何直面“復雜性”
五、小結
中篇:刑事司法與社會科學知識
第三章 刑事法官的角色詮釋:多元場域與一元慣習
一、場域中的困惑
二、作為法律人的刑事法官:司法場域的尷尬境遇
三、作為社會人的刑事法官:社會場域的商談紐帶
四、作為權力人的刑事法官:權力場域中左支右絀
五、多元場域形塑一元慣習:反思“布迪厄理論”
六、小結
第四章 專門知識與專家輔助:從權力支配到認知偏差
一、“專門知識”進入刑事司法場域
二、多元定位:刑事立法與司法中的“專門知識”
三、理論交織:作為權力的知識與指引行為的認知
四、社會(認知)科學知識何以助力法律秩序之完善
第五章 刑事法律援助之社會向度:從政府主導到政府扶持
一、法律援助樣態異化與案件社會結構失衡
二、刑事法律援助的本質及其應然樣態
三、刑事法律援助的社會參與及其競爭效應
四、小結
下篇:刑事司法與類型化、體系化思維
第六章 刑事司法規律:“以審判為中心”的本質定位
一、作為刑事司法規律的“以審判為中心”
二、“以審判為中心”之規律總結與體系化建構
三、“以審判為中心”之認識誤區及理論澄清
四、小結
第七章 檢察機關偵查權:監督性及其體系化進路
一、檢察機關偵查權的基本類型與爭議澄清
二、檢察機關偵查權的多元發展方向及其重點
三、完善檢察機關偵查權的法律監督體系
四、小結
第八章 刑事缺席審判:類型化分析與體系化建構
一、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正當性基礎
二、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類型化分析
三、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體系化建構
四、小結
后 記
展開全部
穿越理論迷霧:刑事司法的社會科學研究 作者簡介
謝澍,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錢端升學者,北京市社會科學青年學術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學、證據理論、數字法學,曾在《中國法學》《中外法學》《法學家》《清華法學》等發表論文50余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法學會部級法學研究課題等科研項目若干。
書友推薦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