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一個思想史的分析(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88785
- 條形碼:9787208188785 ; 978-7-208-18878-5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一個思想史的分析(修訂版) 本書特色
☆王汎森先生經典作品簡中版首次出版
一部作者29歲時完成,卻影響學界近40年的神作
先前版本豆瓣均9.2分以上
精編精校,*新修訂
☆思想史研究的范式之作
以思想史內在理路分析史實的佳作
清通而又有卓識,真正的思想史論著教科書
☆全面、深刻探討古史辨運動的淵源、建樹和影響
巧妙化用西方史學、社會學理論于論述框架
以清季今文家與古史辨的重要關聯展開討論,直搗問題核心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一個思想史的分析(修訂版) 內容簡介
○顧頡剛為何會作出“大禹是條蟲”、中國歷史起于東周這樣的論斷?
○尊孔衛道的康有為,為何成了清末儒家式微的關鍵人物?
○一些兩千年以上的舊問題,為什么會在晚清重新被激烈爭論,而又直接影響到我們今天的古史研究?
新文化運動之后,一場對于先秦、秦漢史料真實性的論爭迎來了高潮,這就是著名的“古史辨運動”。顧頡剛等史家振臂而呼,試圖推翻儒家典籍的古史敘事,認為“層累造成中國古史”,在學術界、社會上引起了地震式影響。
這場運動只是一次發生在民國的更大規模的史料辨偽活動嗎?
本書認為,清季今文家的歷史解釋、清末民初錯綜復雜的思想學術環境和顧頡剛個人的沖天一擊,三者共同點燃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漫天大火。而知識分子以大規模毀棄傳統作為愛國救國的手段,被認為是助推這場運動的重要前提。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一個思想史的分析(修訂版) 目錄
序
引 論 激烈反傳統與黃金古代觀念的破滅
一、愛國主義與反傳統思想的內在關聯
二、激烈個人主義與傳統倫理結構之崩裂
三、黃金古代觀念的破滅與上古信史之重估
**章 顧頡剛層累造成說的特質與來源
一、層累造成說的幾個特質
二、崔述的《考信錄》
三、胡適提倡的科學方法
四、孟姜女研究的啟示
五、清季今文家的歷史解釋
第二章 清季今文家的歷史解釋(上)
一、尊孔衛道與疑古辨偽內在可能的關聯
二、復古與解放
三、《新學偽經考》之成立與古文經信史性的破壞
第三章 清季今文家的歷史解釋(下)
一、“為漢制法”的觀念與經典解釋
二、舊問題的新意義
三、清代今文家的政治意識形態
四、新政治環境與托古改制風潮
五、如何為孔學注入新活力?
六、“帝德王道伯功,皆屬孔子一人之事”
七、 《孔子改制考》之成立對今文經及先秦諸子信史性的
破壞
第四章 顧頡剛與古史辨運動之興起
一、顧頡剛對康有為吊詭式的繼承
二、禹的問題與中國古史系譜
三、經書歷史性與倫理性的沖突
四、五德終始說與古史系統的整理
五、先秦諸子的歷史背景
六、層累造成說的變形—神話分化說
結 論
附 錄 對《文史通義 · 言公》的一個新認識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一個思想史的分析(修訂版) 作者簡介
王汎森,臺灣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2004年當選“中研院”院士,2005年獲選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曾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中研院”副院長、代理院長,現任臺灣綜合大學系統主席。
專業領域是明清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和史學史,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中國的“新傳統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等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