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723191
- 條形碼:9787512723191 ; 978-7-5127-231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愛和自由 本書特色
◆21世紀 影響力的本土原創教育經典,累計銷量突破300萬冊◆二十周年全新修訂版,暢銷經典◆充分了解兒童成長規律,讓他們成為自己、發展自我◆本書榮獲原新聞出版總署全民閱讀活動2010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獎
愛和自由 內容簡介
本書是孫瑞雪教育思想體系中的重要著作,是21世紀 影響力的本土原創教育經典,再版多次,暢銷20年。全書內容是在孫瑞雪老師演講錄的基礎上形成的,以愛和自由為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給孩子充分的愛、自由、選擇,尊重每一個生命,讓兒童成為自己、自己去發展自我。
愛和自由 目錄
目 錄 **講 讓生命走向完整 / 001 我們期待,我們還沒有完整,因為這意味著我們還在發展當中。童年是首先這樣的,因為成長是童年的*顯著特征。 第二講 兒童帶著什么來到這個世界 / 017 有多少人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來就蘊含著強大的精神能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在一個年齡段,孩子就喜歡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會頑強抗爭。這到底意味著什么? 第三講 兒童認識世界的**步 / 021 “智力中沒有一樣東西*初不是源自感覺。”一個孩子,一手拿著洗臉毛巾,一手拿著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們知道他在用嘴感覺軟和硬。遺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沒有及時把“軟”和“硬”這兩個詞告訴孩子;慶幸的是,他們沒有把毛巾和梳子拿開。 第四講 創造力來自哪里 / 029 心理學界有一個共識:個性等于創造力。人的培養過程應該是一個個性的培養過程。但我們往往把個性理解錯了,以為調皮搗蛋、胡思亂想的人才富有個性。其實,有個性的人對世界的感受是獨特的,思維狀態是獨特的。秘密在于,每個生命生來就是獨特的,只是在成長過程中、在被教育的過程中,這些與生俱來的東西被泯滅了。 第五講 兒童必須自己感覺 / 033 火車要在軌道上行駛,這是成人的規則。孩子用玩具火車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會說:“不對,火車應該在軌道上走。”你了解兒童的內心嗎?這可能是一個與火車無關的探索,也可能是他在復習或延續他的昨天。 第六講 不同品質的心理和智力 / 039 一個孩子4歲時父母離婚了,有的大人對孩子開玩笑:“叫爸爸,叫了就給你買好吃的!”剛開始孩子躲在媽媽身后,感到屈辱和憤怒。后來他習慣了,無論別人怎樣哄騙,絕不開口說話。這一切在孩子心里刻上了什么印記我們無從知道,但是關于“爸爸”這一概念,他肯定有著與眾不同的理解。 第七講 為什么兒童喜歡重復做一件事 / 045 我們知道兒童喜歡重復做一件事,反復聽一個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煩。他從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邏輯,然后是情景,*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細為兒童選書,要讓他吸收好東西。 第八講 兒童心智發展的內在過程 / 053 兒童自發的心智發展是連續不斷的,“并直接與兒童本身的心理潛力有關,而不直接與老師的工作有關”。強迫孩子畫畫、不斷教孩子畫畫,可能導致這個孩子一輩子都不可能真正畫畫。不僅僅是天然的興趣被泯滅了,孩子這方面的心智也被教的模式桎梏了。 第九講 感覺訓練——兒童智力發展的專享途徑 / 063 有的孩子還不會走路,上樓的時候大人就開始數“1、2、3”了,不會走路的孩子能理解“數”這個抽象的概念嗎?但如果在他數學敏感期到來的時候,讓他操作有關教具,經過多次重復,他會突然發現:這個教具是一個序列。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第十講 愛是土壤,愛是陽光,愛是兒童的一切 / 073 很多保姆帶的孩子,父母在家時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只跟保姆,這常給父母一種錯覺:保姆對我的孩子不錯,因為他不愿意跟其他人。真正的原因是:父母在家時保姆愛孩子并讓他為所欲為;父母不在時保姆便訓斥和嚇唬孩子。孩子整天在愛和不愛兩種環境中轉換,沒有安全感。得到愛的孩子,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在陌生的環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為他有一個穩定的愛的環境。 第十一講 從愛走向獨立 / 085 成人不獨立便沒有力量承擔生活的重壓,否則就不會有那么多人在30多歲就放棄了自己的理想! 孩子不獨立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奴役,他整天察言觀色、謹小慎微,在長久的壓抑下,孩子逐漸喪失了自我,成為一只迷途的羔羊。 第十二講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 091 一位美術老師發現孩子們把魚兒畫到了天上,就告訴孩子們:“畫畫先要畫一條地平線。”我兒子在一個小時內畫了十幾張畫,每張畫上都有一條橫線。一個小孩子理解什么叫地平線嗎?成人用自己的經驗逼孩子,用各種方法暗示孩子,就算成人說的都對,又能怎樣?兒童認識世界的經驗成人不能替代。 第十三講 應該怎樣理解孩子 / 099 給孩子做肝功化驗,如果把孩子硬按住抽血,這對一個對世界一無所知的孩子來說太恐怖了!我們應該讓孩子在旁邊觀察,逐漸理解并適應這個環境,這需要耐心和時間。成人喜歡像木偶般聽話、任人擺布的孩子,這對成人來說非常省心。 第十四講 自由與紀律 / 107 有了自由,孩子們就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興趣,他就會反復做,就變得專注;在長久的專注中,他逐漸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規律;把握了事物的規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什么樣的紀律能超過這種紀律呢? 第十五講 放下陳舊落后的教育經驗,走向理解的愛 / 115 外公給外孫買了一輛漂亮的小汽車。外孫想拆掉小汽車來探索車為什么會走,但家人覺得拆了可惜,就把車藏到大衣柜頂上。幾年后孩子長大了,家人拿出了車,但孩子早已不想玩了。家人剝奪的不是車,而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機會。 第十六講 發展心智與掌握知識 / 123 時間,對于生命頭6年的兒童來說如黃金般貴重。我知道很多家長讓孩子在這段時間內背會了幾十首甚至幾百首詩詞。家長以為這是在開發智力。詩詞表達的情境屬于成人的世界,孩子不可能理解,知道這一點的人,誰會逼孩子去背什么詩呢? 第十七講 “愛和自由”的教育實踐 / 127 一位朋友對我兒子說:“你從宇宙飛船掉出來就會掉到宇宙里去!” 我兒子想了想說:“我們現在就在宇宙里!”成人的概念錯得太多了。兒童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個客觀的世界,這不來自誰的教育,這來自他的內心,來自他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 第十八講 因為有愛而愿意順從,因為有意志而能夠順從 / 147 班上來人聽課,老師希望孩子們表現得好一點兒,孩子們能感覺到老師的心思。為了配合老師,呂辭算題寫答案長達一個小時,老師知道孩子這樣做接近是為了老師。孩子的順從幾乎是無限的,為你拿東西拿得手發麻,跟著走路腳都起了泡,他們是在愛中決定順從,在意志中執行順從。 第十九講 孩子達到順從的3個階段 / 155 對于兒童來說,順從是一種榮耀,一種快樂。想一想愛情的面紗尚未揭開時相互暗戀的愛人,她請他做點兒什么時,他是何等的榮耀!順從的人就是自我實現的人。當兒童有時順從、有時不順從時,那是他還沒有具備順從的能力。一旦兒童具備了能力,他就可能聽從成人的指示去做事,以便在真實的生活中檢驗自己。*后,兒童會渴望順從,因為他順從的是真理。 第二十講 兒童的優秀品格如何形成 / 167 很多成人追求真善美,但這過程很艱難,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自我掙扎中度過,一生成為生活的苦行者。但一名兒童如果在0~6歲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內驅力,他一生就是為了不斷完善自己。 第二十一講 怎樣努力才能為孩子創造好環境 / 175 “環境必須是有生命的,老師能夠追求自我成長……這個老師一成不變的話,她就不可能給兒童創造一個有生命的環境。”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父母。如果一個成人的生命狀態是僵化的、封閉的,那么所營造出的家庭環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這樣的環境將會制約孩子的成長。而如果成人的生命狀態是開放的、流動的,那成人將能夠感知到兒童生命的流動和成長,并協助兒童的成長。 第二十二講 關于“吃”的生理和心理問題 / 185 吃是兒童早期建立心智的一個重大領域。吃能發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比如說我們帶孩子去買東西,如果你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兒童的話,兒童會排除眾多誘人的食物而選擇他*需要的,這是一種意志力建立的過程。但事實上,很多父母是要干涉孩子的。 第二十三講 孩子的問題出在哪兒 / 189 在一些傳統幼兒園里,大部分時間兒童都不能自由活動,他必須很規矩地坐在課桌前聽老師講。這樣,兒童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發展的機會。比如,一個孩子現在想去玩水,但是老師讓他必須畫畫,當愿望和行動不能統一時,孩子就不可能專注在畫畫上,怎么辦呢?他開始想象,用想象來彌補他不能得到的活動,他想象自己去玩水,或者編一個故事來安慰自己。長久下去,兒童的心力和活動就被分開了,“人被分裂了”。 第二十四講 蒙氏教育思想適合中國的孩子嗎 / 211 蒙特梭利的方法、思想和理論因其科學性和普遍性而屬于國際,屬于全世界。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只要我們把焦點或注意力放在我們的孩子那兒,實際上我們已經中國化、民族化了。 第二十五講 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 / 215 以愛的情感喚醒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的創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則的內化形成兒童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以平等的關系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 第二十六講 兒童成長中的自由 / 237 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你必須給他一樣東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給他,他才能成為自己,否則的話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離。這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一句話——“你這一生中專享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為你自己”。你要成為你自己,而你成為你自己專享的做法,就是你必須擁有自由。 附錄 孩子應該怎樣學習 / 248 我要感謝 / 259
展開全部
愛和自由 作者簡介
孫瑞雪,中國 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創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教育思想的創始人,在蒙特梭利提出的“兒童敏感期”概念和五個敏感期現象的基礎上延伸、發展和創立了完整的“兒童敏感期理論”。著有教育專著《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長》《在愛中成長》,詩集《我看見了你》成為支持女性成長的療愈書;多次做客中央電視臺“人物新周刊”“心理訪談”“半邊天”等欄目,講述 “愛和自由”的教育; 2006、2007年,中央電視臺走進孫瑞雪教育機構幼兒園,連續拍攝16集《敏感期》專題片; 2009年,被評選為“中國教育杰出人物”;2023年,被中 庭教育學會授予“家庭教育公益形象大使”;連續多年上榜 “影響力?教育名家”。 在孫瑞雪老師的帶領下,“愛和自由”教育團體深深根植于中國本土文化,以蒙特梭利、盧梭、皮亞杰等經典教育學、現代心理學理論為基礎,30余年高度專注于教育實踐和科學研究,創造、建構、發展和不斷完善著“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思想理論系統、教育教學系統、“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的教育思想系統、敏感期理論系統,以及“愛和自由”學校教育體制、教學管理系統,建立和實踐出不斷 新的適用于家庭建設、父母自我支持和幫助養育者了解兒童的“在家愛和自由”父母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