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實踐社會科學系列 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67346
- 條形碼:9787559867346 ; 978-7-5598-6734-6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實踐社會科學系列 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 本書特色
1.“大學問·實踐社會科學系列”015號圖書,叢書主編“超級教授”黃宗智法律社會史代表作。本書為作者繼《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之后的又一部法律社會著作,與前書既有縱向延伸,又有橫向補充和延伸。 2.從清代與民國的法律變化看近代中國轉型。本書深入考察了20世紀初到新中國成立之前近半個世紀過渡期內中國民事法律經歷的變與不變,還原了清代與民國民法處理戶、婚、田土等民事糾紛之異同,由法律變遷之一斑可以窺見轉型期內中國之全豹。 3.學術視野廣闊,研究方法新穎。吸收大量中外學者如馬克斯·韋伯、瞿同祖、滋賀秀三等的權威成果,并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融合法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展現了清代與民國民事法律的種種異同,以及與社會的復雜糾纏。 4.運用比較方法,反映了在不同社會秩序中民事法律制度的變遷。書中,作者重點關注清代與民國的民事法律制度,著重比較了典、田面權、債、贍養、婦女在婚姻奸情中的抉擇等與社會生活關聯的內容,展現了法律的實際圖景。 5.資料扎實,案例豐富。從巴縣、寶坻、淡水-新竹等地訴訟檔案出發,對其進行深挖,展示了豐富的歷史細節。 6.極具啟發性。如通過深入比較清代與民國民事法律對婦女權利的規定,反思“進步”等現代價值。帶領讀者在古今中西的大視野下看中國法律何為,思考中國走向何處。 編輯推薦 黃宗智先生的《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法律史著作。這本書有幾點非常吸引人:一、今天中國法律的很大一部分直接繼承自清代與民國的法典,其中經歷了哪些損益因革,有哪些得失教訓,本書都有詳細論述;二、從近代無論是被迫卷入還是主動進入“西潮”以來,中國的方方面面變革都與西方(包括日本)有關,本書詳細介紹了清代以來西方法律在中國的“移植”過程,其中諸多“抽象繼承”和“創造性轉化”的方面,對我們當下如何處理中西文化的分歧很有幫助;三、啟發和幫助我們反思“進步”(如我們很多人下意識就會認為民國民法會比清代民法進步)等已經潛移默化接受的價值,有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和論述。舉例說來:黃宗智先生力圖證明,不同于傳統的封建、落后等暗黑敘事,清代法律在許多方面需要重新審視和評價,比如對待寡婦、童養媳,在清代法律下婦女或許可通過貞潔理想等得到少數保護,但在民國民法下,新法律根本不承認她們在清代法律下還能要求的這些“權利”。
實踐社會科學系列 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 內容簡介
本書為黃宗智教授法律社會史代表作。全書基于大量文獻資料,對清代與民國時期中國法律的修訂過程做了細致梳理;又從巴縣、寶坻、淡水-新竹等地訴訟檔案出發,對其進行深挖,比較和還原了清代與民國民法處理戶、婚、田土等民事糾紛的不同之處。作者從清代與民國的法律變化觀察近代中國轉型,全方位展現了清代與民國民事法律之種種異同,以及與社會的復雜糾纏。全書學術視野廣闊,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吸收大量中外學者如馬克斯·韋伯、瞿同祖、滋賀秀三等的權威成果并嘗試與之對話。作者從“表達”與“實踐”的角度切入法律社會史研究,深化了我們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理解。
實踐社會科學系列 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 目錄
實踐社會科學系列 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 作者簡介
黃宗智,普林斯頓大學學士,華盛頓大學博士,1966年始任教于UCLA歷史系,1991年晉升“超級教授”,2004年榮休。主要著作有《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獲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獲亞洲研究協會列文森獎)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