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思庫文叢·學術館:士仕之間--漢代士人與政治(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74649
- 條形碼:9787214274649 ; 978-7-214-27464-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思庫文叢·學術館:士仕之間--漢代士人與政治(精裝) 本書特色
漢代士人有多想成為公務員?“體制內”有什么好?
從學而優則仕、施展抱負,到宦海浮沉、蹉跎仕路,再到與政治漸行漸遠、歸至園田,士人都經歷了什么?
在本書作者看來,漢代士人的命運,是我們審視知識分子與政治、社會之間關系的重要入口,厘清士仕之間的關系,看清士人融入王朝政治的過程,我們就讀懂了大漢王朝四百年政治史,理解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文化面貌。
思庫文叢·學術館:士仕之間--漢代士人與政治(精裝) 內容簡介
兩漢四百余年間,士人的身份經歷了三次變化:由游士到儒士、由儒士到士大夫、由士大夫到名士,士人群體由游走天下的百家諸子進入王朝政治的結構之中。這個過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過程,也是士人適應政治的過程。本書主要探討了漢代士人與政治之間的關系演變軌跡,探索士人政治身份轉變的歷史意蘊,系統梳理、全面呈現了士人從先秦時期懷抱道術、指點天下的自由知識分子,轉化為東漢中后期內嵌于專制統治體制之中的科層官僚的全過程。
思庫文叢·學術館:士仕之間--漢代士人與政治(精裝)思庫文叢·學術館:士仕之間--漢代士人與政治(精裝) 前言
導言(節選)
學而優則仕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信條和處世法則,士人擁有知識、理念和信仰,既是內在的修養,更要付諸實踐,其途徑必然是出仕,通過出仕施展抱負,如此方能體現士人的價值。正如孟子所說:“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庇衷:“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孟子·滕文公下》)因此,士之于仕是十分緊要的。長安三萬里,作為政治中心的長安成了士人虔誠向往的精神圣地。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無數士人皓首窮經、滿腹經綸,通過各種途徑出仕,或功成名就,一展抱負;或宦海浮沉,命運多舛;或折戟沉沙,籍籍無名。一部政治史,某種程度上是士人的宦海浮沉史。
漢承秦制,秦帝國實現短暫的統一,隨之漢代維持統治四百余年,奠定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文化諸制度的基礎。先秦諸子百家,分門立派,各負道術,游走天下,但*終一同走進大一統的王朝政治,在兩漢四百年中完成這一重大歷史過程的轉變。從士人方面來說,游歷天下、施展抱負的諸子百家走進王朝政治,化身為維護王朝政治的中堅力量;從王朝方面來說,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手段,把百家諸子吸引、吸收到王朝體系之中,成為王朝政治的基礎。本書所關注和討論的問題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士,是如何走進王朝政治體系之內的?這一過程中士人精神及現實層面經歷了怎樣的嬗變?其間經歷了什么樣的掰扯、博弈乃至毀滅和重塑?對后世古代社會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顯然,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探討是引人入勝的,但要深入堂奧、條分縷析則非筆者力所能及,這里的探討是初步的、膚淺的、粗線條的,如能為讀者提供些許啟發也就深感滿足了。
概括地說,在宏觀歷史背景之下,漢代士人與政治關系的演變經歷了四個階段,士人身份經歷了四次變化。
**階段:西漢高祖至武帝時期。士人整體上為游士。士人階層沿襲春秋、戰國以來的游士傳統,各自懷揣治理天下的,關注的焦點是對新興王朝政治模式的議論和設計。王朝行政的主體沿襲秦代法吏,只不過是法吏中的“長者”——厚樸敦厚者,所推行的是清靜無為的黃老政治。
第二階段:西漢武帝至新莽時期。士人由游士轉為儒士。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因為政治的導引作用,諸子百家整體上轉變為儒士。儒學在百家之中脫穎而出、獨尊天下并非偶然,是儒學人文理性的勝利,是歷史進步的結果。這時的儒學專注于內在的修養,儒士恪守“君子不器”的觀念,導致長于言而拙于行,行政之中法吏仍處主導地位,儒士處于“緣飾”地位即邊緣性地位。王莽以“托古改制”代漢自立,輕易實現政權的易位,說明儒士階層遠不能滿足王朝政治的需要,對儒士階層的改造勢在必行。
第三階段:東漢光武帝至章帝時期。士人由儒士轉為士大夫。東漢建立,實現劉氏政權的回歸,汲取西漢王朝敗亡的教訓,把將專注內在心性修養的儒士改造為既有儒學修養、又具行政效能的士大夫作為要務,“試職”成為察舉制的關鍵環節,作為王朝政治基礎的士大夫階層形成。
第四階段:東漢和帝至獻帝時期。士人由士大夫轉向名士。東漢后期,宦官、外戚交替專權,帝王被玩弄于股掌之中,大都短命而亡,士大夫的精英代表—黨人,為維護王朝政治與宦官、外戚勢力進行殊死斗爭,苦撐東漢王朝百余年而未亡,西漢、東漢王朝殊然不同的結局生動說明了士大夫不愧為王朝政治的堅強柱石。另一方面,黨錮之禍對士大夫階層的打擊也是致命的,前面說過,士之于仕十分緊要,宦官、外戚深諳士人的要害,對士人出仕的禁錮就是掐住了士人的命門,虔心服務王朝不僅未獲應有的回報,反而生存空間逼仄、精神茫然無依,在經過慘烈的現實打擊和巨大的精神頓挫之后,士人與王朝漸行漸遠,逐漸走入自我,轉為名士。直至宋代新儒學(理學)產生,士大夫方才回歸王朝政治。
游士—儒士—士大夫—名士,標明了士人走進王朝政治的軌跡,也述說了士人走進王朝政治的復雜過程,其間士人身份發生四次轉變,總體趨勢是此消彼長——士人主體性逐漸萎縮,王朝專制性逐漸強化。
思庫文叢·學術館:士仕之間--漢代士人與政治(精裝) 目錄
**章:“長者政治”與游士遺風(高祖—武帝)……12
一、“長者政治”……12
二、游士遺風……20
三、政治設計的完成及游士的終結……37
第二章:“獨尊儒術”后的士人與政治(昭帝—新莽)……60
一、“以經術潤飾吏事”:儒士處于從屬地位……61
二、由扶漢到附莽:士人政治取向的邏輯轉變……83
第三章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光武帝—章帝)……103
一、專制政治理論的確立……105
二、吏化:儒士身份的轉換……119
三、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及特點……138
第四章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實踐及轉向(和帝—獻帝)……149
一、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實踐……149
二、士大夫政治人格的轉向……162
結語……176
∥
附錄……185
游士文化傳統及其終結—西漢武帝以前士人階層的演變……187
論董仲舒五德終始說的影響及終結……202
論董仲舒與司馬遷《史記》著述之關系……217
漢代災異觀略論……233
由扶漢到附莽:西漢后期士人政治取向的轉變……248
王符、郭泰、仲長統:漢末士人政治品格轉向的遞進軌跡……263
∥
參考文獻舉要……276
后記……283
再版后記……286
思庫文叢·學術館:士仕之間--漢代士人與政治(精裝) 作者簡介
王保頂,歷史學博士。長期從事編輯出版工作,策劃多項重大圖書出版項目,多次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國家大獎。專著《前四史解讀》入選“中國好書”月榜;在《民族研究》《中國史研究》《孔孟月刊》等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