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內外傷辨惑論 校注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45138
- 條形碼:9787521445138 ; 978-7-5214-451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內外傷辨惑論 校注版 本書特色
校注說明 李杲,字明之,晚號東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有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一,“補土派”代表人物。曾任濟源監稅官。李杲師從易州名醫張元素,盡得張氏真傳且多有發揮。 李杲不僅重視臟腑辨證,還精于遣方制藥,尤其對《內經》《難經》等典籍深有研究,結合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對脾胃與元氣的關系作了重要的發揮,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論點,獨具見地。李氏治療脾胃內傷諸病,主用益氣升陽,結合苦寒瀉火,對后世影響甚大。其著作《脾胃論》《內外傷辨》和《蘭室秘藏》等,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文獻。李杲身處金元時代,在醫學界“新學肇興”之際,他從脾胃立論,闡發內傷熱中證,不落前人窠臼,獨立創新,發展了內傷疾病的病機學說,豐富和充實了辨證論治體系的內容,他所創制的許多方劑,對中醫學貢獻極大,對后世醫家如朱丹溪、薛己、張景岳、葉天士等人有巨大的影響。 當時正值宋金元戰亂時代,人民生活很不穩定,饑荒連年,疾病流行,內傷病尤多,但沒有引起醫學界的重視。李氏根據親身實踐經驗,對飲食勞倦內傷之病,提出了獨特的見解。乃撰《內外傷辨惑論》。本書三卷,凡二十六卷,其卷上是辨證,首篇《辨陰證陽證》,即開宗明義,揭出疾病的發生發展;卷中,論飲食勞倦所傷,尤其是勞倦傷元氣,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東垣制補中益氣湯等以治之,另外論及一年四季的發病差異和相應的治療;卷下論內傷飲食,須用消導之藥,尤其指出,要“臨床制方”、“隨時用藥”,不能拘泥不化;*后提出《說病形有余不足當補當瀉之理》一篇,扼要概括所論主要內容,作為全書總結。 現存版本主要有: 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末(1487)刻本 明嘉靖梅南書屋刻東垣十書 明萬歷二十九年辛丑新安吳越學?坦沤襻t統正脈全書本 明萬歷刻版 明刻本 清光緒七年辛巳廣州云林閣刻本 清文奎刻東垣十書本 民國廬江劉氏遠碧樓抄本 195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隨東垣十書刊刻 隨古今醫統正脈全書刊刻 隨四庫全書刊刻等 校注者 2022年1月15日
內外傷辨惑論 校注版 內容簡介
《內外傷辨惑論》約成書于1232年,刊于1247年,凡三卷,二十六論。卷上十三論,詳細論述了內傷病與外感病的區別。卷中五論,方23首,提倡飲食勞倦脾胃內傷者,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溫其陽,并創立了補中益氣湯。卷下八論,方23首,論述內傷飲食之消導藥的用法。本書是“補土派”的代表作之一,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和理論指導價值。
內外傷辨惑論 校注版 目錄
內外傷辨惑論 校注版 作者簡介
田思勝,山東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名中醫,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 。主編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規劃教材《養生名著選讀》等教材2部,出版《朱丹溪醫學全書》等中醫古籍30余部。發表論文52篇,培養博士研究生16名。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