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案例分析指導用書(全2冊)
-
>
新東方(2021)十天搞定考研詞匯(便攜版)
-
>
安全生產管理 2019版中級
-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自學考試學習讀本 (2018年版)
-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自學考試學習讀本(2018年版)
-
>
長篇小說:格列佛游記
-
>
普通話水平測試專用教材
糾錯練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206840
- 條形碼:9787519206840 ; 978-7-5192-0684-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糾錯練習 本書特色
《中公版·2025教師招聘考試易錯易混題集:糾錯練習1000題》具有以下特點:
(1)緊扣考情,梳理易錯考點
本書在分析總結各地歷年教師招聘考試試題特點及考生易錯易混內容的基礎上,提煉了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各章節的易錯易混點,幫助考生理清核心要點,掌握考試內容。
(2)精選試題,夯實基礎知識
每個專題的易錯易混點下都設有習題,呈現了歷年教師招聘考試試題,通過分析講解,幫助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每一個知識點,夯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
(3)講練結合,增強做題技能
通過易錯易混點的點撥啟發,鞏固練習的進一步強化,考點與考題的相互對應,幫助考生深化對每章核心考點的認識,加強對易錯易混內容的辨析,提升做題的正確率。
糾錯練習 內容簡介
《中公版·2025教師招聘考試易錯易混題集:糾錯練習1000題》結合歷年教師招聘考試試題,對考點進行了深入分析,提煉出了教師招聘考試的易錯易混點,幫助考生通過易錯。
本書包括易錯易混點、錯因分析、考點精講、專項糾錯練習和參考答案及解析板塊。
易錯易混點:提煉易錯易混試題,幫助考生排查考試中遇到的疑難。
錯因分析:點撥易錯易混的原因,幫助考生抓準該內容的復習要點。
考點精講:梳理易錯易混知識點,幫助考生理解易錯易混點的知識。
專項糾錯練習:強化本章對應知識點,幫助考生夯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
參考答案及解析:在每題答案后呈現詳細解答,幫助考生答疑解惑。
糾錯練習 目錄
目錄
**部分教育學
**章教育與教育學2
**節教育概述2
第二節教育的歷史發展9
第三節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14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規律23
**節教育與社會發展23
第二節教育與人的發展28
第三章教育目的35
**節教育目的概述35
第二節我國的教育目的40
第四章學校教育制度46
**節學校概述46
第二節教育制度與學校教育制度48
第三節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51
第五章教師與學生56
**節教師56
第二節學生60
第三節師生關系63
第六章課程66
**節課程概述66
第二節課程開發71
第七章教學78
**節教學概述78
第二節教學過程80
第三節教學原則84
第四節教學方法89
第五節教學組織形式94
第六節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98
第七節教學評價100
第八章德育106
**節德育概述106
第二節德育過程108
第三節德育原則111
第四節德育的途徑與方法117
第九章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122
**節班級組織122
第二節班級管理124
第三節良好班集體的培養127
第四節班主任工作131
第十章課外、校外教育134
第十一章教育科學研究138
第二部分心理學
**章心理學概述142
第二章認知146
**節注意146
第二節感覺150
第三節知覺154
第四節記憶158
第五節想象163
第六節思維167
第三章情緒、情感與意志174
**節情緒與情感174
第二節意志178
第四章個性心理182
**節需要182
第二節能力184
第三節人格187
第五章社會心理191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學
**章教育心理學概述196
第二章學生的心理發展與個別差異199
**節學生的認知發展199
第二節學生人格和自我意識的發展203
第三節學生的個別差異206
第三章學習與學習理論209
**節學習概述209
第二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213
第三節認知學習理論218
第四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22
第五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225
第四章學習心理228
**節學習動機228
第二節學習策略232
第三節學習遷移236
第四節知識的學習240
第五節技能的形成247
第六節問題解決與創造性培養252
第七節態度與品德的形成257
第五章教學心理265
**節教學設計265
第二節課堂管理268
第六章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72
**節心理健康概述272
第二節壓力、挫折與心理健康276
第三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心理輔導
279
第七章教師心理283
**節教師的職業角色與威信283
第二節教師的職業心理特征285
第三節教師專業發展287
第四節教師的職業心理健康289
第四部分教師職業道德
**章教師職業道德概述292
**節教師職業道德基本知識292
第二節教師職業道德范疇295
第二章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98
第三章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與評價302
第五部分教育法律法規
**章教育法學基礎306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規匯編313
**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313
第二節《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319
第三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324
第四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329
第五節《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34
第六節《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338
第六部分新課程改革
**章新課程改革概述344
第二章新課程背景下的轉變349
糾錯練習 相關資料
第一部分
教育學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第一節教育概述
易錯易混點1教育的詞源
“教育”一詞最早的出處 “教育”一詞最早的解釋
【單選】在我國,最早將“教”和“育”連起來使用的是()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A.《論語》 B.《學記》
C.《孟子·盡心上》 D.《說文解字》 【單選】“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這句話出自()。
A.《說文解字》 B.《孟子·盡心上》
C.《論語》 D.《學記》
【答案】C。 【答案】A。
錯因分析
考生易混淆“教育”一詞的最早出處與對“教育”一詞最早做解釋的出處。考生在做題時,需要注意題干中的關鍵詞或題干的意思是“最早連用”“最早見于”還是“最早解釋”。
考點精講
“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最早解釋“教”“育”的詞義:“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易錯易混點2教育的基本要素
第一部分
教育學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第一節教育概述
易錯易混點1教育的詞源
“教育”一詞最早的出處 “教育”一詞最早的解釋
【單選】在我國,最早將“教”和“育”連起來使用的是()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A.《論語》 B.《學記》
C.《孟子·盡心上》 D.《說文解字》 【單選】“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這句話出自()。
A.《說文解字》 B.《孟子·盡心上》
C.《論語》 D.《學記》
【答案】C。 【答案】A。
錯因分析
考生易混淆“教育”一詞的最早出處與對“教育”一詞最早做解釋的出處。考生在做題時,需要注意題干中的關鍵詞或題干的意思是“最早連用”“最早見于”還是“最早解釋”。
考點精講
“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最早解釋“教”“育”的詞義:“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易錯易混點2教育的基本要素
【判斷】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組織形式。()
【答案】×。
錯因分析
考生未能準確理解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各要素的含義。教育的三要素說指出,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教育影響從內容上說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從形式來說,包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組織形式。
考點精講
1.三要素說
教育的三要素說指出,教育者、受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影響(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教育活動的主導者。教育者是教育過程中“教”的主體,在教育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廣義的教育者指對受教育者的知識、技能、思想、品德、態度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的人,既包括教育管理人員、專職和兼職教師,也包括家長、參與教育活動的其他人員,以及學生自己。狹義的教育者指專門從事學校教育活動的人。因此,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師,教師一定是教育者。
受教育者(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育的對象。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以學為職責的人。廣義的受教育者指所有為提高自身素質而處于學習狀態的人;狹義的受教育者指教師教的對象,即學生。
教育影響(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統)——連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紐帶或中介。教育影響是指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作用于學習者的全部信息。它既包括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信息選擇、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教育影響從內容上說,主要是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從形式上說,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組織形式。
2.其他說法
表1-1-1教育要素的不同說法
三要素說 教育者、受教育者(學習者)、教育影響(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統)
四要素說 (王道俊版)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活動方式
(葉瀾版)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物資
(柳海民、馬工程版)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手段
五要素說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環境
六要素說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各種方式)、教育途徑(渠道)、教育環境
易錯易混點3教育的本質屬性(質的規定性)
【判斷】一個頑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伸到火苗上,然后被灼傷,由此獲得火的相關知識。這一過程可以稱為“教育”。()
【答案】×。
錯因分析
考生未能準確理解教育的本質屬性以及教育的范疇,認為孩子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火的相關知識,而未考慮到教育活動的目的性。
考點精講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別于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質屬性。教育的質的規定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活動。動物界沒有教育。社會性和意識性是人的教育活動和動物的“教育活動”的本質區別。
(2)教育是人類有意識地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
(3)教育是以培養人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易混易錯點4教育的歷史性和歷史繼承性
【單選】舊中國學制的演變由壬寅學制到癸卯學制,再到壬子癸丑學制,最后以壬戌學制結束,反映出教育的社會屬性是()。
A.階級性 B.歷史性 C.相對獨立性 D.歷史繼承性
【答案】B。
錯因分析
考生易混淆教育的歷史性與歷史繼承性。教育的歷史性強調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每個時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點。教育的歷史繼承性強調每個時代的教育都與以往的教育有著傳承與接續的關系,后一時期的教育是對前一時期的教育的繼承與發展。
考點精講
表1-1-2教育的歷史性與歷史繼承性
社會屬性 特點 舉例
歷史性 不同時期,教育不同 原始社會時期的教育內容主要是生產勞動和生活方式,現當代的教育內容則主要是“五育并舉”
歷史繼承性 不同時期,教育相同 古代學生學“四書五經”,現代學生也學《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
易錯易混點5教育的功能
【判斷】教育既作用于人,又作用于社會,但歸根到底是首先且直接作用于人,所以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也稱教育的工具功能。()
【答案】×。
錯因分析
考生未能準確理解教育的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與教育的本體功能和工具功能的對應關系。結合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可知教育的個體功能即教育促進人的發展是教育的本體功能。
【判斷】教育的隱性功能都是負向的。()
【答案】×。
錯因分析
考生未能準確理解教育的隱性功能和負向功能的概念,錯判為“√”。教育的隱性功能是非預期的具有隱蔽性的功能,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
考點精講
1.個體功能(本體功能、固有功能)和社會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
依據作用的對象不同,教育功能可分為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
教育的個體功能是指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動的內部結構特征決定,發生于教育活動內部。教育的個體功能表現為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教育的個體謀生和個體享用功能等。
教育的社會功能是指教育對社會的穩定、運行和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是教育的個體功能在社會結構中的衍生,表現為教育能推動社會發展變遷和促進社會流動等。
2.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
依據作用的方向不同,教育功能可分為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積極影響和作用。
教育的負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礙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消極影響和作用。
對任何社會、任何時候的教育來說,正向和負向的功能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比重不同。
3.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
依據作用的呈現形式不同,教育功能可分為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
教育的顯性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任務,教育在實際運行中出現的與之相吻合的結果。
教育的隱性功能是指伴隨顯性教育功能出現的非預期且具有較大隱蔽性的功能。
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的區分是相對的,隱性功能被有意識地開發、利用,就可以轉變成顯性功能。
易錯易混點6教育的起源
【單選】我國用“烏反哺,羊跪乳”的故事勸誡人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這體現了()。
A.生物起源說 B.心理起源說
C.勞動起源說 D.教育起源說
【答案】A。
錯因分析
教育的起源學說有多種類型,考生容易混淆其中的觀點。在做題時,考生需要通過題干中的關鍵詞判斷對應的學說,如“本能”“動物界的教育”對應的是生物起源說;“無意識模仿”對應的是心理起源說;“勞動”“馬克思提倡的學說”對應的是勞動起源說。
考點精講
教育的起源學說有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神話起源說是關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與其他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創造的,教育的目的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順從于天。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非科學的。
生物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利托爾諾、美國的桑代克和英國的沛西·能等。該學說認為人類教育起源于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生物起源說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的關于教育起源的學說,標志著教育起源問題開始從神話解釋轉向科學解釋。
心理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學家孟祿。該學說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
雖然教育的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它們的共同缺陷是兩者都否認了教育的社會屬性,否認了教育是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活動。
勞動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有蘇聯的米丁斯基、凱洛夫等。勞動起源說認為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教育起源于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驗的傳遞;生產勞動過程中的口耳相傳和簡單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產勞動的變革是推動人類變革最深厚的動力。
專項糾錯練習
1—13為單項選擇題
1.最早把“教”和“育”連在一起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2.下列選項屬于教育的基本要素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影響 C.教育制度 D.教育環境
3.教育與社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表明教育具有()。
A.依賴性 B.繼承性 C.相對獨立性 D.歷史性
4.教育與其他社會活動的根本區別集中體現在()。
A.為人類社會所特有 B.培養人
C.具有歷史性 D.起源于勞動
5.教育是年輕一代成長和社會延續與發展不可缺失的條件,為一切社會所必需,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具有()。
A.生物性 B.永恒性 C.歷史性 D.階段性
6.否定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割裂教育的歷史傳承,把教育完全作為政治、經濟的附庸。這一觀念違背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A.生產性 B.永恒性 C.相對獨立性 D.工具性
7.原始社會時期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生產勞動和生活方式等的教育,現當代的教育內容則體現為“五育并舉”。這表明了教育具有()。
A.歷史性 B.永恒性 C.社會性 D.相對獨立性
8.考試作為一種評價方式能夠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強化學生學習的欲望。但僅憑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可能會使學生變成“書呆子”。上述事實表明()。
A.教育既有正向顯性功能,又有正向隱性功能
B.教育既有負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