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廣州召開的三次全國勞動大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348453
- 條形碼:9787507348453 ; 978-7-5073-4845-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廣州召開的三次全國勞動大會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較早將廣州的三次全國勞動大會進行整體研究的學術著作之一,詳細考察了三次全國勞動大會的起因、經過、結果、影響,是了解中華全國總工會起源、了解中國早期工運史、了解中國共產黨如何實現對工人運動領導的代表之作。
廣州召開的三次全國勞動大會 目錄
章中國成立前后對工人運動的探索節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與中國工人的
早期經濟政治斗爭
一、中國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
二、中國工人的早期經濟政治斗爭?
三、中國早期的工人組織
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
一、五四運動后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二、中國分子走向工人群眾
三、早期組織初步參加中國工人運動
第三節中國工人運動方針的確立
與中國勞動組部成立
一、中國工運方針的確立。
二、中國勞動組部成立....
三、中國勞動組部南方分部..
章廣州召開全國勞動大會的社會歷史條件?
節中國首倡全國勞動大會
一、共產關于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方策
二、遠東各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
三、中國召開全國勞動大會方針的確立
節全國工運高潮的開啟?
一、香港海員興工展現工人團結的力量
二、湖南勞工會黃愛、龐人銓被害案的直接推動
第三節廣州的支持
一、廣州的政治法律環境...
二、南方工會的壯大
三、廣州的實際支持
第三章次全國勞動大會與全國勞工大聯合的
初步嘗試.
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發起與籌備
一、《覺悟》關于召開全國勞動大會的討論
二、中國勞動組部的發起...
三、全國勞動大會的籌備.
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經過
一、全國勞動大會代表抵粵.....
二、廣州紀念五一節大游行...
三、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召開。
四、全國勞動大會部分代表訪港..
第三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主要成果
一、全國勞動大會代表提案與決議案
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宣言..
第四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影響
一、持續影響的工運方針
……
三、中華全工會行動......
第三節指引大時期的工人運動方向...........一、工人運動斗爭策略的初步提出.................二、工人運動的政治斗爭策略....................三、工人運動策略.............................第四節推動了三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一、將次工運高潮引向深入.................二、為次工運高潮作準備.................三、迎接第三次工運高潮的到來............第五節夯實國共合作的群眾基礎..........
一、國共合作的試金石...................
二、工人階級參加國民..................三、為北行工動員...............
第六節促成了中國工人運動走向............一、形成聯合的意識..........
二、開啟聯合的行動.......
三、引入世界的經驗......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廣州召開的三次全國勞動大會 節選
節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與中國工人的早期經濟政治斗爭
一、中國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
中國工人階級是近代機器大工業的產物。他們早產生于鴉片戰爭后在沿海通商口岸興起的外資企業,主要有船舶修造工人、司工人(海員)和一般碼頭工人。后隨著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逐步擴大,在華開辦的外資工廠逐步增多,外資企業的雇傭工人數量也日益增加,1894年甲午戰爭前后,列強在華開設的外資企業一百余家,雇傭的工人約三萬四千人。自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清推行洋務運動“求強求富”,仿照西方的近代工廠,興辦了一批官辦軍用企業,后又在軍用企業的推動下創辦各類民用企業計在洋務運動的三十多年,清創辦各類企業四十余家,累計雇傭各類工人四萬人左右。此外,中國民間的商人開始自行興辦與民生相關的企業,如繅絲、面粉、火柴、造紙、印刷等,推動著中國民族工商業興起,甲午前后,中國商人共計開辦各類企業一百多家,雇傭工人二萬七千三萬人。”這三類企業成了中國近代企業的早構成,也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早起源,他們在甲午前數為十萬十一萬人。甲午戰爭后,列強加大了對華的資本輸出,尤其是《馬關條約》給予日本在華通商口岸自由輸人機器、開設工廠的權利,西方各國援例在華獲得同樣特權,競相開設工廠、修建鐵路、開發礦藏、發展內河航運等。從1895年 1913年次世界大戰前,各國在華設立的工數達到 166家,中國增加了一大批鐵路工人、海員工人、礦山工人及其他各業工人。在列強資本輸出的刺激以及清末新政、辛亥后初期工商業發展政策的鼓勵下,中國民族工業取得了初步的發展,從1895年1913年由民族資本開設的資本額在1萬元以上的廠礦有549家,資額為10多萬元,其中尤以紡織、食品、煤礦等業為多,民族工業雇傭工人的數量也比之前增加不少。這樣,在辛亥后次世界大戰之前,在中外各類企業的我國工數約為90萬人,其中近代工礦企業工人70萬,鐵路工人9.5萬,輪船航運工人8萬,郵政電訊工人2.5萬。
1914年1918年的次世界大戰使得歐美列強減少了對
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加上有新生的民國工商業政策刺激。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迎來了一段短暫的“春天”。在一戰前,中國的民族工業計有工廠698家,資額303000余萬元,到了19年,工廠增加到1759家,資本5億余元。六年間,工廠增加157%,資本增加 54.5%。其中紡織、面粉、卷煙、造紙、制革等輕工業發展尤為迅速。在此期間,受戰爭影響較少的日本、美國資本大入中國,從1914年1921年,日本資本在華開設的規模較大的廠礦有222家,其中棉紡織業發展快,1919年紗錠數比1913年增加198%,布機增加86%。美國資本也擴大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