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理想國-中國文化的精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27222
- 條形碼:9787522527222 ; 978-7-5225-2722-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理想國-中國文化的精神 本書特色
1. 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中國三部曲”壓軸之作 繼《萬古江河》《說中國》之后,又一部探索中國文化基底的重磅之作,承續馮友蘭、錢穆對中國文化的溫情,直述中國人的文化內核。 2. 小說,神鬼,卜卦,中醫……從“民間文本”發掘億萬百姓日常生活的中國文化 文化有“大傳統”與“小傳統”之分,以往對中國文化的闡述,大都從儒道佛經典的“大傳統”層面討論,而這本書從一般普通民眾的處世觀念和不自覺的人格心態入手,考察百姓日常生活形態中的中國文化,發掘中國文化的本相。 3. 許紀霖長文導讀 書中收錄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許紀霖教授的五千字長文導讀,便于讀者理解全書宗旨。
理想國-中國文化的精神 內容簡介
小說,神鬼,卜卦,中醫,文物,傳說,祭祀,神話……文化有“大傳統”與“小傳統”之分,以往對中國文化的闡述,大都從儒道佛經典的“大傳統”層面檢討,然而,許倬云從普通民眾安身立命的處世觀念出發,從“小傳統”進入,考察日常生活形態中的中國文化。社會史、考古學的知識,和飽滿的生活實感,讓他得以在多種民間文本中自由行走,厘清從傳統到今天,中國普通民眾對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觀念,展示一個活生生、日常、接地氣的中國文化。
理想國-中國文化的精神 目錄
導 讀 生活肌膚中的中國文化 / 許紀霖 / i
解 題 復雜的歷史變奏 / 001
前 言 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 / 007
**章 時空中的生活美學 / 019
第二章 天地人神的世界 / 035
第三章 神鬼故事的傳說 / 051
第四章 多元互動的秩序 / 073
第五章 永遠變化的宇宙 / 093
第六章 生命存在的意義 / 123
第七章 守護人間的眾神 / 147
第八章 世俗化的宗教 / 175
第九章 共生共存的人際網絡 / 203
第十章 小說傳達的境界 / 221
后 言 中國文化的新生 / 263
理想國-中國文化的精神 節選
導讀 生活肌膚中的中國文化(節選) 許紀霖 許倬云先生是中國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戰國與漢代的社會史研究獨步天下,但影響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縱觀古今的通史研究。大師寫專著不難,但寫小書,卻沒有幾位能夠做到。近二十年來,許先生的《萬古江河 :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歷史大脈絡》《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說中國》及“許倬云看歷史”系列等,成為膾炙人口的暢銷讀物。不要以為這類讀物好寫,只有學問到了爐火純青、閱歷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盡江山滄桑的時候,方能夠化繁為簡,將歷史深層的智慧以大白話的方式和盤托出。有學問的專家不謂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實在太少,而許先生,就是當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許先生的著作,氣象與格局都很大,這與他的內心擁有家國天下的大關懷有關。1999 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學工作的時候,**次與許先生相識。那一年,他在中大任榮譽教授。 有一天,他將我召到他的辦公室,不談具體的學問,而是與我討論當今世界文化出現的大問題,這些問題令他感到深深的焦慮,不吐不快。近二十年后,當我閱讀許先生的這本新著,發現這些問題依然盤桓在他內心,彌久而不散……除了世界,他*關心的自然是中國。隨著經濟上的崛起和社會日趨世俗化,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社會文化層面,已經完全不是中國傳統的面貌。 憂心忡忡的許先生,覺得歷史的顛簸和挫折,使得中國文明丟失了不少本來有的好傳統。他決意寫一本書,重新反省中國文明,看看是否還有一些余瀝,足以挹注和灌溉正處于危機中的現代文明。于是,他將書名定為“中國文化的精神”。 關于中國文化的精神,自五四以來的一個世紀,已經有許多討論,幾乎所有的文化大家,都有自己的論述。許先生這本書,依然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文化有大傳統與小傳統之分,以往對中國文化的闡述,大都從儒道佛經典的大傳統層面檢討,成績斐然 ;然而,許先生觀察中國文化的法眼,卻從小傳統進入,不是從精英的觀念,而是從一般普通民眾的態度,即他們的安身立命、處事做人的原則,考察日常生活形態中的中國文化。許先生說 :“從開天辟地以至江湖豪俠,從男女私情到精怪現象,涵蓋的范圍看上去似乎凌亂,卻也代表了中國一般老百姓的喜惡和褒貶。一般老百姓,很少會在談話時引用四書五經、二十四正史,他們的歷史觀,就是這些故事串聯在一起的一套評價體系。”這一研究方法,與法國年鑒學派提倡的心態史研究,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眼光往下,從民眾的日常生活和不自覺的人格心態之中,發掘文化的本相。許先生的社會史和考古學的知識以及飽滿的生活實感,讓他得以在神話、傳說、小說、祭祀、文物、中醫、卜卦、民間信仰等多種文本中自由行走,展示一個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中國文化。 要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所在,首先要立足于與西方的比較。許先生指出,與西方基督教文化以神為中心不同,中國文化以人為中心。但這個“人”,又與文藝復興之后的人不同,不是超越了宇宙萬物的孤獨的、自主的個人,而是與天地同等的人。從中國的造人神話,到董仲舒的陰陽五行宇宙論,天地人是宇宙*重要的三個元素,三者之間不是相隔,而是互相統攝,人在天地之中,天地亦被人化。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之說,在中國人的心里,始終成為主導的潛臺詞。即使中國人接受了外來的佛教、祆教及摩尼教,但仍將天人感應的理念融化于其中,組織成海納百川的中國觀念。 …… 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重要的,莫過于對生命意義的獨特理解,而這又與民族的宗教信仰有關……許先生在書中對中國的彌散性宗教的特色有非常出色的闡述和發揮……從生和死的問題,延伸為祖先的記憶,凝聚許多個人為宗族團體,而宗族與宗族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親情成分,由此構成了一個有機的中國社會,這個社會是由血緣、信緣與地緣三種關系網絡交錯而成的。 …… 許先生在美國工作與生活多年,深切感受西方文化的長處與不足;同時經常回國的他,又對海峽兩岸的現代變遷有細致的了解。在書中,他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深受以西方文化為主軸的現代文明影響,卻又依然置身西方文化之外。今天,歐美現代文明本身正處于劇變的前夜。他們面臨的問題,例如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與自然之間的分割……凡此種種危機,如果從源頭看,西方文明本身很難有解除這些困境的資源。”他提出:“中國文化以人為主體的特性,以及人與自然密切相關的依附關系,也許可以當作他山之石。將中國常民文化的特色,融入現代文明之中,或可匡救現代文明。” 一百年前,梁啟超先生在《歐游心影錄》中提出了“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大責任”,同樣懷有家國天下情懷的許倬云先生,從人類未來發展的大視野中,看到了中國文化貢獻于世界文明的可能性空間。中國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獨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于華夏歷史的肌膚之中,浸潤于億萬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續,中國文化的精神也將繼續薪火流傳下去,成為全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
理想國-中國文化的精神 作者簡介
許倬云,1930 年生于江蘇無錫,1962 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先后執教于臺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1986 年榮任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代表作有《西周史》《漢代農業》《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萬古江河》《中國文化的精神》《說中國》《許倬云觀世變》《許倬云問學記》《歷史大脈絡》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