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理解之謬 改變之謎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7612
- 條形碼:9787100157612 ; 978-7-100-15761-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理解之謬 改變之謎 內容簡介
在《理解之謬》(1972)與《改變之謎》(1983)中,埃德加·列文森闡述了分析師與病人之間――無意識的、持續的、不可避免的――互動的諸多方式。在列文森看來,治療師無法不與病人發生互動,分析的療效源干治療師從互動紛擾(及其導致的相互重演)中抽身出來,并與病人共同反省彼此在對對方做什么、在和對方一同做什么。列文森發現,分析師-受分析者之間的互動總是會重復那些代表著受分析者早年家庭關系的經驗模式。對分析師-受分析者的關系以及分析過程展現的方式進行概念重建,已經成為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中當代人際與關系流派的基礎。然而列文森的觀點在《理解之謬》中*初形成之時,是革新的,在《改變之謎》中得到更充分的闡述時也仍是如此。精神分析的思想與實踐遠離了弗洛伊德的驅力理論,轉向對臨床過程的互動、重演、參與方面的當代理解。在精神分析思想與實踐的重新整理中,這兩本著作的影響力已毋庸置疑。分析出版社在精神分析新視角叢書中欣然重印此兩本著作,并由叢書主編唐奈·斯特恩新為作序,《理解之謬》與《改變之謎》接近無愧于精神分析的“當代經典”之稱。
理解之謬 改變之謎 目錄
理解之謬
序
**章 導言:精神分析真理的時代局限性
第二章 “萬物流逝:選擇互斥”——精神分析理論的變遷
第三章 重拾古代對真理意義的探求
第四章 結構主義:古代研究的現代版本
第五章 范型:隨時代變化的主流模型
第六章 變化的精神分析理論模型
第七章 變化的精神分析病人模型
第八章 從安娜·歐到波特諾:視角主義的重新評估
第九章 年輕成人作為所在時代的人而出現
第十章 逃世:當代心理病理學
第十一章 治療逃世者:關心的政治
第十二章 臨床演繹:心理治療的舞蹈
第十三章 “他們成為他們之所見”:細說變形
第十四章 聚焦治療問題
第十五章 結語:總結與微弱的預言
注釋
索引 改變之謎
序
**章 引言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選擇:事實還是虛構
第三章 俄狄浦斯神話:沖突還是秘密
第四章 心理過程:動力學還是符號語言學
第五章 癥狀的意義:精神內部視角還是人際視角
第六章 實踐操作:治療的共同基礎
第七章 實踐操作:游戲場
第八章 實踐操作:移情的使用
第九章 精神分析:治療還是說服
第十章 道德立場:真誠還是真實
第十一章 心理模型:疆域還是網絡
第十二章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網與蜘蛛
第十三章 客體關系理論:橋梁還是旁支
第十四章 結語
注釋
索引
譯后記
理解之謬 改變之謎 作者簡介
埃德加•列文森(Edgar Levenson)是人際精神分析學派現存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理解之謬》(1972)和《改變之謎》(1983)是促進精神分析理論與實踐從弗洛伊德驅力理論向當代強調互動和參與的觀點轉折的經典著作,無愧于“當代精神分析經典”之稱。他的其他著作有《偷來的自我:精神分析的人際觀點》(The Purloined Self: Interpersonal Perspectives in Psychoanalysis)(1991)以及尚未結集的多篇近年論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