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絲綢之路新疆、敦煌等地區石窟寺佛教圖像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1065836
- 條形碼:9787311065836 ; 978-7-311-06583-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絲綢之路新疆、敦煌等地區石窟寺佛教圖像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為人文社科項目“絲綢之路教圖像演能研究”結項成果。本書主要以絲綢之路沿線石窟寺的相關教圖像遺存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這些圖像資行系統梳理和學術性研究,可從微觀層面認識教及其信仰在中國變化的種種實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教交匯并行的狀況,相關結論還可對中國境內尤其是絲綢之路沿線的一些教圖像研行充和完善。
絲綢之路新疆、敦煌等地區石窟寺佛教圖像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從佛經文獻、圖像分布、構圖內容、佛經內涵和歷史文化等各方面,對漢傳佛教背景下的龜茲石窟各類說法圖,敦煌、云岡石窟中的重要佛教因緣故事,以及于闐地區背光化佛圖像進行了考證和分析。
絲綢之路新疆、敦煌等地區石窟寺佛教圖像研究 目錄
節相關概念解析/ 003
第二節相關研究史綜述/ 012
第二章龜茲石窟的因緣故事圖像/ 027
節龜茲石窟因緣故事畫題材及相關問題/ 031
第二節龜茲石窟方格陀教化說法圖/ 049
第三節龜茲石窟誓愿授記故事/ 075
第四節龜茲石窟菱格陀教化說法圖/ 091
第五節龜茲石窟本生因緣/ 127
第六節龜茲石窟因緣圖像的特殊表現形式
小結/ 144
第三章于閬(和田)地區的背光化圖像
節“舍衛城神變”與相關圖像/ 152
第二節于間地區背光化圖像的特點、/16
第三節于圓地區背光化圖像的形成及其影響
小結/190
第四章敦煌石窟及云岡石窟的因緣故事圖像/19
節敦煌石窟因緣故事畫/193
第二節云岡石窟因緣故事畫/226
小結/241
第五章因緣故事圖像的教思想內涵與相關歷史背景/ 243
節因緣故事圖像的教思想內涵/ 245
第二節因緣故事圖像的相關歷史背景/ 256
小結/262
結語/2
絲綢之路新疆、敦煌等地區石窟寺佛教圖像研究 節選
節相關概念解析
一、教傳播概況
教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印度,約于公元前3世紀開始向周邊國家和地區傳播,主要有南北兩條路線:向北傳入大夏、安息和大月氏,又越過蔥嶺傳人中國西北地區,河西走廊而至中國內地(主要是黃淮流域),之后逐漸擴展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城,直至朝鮮半島東傳;向南則傳人斯里蘭卡和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又緬甸傳人中國。此外,還有一支傳人中國地區,然后由地區向蒙地區傳播。這些途徑的傳播,形成了中國教的三個支派:傳人中原地區的一支形成“漢傳教”,傳入藏語地區、蒙地區的一支形成“藏傳教”,而傳入的一支形成“上座部”。本書所要探討的相關問題,主要圍繞“漢傳教”展開。
教傳入中國內地的時間為兩漢之際り,先是依附于中國傳統的方術,后又以部分教義附會儒家倫理觀念,開始了中國化的歷程,并由此走向了南北朝時的快速發展階段和隋唐時的鼎盛階段,不斷演化,流傳至今。
漢傳教傳入中國內地,大致歷了四個時期:一是介紹時期一一漢至東晉,這一階段的翻譯當是客觀的轉述,但也與原文內容有此出入;二是融合時期-南北朝,這時大部分已有了漢文譯本,更系統地吸收、融合中土觀點來解釋典,教與中原本土思想互相交融,廣泛傳播;三是創造時期一南唐,這時期的特點是擺脫了教原有的框架,開始構建中國教新休系,更多地結合中國社會傳統實際,建立宗派,使教教義一步結合中國國;四是偶化時期一宋元明清以后形成“二教合一”,以偶為的局面持續年,此一時期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得更緊,擔負起治國安邦、輔助王化的責任川。
教典、寺院及石窟是伴隨教而產生的文化藝術載體,載于中的各類教故事以淺顯易懂、生動感人的節和形式廣泛出現于石窟柳西、雕刻及各類教造像中間、按照教故事的內容和特點,教故事大體可分為傳(反映釋迦牟尼從人胎、出生、成長、出家、苦修、悟道降魔、成、說法以及涅粲等一系列帶有傳記性質且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因緣(講述釋迦牟尼度化眾生,善薩、比丘等親聞法的故事)本生(敘述釋迦牟尼在過去世為善薩時忍舉、施舍奉獻的種種事跡和善行)和教史跡(描繪教在傳播過程中的歷史人物、事件、教圣跡、感應事跡和瑞像等的場景)四個大類。本書研究內容主要圍繞教因緣故事展開。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