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478438
- 條形碼:9787519478438 ; 978-7-5194-7843-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本書特色
為什么我們要了解二戰史?
“也許我們在分析戰爭的起因之前,應該首先檢點大戰導致的后果。只有明白了戰爭的后果,才能對它的起因有一個更加現實冷靜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大的戰爭,無論是戰火波及的區域、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國家、生命財產的損失等,沒有其他戰爭堪與比擬;其所造成的沖擊與影響,更是全面而深遠,即使是戰爭結束近80年后的今天,仍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
撥開歷史迷霧,呈現全景式“二戰”作戰史。20世紀英國軍事思想泰斗耗時20余年的*后力作。1970年英文版問世以來,先后翻譯成意大利文、中文、俄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荷蘭文、捷克文、土耳其文等,成為全球“二戰”歷史愛好者的*讀之選。
不為人知的海量戰爭真相,帶你進一步認識真實的“二戰”。“二戰戰史”不同于“二戰史”,作為軍事理論家、戰略專家,作者的敘述重點是軍事而非政治,本書通過再現人類有史以來規模*大的這場戰爭的進程,按照時間維度,從戰役、戰略、戰術等方面,來分析決定每一場戰役勝負的因素,及其為整場大戰帶來的軍事后果。
(“世界戰爭如何爆發”)希特勒*不希望發生的就是又一次世界大戰。那么,希特勒究竟是怎樣一步步走向這場他原本刻意想要避免的大戰呢?
如果你坐視某人不停地向熊熊燃燒的鍋爐爐膛里添加燃料,讓鍋爐里的蒸汽壓力升到危險的臨界值以上,那么你就對因此發生的鍋爐爆炸負有責任。物理上的這條真理同樣也適用于政治領域,尤其是國際事務。
為什么我們要了解二戰史?
“也許我們在分析戰爭的起因之前,應該首先檢點大戰導致的后果。只有明白了戰爭的后果,才能對它的起因有一個更加現實冷靜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大的戰爭,無論是戰火波及的區域、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國家、生命財產的損失等,沒有其他戰爭堪與比擬;其所造成的沖擊與影響,更是全面而深遠,即使是戰爭結束近80年后的今天,仍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
撥開歷史迷霧,呈現全景式“二戰”作戰史。20世紀英國軍事思想泰斗耗時20余年的*后力作。1970年英文版問世以來,先后翻譯成意大利文、中文、俄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荷蘭文、捷克文、土耳其文等,成為全球“二戰”歷史愛好者的*讀之選。 不為人知的海量戰爭真相,帶你進一步認識真實的“二戰”。“二戰戰史”不同于“二戰史”,作為軍事理論家、戰略專家,作者的敘述重點是軍事而非政治,本書通過再現人類有史以來規模*大的這場戰爭的進程,按照時間維度,從戰役、戰略、戰術等方面,來分析決定每一場戰役勝負的因素,及其為整場大戰帶來的軍事后果。
(“世界戰爭如何爆發”)希特勒*不希望發生的就是又一次世界大戰。那么,希特勒究竟是怎樣一步步走向這場他原本刻意想要避免的大戰呢?
如果你坐視某人不停地向熊熊燃燒的鍋爐爐膛里添加燃料,讓鍋爐里的蒸汽壓力升到危險的臨界值以上,那么你就對因此發生的鍋爐爆炸負有責任。物理上的這條真理同樣也適用于政治領域,尤其是國際事務。
(“假戰爭”)在“假戰爭”期間,一名德軍總參謀部軍官身上發生了一起不尋常的事件。這次事件讓希特勒驚出一身冷汗,此后數周里,德軍徹底修改了原先的軍事計劃。
希特勒的戰略意圖震驚了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他們對這種前景深感擔憂,以至于考慮采取極端措施。……他們開始考慮采取行動推翻希特勒。……雖然戰時首次反對希特勒的密謀胎死腹中,但希特勒也沒能實現在秋季發動攻勢的愿望。……可是就在希特勒下令的當天,一起*富有戲劇性的“干擾”發生了。……(被派往和空軍商討作戰計劃細節的一名德國空軍少校,因天氣原因迫降比利時,導致絕密文件落入盟國手中)……希特勒在1月16日下決心修改作戰方案,“這主要是由于那場空中事故”。……1月10日發生的這起命運攸關的事件真相如何(真的只是意外,又或是德軍將領為阻撓希特勒而采取的秘密行動),注定仍然會被畫上一個問號。
(“西線的潰敗”)德國陸軍的首腦們對攻勢缺乏信心,只是因為希特勒的堅持才不情愿地打響此戰。希特勒本人也曾在緊要關頭突然喪失信心,于裝甲矛頭刺破法軍防線、面前一片坦途的當口,下令停止前進兩天。法國人如果有能力利用好這個喘息之機,本可以使希特勒的勝利前景化為泡影。
(“希特勒轉向進攻蘇聯”)盡管德國采取了種種保密措施,但英國情報機構還是早早地獲得了關于希特勒進攻意圖的令人吃驚的優良情報,并將其轉送給了蘇聯人。……英國人認為蘇聯人是真的不相信這些情報……從4月起,蘇聯就在許多公開報道中暗示已經采取了防范措施,并表明自己知道德軍的調動狀況。與此同時,還有很多文章提到德國正在嚴格遵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并譴責英美試圖在蘇德之間撥弄是非,尤其是散布德國準備入侵蘇聯的謠言。……讓希特勒以為他的欺敵措施產生了預料的效果。雙重欺騙可以用再次欺騙的辦法來對付。
德國人知道英國人在竭盡全力警告蘇聯人。……可是希特勒并沒有因此而改變日期。有可能是因為他預計蘇聯人不會相信任何來自英國的報告……
(“日本的征服狂潮”)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內幕:打時間差。
諷刺的是,日本人原本想的是盡量在合法的范圍內利用奇襲獲得好處,換句話說,就是盡可能地打法律的擦邊球。針對美國在11月26日提出的要求,日本人特地選擇于 12 月 6 日星期六深夜將答復發給駐華盛頓的日本大使,大使則將在星期天13點將其遞交給美國政府,而這時正是夏威夷時間早晨 7點30分。這樣,美國人將只有半小時的時間來通知夏威夷和其他各地的指揮官戰爭就要爆發,而這是很難做到的,日本人則可以聲稱自己的行為是符合國際法的。但是,日本的回復文電過于冗長,有5000多字,大使館在譯碼的過程中耽誤了時間,直到華盛頓時間14點20分,大使才準備好遞交文書,此時對珍珠港的襲擊已經開始了35分鐘
足夠多的戰爭細節吸引讀者,作者側重每場戰爭在戰略和戰術方面的具體細節:戰前兵力對比及分析、參戰各方機械化裝備情況、時間因素對戰爭的影響、太平洋地區各國的海軍實力,等等。一方面讓讀者了解了那些戰役在大戰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填補了讀者對許多不太出名的戰場,如法國、北非、緬甸、意大利等的認知空白。 作者分析精彩、見解深刻、立場客觀。作者在書中的許多論斷,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極具話題性和討論度。包括對他對1940年法國戰敗、希特勒入侵俄羅斯失敗以及日本在珍珠港取得驚人勝利背后的真正原因的分析;盟軍對德國戰略轟炸的有效性;在廣島和長崎引爆原子彈的必要性,等等。
1940年法國戰敗的原因分析:恰恰是因主動進攻而導致。
不過對希特勒勝利貢獻*大的還是法軍總部。法國的作戰計劃使得阿登突擊的效力倍增,從德國方面看來,簡直和他們修改后的計劃配合得天衣無縫。與一般的看法不同,法軍并不是敗于他們那種消極防守的態度,或者說“馬其諾防線綜合征”,他們之所以戰敗更多要歸咎于計劃中主動進攻的那部分。法軍從防線左側挺進比利時,正中了敵人的下懷,主動跳進了對方的陷阱之中。
關于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必要性:并不是原子彈才讓日本投降。
其實,要想達成這個結果,原子彈并不是必需的。日本航運船舶的十分之九不是被擊沉就是被摧毀,海空軍部隊癱瘓,工業一片廢墟,日本人的糧食供應快速縮水,正如丘吉爾所說,日本的崩潰早已板上釘釘。……實際上并不需要使用這樣一件武器——而全世界從此生活在了原子彈的陰影之下。
全新翻譯,相較以往的版本,此版在保證準確度、專業性的基礎上,文字更加流暢,閱讀體驗更佳。 平裝裸脊 大氣護封,閱讀更方便,跨頁地圖展示效果更佳。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內容簡介
在汗牛充棟的二次大戰史著中,利德爾·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無疑是其中的權威作品。他憑借個人的軍事經歷、豐富的資料文件、與當事人的訪談紀錄,以及二十多年的殫思勤耕,終于完成這部翔實精辟的成熟巨著。 本書不僅是對事件的敘述與鋪陳,更是對這段慘烈歷史的現實研究與客觀分析。作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序曲到尾聲進行了全面回顧,從戰術戰略、政治等角度來客觀分析戰爭起因、事件過程、導致的后果,尤其是對每場戰役的戰術特點和戰略細節分析,給讀者帶來諸多經驗和啟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目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相關資料
本世紀最偉大的軍事思想家之一的杰出力作。 ——《生活》雜志(Life Magazine) 在嚴格意義上的作戰軍事史層面,這是我們有可能看到的關于[二戰]的最好的一本書。 ——《倫敦時報》(The London Times) 這是一部極其詳盡而博學的著作,閃爍著智慧的洞見,充滿精辟的戰略分析。 ──英國歷史學家 泰勒(A. J. P. Taylor) 這是一部經過多年殫思竭慮的成熟作品,它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代表和典范……利德爾·哈特不僅是戰略專家,更是一流的偉大史家。 ──《經濟學人》 利德爾·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不僅是部卓越的軍事分析巨著,也是一本富于同情心和獨創思想的作品。 ──《星期電訊報》 利德爾·哈特是一位極文明、富有同情心的軍事歷史學家。 ——《泰晤士報》 作者清晰而深刻的洞察力,是其他軍事作家無法比擬的 ...... 這本書值得所 有對軍事藝術感興趣的人長期閱讀,且必會從中獲益。 ——《陸軍季刊》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作者簡介
著者:[英] 利德爾·哈特(Liddell Hart)(1895~1970) 英國歷史學家、軍事理論家、戰略學家。出生于巴黎。因參加“一戰”而中斷在劍橋大學的學習,1927 年以上尉身份從軍隊退役,先后任《每日電訊報》(1925—1935)和《泰晤士報》(1935—1939)軍事記者和軍事顧問。在軍事戰略上,利德爾·哈特于“二戰”前提倡發展裝甲力量和空軍力量,并擔任英國陸軍大臣顧問,致力于軍事改革。他的“間接線路”策略對西方軍界有過頗大影響。李德哈特與克勞塞維茲同時被譽為西方戰略思想史中的兩位現代戰略大師。1966 年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下級勛位爵士。主要著作有:《隆美爾戰時文件》(1953)、《戰略論》(1954)、《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1970)等。 譯者:顧劍,畢業于南開大學。2000 年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在美生活二十余年,現為美國某大學終身教授。愛好軍事政治史,業余時間筆耕不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