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維特根斯坦私人筆記:1914—1916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69265
- 條形碼:9787559869265 ; 978-7-5598-692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維特根斯坦私人筆記:1914—1916 本書特色
“對于不可說的,應當保持沉默。”—— 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的結束句,一句被無數次引用的哲學名言,*早出現于他1916年7月7日的私人加密筆記中。 1914年8月7日,一戰爆發沒幾天,維特根斯坦以志愿兵的身份入伍。兩天后,他開始在筆記本上,用他那潦草的大字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從9月份起,他開始在日常筆記的旁邊記錄下自己的邏輯和哲學思考,亦即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邏輯哲學論》的雛形。通過三本幸存下來的筆記,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和生活蒙太奇般生動地交織在了一起。 從**本筆記的第19頁開始,維特根斯坦便刻意將自己的筆記分成了兩部分:左手頁是他用密語記錄下來的個人感受與日常,右手頁則是他用正常文字寫下的哲學思考。筆記右手頁未加密內容早已被出版發行,并成為闡釋《邏輯哲學論》的關鍵。但左手頁上的加密筆記卻遲遲未正式出版,盡管它們早已被解密、轉錄,并被維特根斯坦的傳記作者們大量引用過。私人加密筆記的出版歷史充滿波折,所具有的價值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是理解維特根斯坦其人、其思想的重要文獻。 佩洛夫是英美學界以人文視角研究維特根斯坦的代表性學者之一,她的翻譯和研究都立足于對維特根斯坦整體哲學的深入理解。佩洛夫依據挪威卑爾根大學維特根斯坦檔案館目前公開的版本,試圖還原維特根斯坦私人筆記與哲學筆記的互補關系,是對維特根斯坦這一重要階段內心感受和思想活動的重新審視。 中譯者劉楠楠通曉德語、英語,對這一研究成果進行了忠實譯介,為中文讀者提供了一個不同于以往的維特根斯坦文本。 “*隱晦的靈魂”和“*明晰的邏輯”,均隱藏在這部維特根斯坦私人筆記里。
維特根斯坦私人筆記:1914—1916 內容簡介
",在完整呈現三冊幸存私人加密筆記的同時,穿插編排了與之對應日期的重要哲學筆記,并以詳盡的導言對兩種筆記之間的關聯與呼應作出了頗具啟發性的闡釋。 本書真實呈現了維特根斯坦在生死邊緣探尋語言和德性界限的靈魂之旅。讀者在此書中可以看到青年路德維希的真實身影,從字里行間找到《邏輯哲學論》的靈感來源,以及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形成過程。本書依據瑪喬麗·佩洛夫2022年新出的德英雙語版本譯出,是維特根斯坦戰時私人筆記的少有中文單行本。"
維特根斯坦私人筆記:1914—1916 目錄
維特根斯坦私人筆記:1914—1916 相關資料
時至今日,維特根斯坦仍是一個神秘的存在,用他的“異常”挑戰我們的解讀——這種“異常”在1914—1916年私人筆記里異常鮮明,如今,在它被寫下一百多年以后,首次呈現在讀者面前。 ——瑪喬麗·佩洛夫,本書編者 一位哲學家的思想和生活到底有何關系?它們在何種程度上相互關聯? 維特根斯坦似乎從未把“個人”與“哲學”分開過。 佩洛夫在編輯這部私人筆記時,將哲學部分(右手頁)“最醒目”“最優美”的段落按時間順序穿插進了私人筆記。本書可以被看作一次建立聯系的文本嘗試。被割裂的聯系在這部1914—1916 年筆記里重新建立了起來。 ——劉楠楠,本書譯者 我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是隱藏在《邏輯哲學論》字里行間的那個人,他同時在為個人問題和邏輯難題而煩惱。佩洛夫的版本既能被維特根斯坦業余愛好者接受,同時又適合專業學生和學者閱讀。 ——詹姆斯·C. 克拉格,《語境中的〈邏輯哲學論〉》作者 這部被長期忽視的杰作終于有了新譯本……其編者、譯者是美國現代詩歌評論界的女中豪杰瑪喬麗·佩洛夫,這個版本將美學、文化價值關懷和哲學深度融為一體。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讀物。 ——阿蘭·雅尼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維也納》作者 本書描述了一個人在黑暗年代里的靈魂之旅,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維特根斯坦同時在探索關于我們所處世界的可以言說的極限。瑪喬麗·佩洛夫將這些文本以新的面貌呈現給讀者,從而為我們做了一件大好事。 ——科爾姆·托賓,《大師》作者 瑪喬麗·佩洛夫為我們提供了一扇窗,讓我們能夠帶著合情合理的共鳴去看待神秘的維特根斯坦。這是一本了不起的書,讓我們對這位備受研究、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又多了一份真正的了解。 ——珀西瓦爾·埃弗雷特,《我不是西德尼·波蒂埃》作者
維特根斯坦私人筆記:1914—1916 作者簡介
(奧)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代表作《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 (美)瑪喬麗·佩洛夫(Marjorie Perloff),生于維也納,斯坦福大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現代語言協會2006屆主席,在詩歌評論和哲學研究領域均有建樹。迄今出版有16種著作,包括《維特根斯坦的梯子》《維也納悖論》等。 劉楠楠,畢業于北京大學日耳曼文學系和藝術系。德國美因茨大學翻譯學博士。譯著有《友誼的辯證法:阿多諾、本雅明通信集 1928—1940》《哈耶克的維特根斯坦傳:文本及其歷史》。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