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歌劇舞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717082
- 條形碼:9787569717082 ; 978-7-5697-170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歌劇舞臺 內容簡介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歌劇舞臺》不僅完全聚焦于法國大革命的五年,而且將目光全部投向一個具體的個案——巴黎歌劇院。此前并非沒有關于大革命時期巴黎歌劇院的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重點關注的是個別作曲家、體裁、作品及其接受情況,而《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歌劇舞臺》選擇立足于更具包容性、中介性的機構史和建制史,來講述巴黎歌劇院這座文化機構在那段動蕩的年代中,在錯綜復雜的政治權力結構的制約下,在國家監管、媒體批評、公眾審視的三重壓力下,如何維持管理運營、處理財政危機、應對審查制度,如何安排和改革劇目,竭力適應飛速變動的社會政治局勢。由此,大革命史、個案史、機構-建制史共同造就了這部從未有過的著作。正如作者本人所言,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歌劇舞臺》之前,“有關巴黎歌劇院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詳細發展軌跡卻從未被講述過,也沒有學者探討過這樣一個核心問題……”全書共八章,分為兩大部分。按照作者的說法,兩部分先后著眼于巴黎歌劇院的“外部”維度與“內部”層面。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歌劇舞臺 目錄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歌劇舞臺 作者簡介
侯珅,女,1963年生于山東省青島市。1985年本科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音樂系大提琴演奏專業,師從中央樂團(現中國交響樂團)大提琴演奏家胡國堯。畢業后分配至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政治部文工團擔任樂隊大提琴演奏員,至退休。2008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攻讀音樂理論研究生,2011年獲音樂學碩士學位。1997年起在《愛樂》雜志上發表古典音樂譯文和原創文章,逾200萬字,內容涉及音樂家傳記、器樂演奏、藝術歌曲、音樂作品評論等。曾出版譯著《當代學術入門:音樂》(2000)、《偉大作曲家的生活》(2007,合譯)。 馬克·達洛(Mark Darlow),博士,英國音樂學家,劍橋大學文化史教授。任職于劍橋大學現代與中世紀語言系,研究領域為十八世紀法語文學與文化史,尤其專注于劇場音樂、思想家盧梭、作家圣皮埃爾(Bernardin de Saint-Pierre,1737-1814),以及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文化等論題。兼任多種叢書和期刊的編委會成員,包括諾丁漢大學“法國研究”、牛津大學“啟蒙運動研究”、法國期刊《十八世紀研究》、英國期刊《歐洲戲劇與表演研究》等。其他出版物包括:《公開信里的爭鳴聲:格魯克派與皮欽尼派的爭論》(Dissonance in the Republic of Letters:the Quarrel of the Gluckists and the Piccinnists,2013)、《息蒙之光下的陰影:近代初期法國的明暗對比觀》(Shadows in the Enlightenment the Concept of Chiaroscuro in Early-modern France,2014,聯合主編)、《雜文化:行動與反動,語篇及語境》(The Discursive Culture:Reaction and Interaction,Text and Context,2007,聯合主編)、《大革命文化:延續與變革》(Revolutionary Culture:Continuity and Change,2006)、《尼古拉-艾蒂安·弗拉梅里與十八世紀法國的歌唱劇院》(Nicolas-Etienne Framery and lyric theatre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2003)、《十八世紀法國喜劇中的主仆關系》1999)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