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巫鴻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七(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84787
- 條形碼:9787208184787 ; 978-7-208-18478-7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巫鴻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七(精裝) 本書特色
·巫鴻美術史文集第七卷,串聯學術歷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視學者思維發展成熟的脈絡。
·收錄2019—2021年論文與講稿,涵蓋繪畫、雕塑、墓葬美術、宗教美術、攝影研究等方面,多篇文章為中文首次發表。
熔六國兵器鑄成的巨型十二金人立于咸陽宮前,象征一統天下;接近真人大小的陶墓俑組成龐大的地下軍隊,在鏡像的地下帝國中穆然等待;實物一半尺度的銅車馬精巧非凡,車頭朝向西方,載著秦始皇縮小的靈魂去往昆侖仙境。
建造于同一時期的三種不同尺度的雕塑——巨型、真人大小和微型,首次呈現于一個互相指涉的體系中,綜合了先秦中國及外部的不同雕塑傳統,在形式、材質和空間位置上呈現出互補關系。由此,“尺度”在構思設計雕塑時起到了前所未見的作用,引導研究者去思索其背后的意圖和歷史原因。
巫鴻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七(精裝) 內容簡介
“巫鴻美術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學巫鴻教授中國美術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編年匯集了巫鴻幾乎所有古代中國美術史的論文和未發表講稿,串聯四十年學術歷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視學者思維發展成熟的脈絡。
本書是巫鴻美術史文集的第七卷,收錄作者2019年至2021年的12篇論文與講稿,內容涵蓋繪畫、雕塑、墓葬美術、宗教美術、攝影等方面,從尺度、空間、媒材、作品細讀、身份認同等角度展開對雕塑、山水畫、莫高窟、肖像畫等內容的探討,見解獨到且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啟發性。
巫鴻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七(精裝) 目錄
88 表現與自我表現——青樓繪畫中的“我”與“ 她∕他”
89 中山王厝墓九鼎考辨——對“考古材料”與“考古證據”的反思
90 思考尺度——始皇帝的雕塑大業
91 “石窟研究”美術史方法論提案——以敦煌莫高窟為例
92 重返作品——絹本《平安春信圖》的創作及其他
93 研究中國古代宗教美術的一些心得
94 創造山野——自然圖像的誕生
95 唐代“掛畫”和畫幛的考古證據——兼談掛軸的起源
96 唐墓中的“擬山水畫”——兼談繪畫史與墓葬美術的綜合研究
97 作為“ 我像”(I-Portrait)的題詞影樓肖像——在20世紀初的中國呈現新的自我
98 攝影研究與藝術史——《攝影與東亞藝術》導論
本卷所收論文出處
巫鴻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七(精裝) 相關資料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質分類,按照西方概念講述中國故事的傳統,從基本結構上改變了西方中國美術史傳統寫作的范式,正在構成一種具有歷史關懷的、生動新鮮的敘事。不僅如此,以他為代表的這一代學者甚至在對世界范圍內整個美術史學科的走向產生重要的作用。 ——鄭巖(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巫鴻教授有關中國美術的相關研究,跨越上古與中古時期的墓葬美術、宗教美術與傳世書畫藝術,兼及史前時代的玉器文化與當代實驗藝術,其開拓領域之廣、研究力度之深,可謂前所未見。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當代人類學的思維與視角,創造性地將繪畫、雕塑、器物與建筑有機整合為一體,從而發展出一套適用于美術史學科的、能夠打通微觀研究和宏觀敘事的“中層研究”方法論體系,使圖像、器物與建筑空間的研究能夠與人和時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聯通。 ——李清泉(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特聘教授) 巫鴻并未把藝術品作為多樣而變化中的世界觀的圖解。相反,藝術品在他手里成為了歷史中的演員和創造者,而不僅僅是歷史的標志物。 ——伊萬蘭•卜阿(Yve-Alain Bois,哈佛大學美術史與建筑史系前系主任,現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 巫鴻希望的,是通過分析美術材料本身找到一條可以跟隨的線路,尋找視覺材料內在的演變路徑。換句話說,也就是把美術演變的軌跡從這些概念中剝離出來,在美術中說明一個精神性的“中國”。 ——胡一峰(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 他在方法論上兼具中國傳統美術史和美國美術史的研究方法的優點,重視人類學和美術學的跨學科融通,并且推陳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方法論。 ——朱志榮(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巫鴻先生在解讀中國畫史名跡時不僅注意重新審視傳統的讀畫方式和內容實質,還充分注意到繪畫媒介形式的物質性特征,將繪畫置于一種由創作者、觀賞者共同參與動態過程,從而豐富和提升了鑒賞這幅名畫的內涵和意義。 ——赫俊紅(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 巫鴻認為作為處理歷史材料的研究者,最終能夠改變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術史的途徑并不是以抽象思維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論話語,而是通過對于歷史的具體的作品,通過考古材料,通過歷史上的書寫進行具體分析,從中提煉出多元性的美術史的概念和敘事方式。 ——雅昌藝術網 巫鴻是一個有著特定的視角和興趣,并將這種視角和興趣沿用到極為多元的研究對象之中的學者。 ——《燃點》 在如今更趨多樣化的美國學界,芝加哥大學的巫鴻教授可謂是最活躍的一個中國藝術學者。他的研究領域跨越了古代與現當代的壁壘,以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貫穿始終并互為借鑒。 ——《藝術新聞(中文版)》
巫鴻作品集:思考尺度·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七(精裝) 作者簡介
巫鴻(Wu Hung),著名美術史家、批評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學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72—1978年任職于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于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于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教學,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2008年被遴選為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并獲美國大學藝術學會美術史教學特殊貢獻獎,2016年獲選為英國牛津大學斯萊德講座教授,2018年獲選為美國大學藝術學會杰出學者,2019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美術館梅隆講座學者,并獲得哈佛大學榮譽藝術博士。成為大陸赴美學者獲得這些榮譽的第一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