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書系:李遇春考古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026975
- 條形碼:9787549026975 ; 978-7-5490-2697-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書系:李遇春考古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是“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書系”(第三輯)之一,匯集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原副館長李遇春研究員對新疆考古文物的發現與研究成果,對尼雅遺址,新疆各地發現的一部分歷代印章、彩陶、絹畫、陶制人物,以及出土毛織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論述了新疆古代出土文物的應用功能及其重要意義。全書通過新疆文物概述與保護、考古調查與發掘以及對具體文物的探討與研究,考證了文物名稱、詮釋其內涵、探索其藝術價值,全面展現了新疆考古領域各個歷史時期出土文物的發展演變歷程。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書系:李遇春考古文集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書系:李遇春考古文集 前言
絲綢之路是一條貫通亞 、歐、非三洲經濟文化交流 的大動脈。自古以來,世界 各地不同族群的人都會在不 同環境、不同傳統的背景下 創造出獨特的文化成就,而 人類的發明與創造往往會突 破民族或國家的界限,能夠 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新 的發展。絲綢之路得以形成 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東 西經濟文化的多樣性和互補 性。 在中西交往的經久歷程 中,中國的茶葉、瓷器及四 大發明西傳至歐洲,給當時 的西方社會帶來了影響,至 今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扮演著 重要角色。反觀絲綢之路對 中國的影響,傳來的大多是 香料、金銀器等特殊商品, 還有胡騰舞、胡旋舞等西方 文化。盡管這些西方的舶來 品在考古現場有發現,在壁 畫、詩詞等藝術形式上西方 的文化元素有展示,但始終 沒有觸及中華文明的根基。 早在遠古時期,雖然面 對著難以想象的天然艱險的 挑戰,但是歐亞大陸之間并 非隔絕。在尼羅河流域、兩 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 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著 一條由許多不連貫的小規模 貿易路線大體銜接而成的草 原之路。這一點已經被沿路 諸多的考古發現所證實。這 條路就是*早的絲綢之路的 雛形。 草創期的絲綢之路經歷 了漫長的歷史演進,*初, 首要的交易物資并不是絲綢 。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 原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 干沙漠邊緣,購買產自現新 疆地區的和田玉石,同時出 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同中亞 地區進行小規模貿易交流。 而良種馬及其他適合長距離 運輸的動物也開始不斷被人 們所使用,于是大規模的貿 易往來成為可能。比如阿拉 伯地區經常使用的耐渴、耐 旱、耐餓的單峰駱駝,在公 元前11世紀便用于商旅運輸 。而分散在亞歐大陸的游牧 民族據傳在公元前4世紀左 右才開始飼養馬。雙峰駱駝 則在不久后也被運用在商貿 旅行中。另外,歐亞大陸腹 地是廣闊的草原和肥沃的土 地,對于游牧民族和商隊運 輸的牲畜而言可以隨時隨地 安定下來,就近補給水、食 物和燃料。這樣一來,一支 商隊、旅行隊或軍隊可以在 沿線各強國沒有注意到他們 的存在或激發敵意的情況下 ,進行長期、持久而路途遙 遠的旅行。 隨著游牧民族的不斷強 盛,他們同定居民族之間不 斷爭斗、分裂、碰撞、融合 ,這使原始的文化貿易交流 僅存于局部地區或某些地區 之間。不過,隨著各定居民 族強國的不斷反擊和擴張, 這些國家之間就開始了直接 的接觸,如西亞地區馬其頓 亞歷山大的東征,安息王朝 與羅馬在中亞和地中海沿岸 的擴張,大夏國對阿富汗北 部、印度河流域的統治以及 促使張騫動身西域的大月氏 西遷。這些都說明上述地區 之間進行大規模交通的要素 已經具備,出入中國的河西 走廊和連通各國的陸路交通 業已被游牧民族所熟知。 絲路商貿活動的直接結 果是大大激發了中原人的消 費欲望,因為商貿往來首先 帶給人們的是物質(包括錢 財等)上的富足,其次是來 自不同地域的商品豐富了人 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紫駝 載錦涼州西,換得黃金鑄馬 蹄”,絲路商貿活動可謂奇 貨可點,令人眼花繚亂,從 外奴、藝人、歌舞伎到家畜 、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 、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 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 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 。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 等隨商人進入更是不勝枚舉 。這一切都成了中原高門大 戶的消費對象與消費時尚。 相對而言,唐代的財力物力 要比其他一些朝代強得多, 因此他們本身就有足夠的能 力去追求超級消費,而絲路 商貿活動的發達無非是為他 們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而已。 理所當然的就有許許多多的 人竭力囤積居奇,有錢人不 僅購置珍奇異寶而且還盡可 能在家里蓄養寵物、奴伎。 誠如美國學者謝弗所言:7 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崇尚外來 物品的時代。當時追求各種 各樣的外國奢侈品和奇珍異 寶的風氣開始從宮廷中傳播 開來,從而廣泛地流行于一 般的城市居民階層之中。古 代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 東西方的交流,從而大大推 動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 發展,豐富了各國人們的物 質文化生活。 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 更是繁榮昌盛。絲綢之路沿 線各民族由于生活的環境不 同,從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系 統,如印度文化系統、中亞 諸族系統、波斯—阿拉伯文 化系統、環地中海文化系統 、西域民族文化系統、河西 走廊文化系統、黃河民族文 化系統、青藏高原文化系統 等等。而在這其中,處于主 導地位的無疑是中原漢文化 、印度文化、希臘文化和波 斯—阿拉伯文化。 季羨林先生曾言:“世界 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 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 系只有四個,即中國、印度 、希臘和伊斯蘭……目前研 究這種匯流現象和匯流規律 的地區,*好的、*有條件 的恐怕就是敦煌和新疆。” 這兩個地方匯聚了四大文化 的精華,自古以來,不僅是 多民族地區,也是多宗教的 地區,在絲綢之路沿線流行 過的宗教,如薩滿教、襖教 、佛教、道教、摩尼教、景 教、伊斯蘭教,甚至還有印 度教,以及與之相伴的各種 文化,都曾在這里交匯、融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書系:李遇春考古文集 目錄
新疆文物調查工作組發現幾種文物古跡介紹
新疆省兩年來的文物保護工作
新疆拜城縣克孜爾千佛洞的修繕保護情況
1949年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工作概況
考古調查與發掘
新疆吐魯番—吉木薩爾勘查記
新疆吐魯番艾丁湖古墓葬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石人墓調查簡記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重要古城址和古墓葬
新疆民豐縣大沙漠中的古代遺址
新疆民豐縣北大沙漠中古遺址墓葬區東漢合葬墓清理簡報
尼雅遺址和東漢合葬墓
于田縣屋于來克遺址的調查和試掘
新疆和田地區東四縣考古調查新發現
新疆和田縣買力克阿瓦提遺址的調查和試掘
新疆巴楚縣托庫孜薩來古城遺址發掘報告
托庫孜薩來古城中*近又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
新疆三仙洞的開窟時代和壁畫內容初探
新疆烏恰縣發現金條和大批波斯銀幣
新疆焉耆縣發現吐火羅文A(焉耆語)本《彌勒會見記》劇本殘卷
漢長安城考古綜述
探討與研究
1949年以來新疆地區民族考古發現與研究
從出土文物看新疆和祖國的歷史關系
尼雅遺址的重要發現
試論敦煌石窟藝術和新疆石窟藝術的歷史關系
新疆各地發現的一部分歷代印章
新疆發現的彩陶
新疆伊犁地區霍城縣出土的元青花瓷等文物
新疆巴里坤縣新發現東漢任尚碑的初步考證
吐魯番出土《三國志·魏書》和佛經時代的初步研究
唐代西州墓中的絹畫
張雄夫婦墓俑與初唐傀儡戲
約特干出土的陶制人物
新疆托庫孜薩來遺址出土毛織品初步研究
其他
《新疆博物館》畫冊前言
簡評新圖冊《龜茲佛窟人體藝術》
新疆吐魯番發現古代銀幣
兩顆契丹文銅印
新疆文化廳指示該區各地開展革命文物工作
新疆博物館積極征集革命文物
新疆省文化局結合工人冬訓機會進行保護文物宣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籌備處成立
配合哈密筑路工程文物工作組展開了工作
吐魯番贊
附錄
李遇春先生新疆《絲綢之路》國畫展覽在西安舉行
阿拉爾木乃伊墓出土的織繡品
后記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書系:李遇春考古文集 作者簡介
賈應逸(1936一 ),女,山西人,研究員。1961年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后,分配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工作。30多年來,參加籌辦了十幾個出土文物展覽和陳列,編寫提綱和解說詞15萬字,并協助和田、喀什、伊犁、吐魯番和巴州等地區籌辦了出土文物展覽。研究方面,重點研究新疆出土毛織物和新疆佛教文化。先后發表了20多萬字的毛紡織文章,其中編著的《新疆地毯史略》(合著)獲自治區1986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撰寫了70萬字的有關新疆石窟壁畫的文章,其中《伯孜克里克石窟初探》一文,獲1990年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編輯了《新疆石窟》三卷本,其中兩卷已公開發行。參加編輯《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壁畫全集》并任編委。參預編輯的《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新疆壁畫全集》六卷本,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主辦的第五屆"五個一工程"獎。1996年5月1日,被新疆總工會授予開發建設新疆先進工作者稱號和獎章。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