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感物、詠物、造物:六朝“藝”“文”設計思想比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806563
- 條形碼:9787522806563 ; 978-7-5228-065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感物、詠物、造物:六朝“藝”“文”設計思想比較研究 內容簡介
六朝時期,感物美學、造物藝術和詠物文學共同根植于萬物有靈與人本主義思想。感物作為詠物文學和造物藝術的起點,在人的自覺思潮影響下,主體能動性顯著提升。六朝造物藝術觀與詠物文學創作思想緊密相連,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詠物文學對六朝造物藝術中的時間性特征產生深遠影響,使造物藝術在空間表現中融入情感表達和時間敘事,通過線條、時空結構與詩文題材的結合,會通詠物詩創作觀念。就六朝“造物”而言,其有著較為突出的特色:精神內涵層面試圖擺脫儒家教化等束縛,以多元化的藝術元素為創作核心;在形式表現方面追求清秀風格與瘦長造型,器物裝飾中植物、山水成為主流;而在地域風格上,南方清秀輕巧,北方渾樸厚重;另外,造物者還注重在所造之物中融入個性化的色彩。這些特征共同塑造了六朝造物藝術的獨特風貌。
感物、詠物、造物:六朝“藝”“文”設計思想比較研究 目錄
緒論**章 “物”:“藝”與“文”理論范疇的交融點 **節 共通于“物”:“藝”與“文”的概念探源 第二節 對“物”的追問 第三節 研究對象:詠物文學、感物美學及造物藝術 第四節 感物、詠物、造物等藝術文化根源的共性第二章 “感物”與六朝“藝”“文”設計觀 **節 前提:先唐“屬人之物”觀念的析出與展開 第二節 “感物”的哲學基礎 第三節 “感物”說史論 第四節 六朝“藝”“文”設計中的感物:心物互動的伊始第三章 六朝造物觀生成史論 **節 先秦:造物藝術之源 第二節 秦漢:造物藝術體系的形成 第三節 融合與通變:六朝造物藝術觀 第四節 六朝造物藝術觀的生成第四章 相因相生:六朝造物觀與詠物文學關系析論 **節 異同與借鑒:六朝造物觀中的詠物元素 第二節 唯美:對“物”形式審美的一致追求 第三節 變與不變:傳統程式與多元文化的博弈 第四節 獨樹一幟:北朝造物藝術與詠物詩的比較第五章 比較與借鑒:論六朝造物藝術與詠物賦的關系 **節 六朝“藝”“文”設計內容比較分析 第二節 詠物賦與造物藝術的空間性比較 第三節 “以形寫神”:詠物賦與造物藝術的殊途同歸第六章 六朝“藝”“文”設計主體比較 **節 六朝工匠群體的身份來源、類別與創作情境 第二節 設計主體間的交往場域 第三節 六朝“藝”“文”設計觀念碰撞與調節的場域余論 六朝“藝”“文”精神對當下藝術設計和文學創作的啟示意義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感物、詠物、造物:六朝“藝”“文”設計思想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
鐘志強,南昌師范學院教授,青年井岡學者,文學博士,文藝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先唐文學、古典設計學、美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江西省社科規劃項日等多項課題。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河北學刊》《宋史研究論叢》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已出版學術專著四部。
書友推薦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