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理想國譯叢065:毀滅與重生:二戰后歐洲文明的重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45202
- 條形碼:9787513945202 ; 978-7-5139-4520-2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理想國譯叢065:毀滅與重生:二戰后歐洲文明的重建 本書特色
滿目瘡痍的歐洲大陸,在難民救濟、住房、居家和禮儀等諸多方面重建文明生活二戰后,文明的危機促使歐洲人在各個層面迅速展開了重建工作。戰后初期,國際組織著力解決基本生活需求。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求,家電和汽車等逐漸普及,住房建設也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話題。展示*新家居用品的展覽受到各界人士關注,被視為國家恢復、社會進步和文明重建的象征。歐洲大陸各處涌現出幫助人們適應新生活的各種禮儀手冊,引導社會重拾和平與尊嚴。大量使用攝影和電影等材料,以文化史眼光觀察歐洲人在半個世紀里的破敗、重建、和平與分裂為展現戰后歐洲更為立體的面貌,本書涵蓋藝術、科學、建筑與考古等領域,尤以攝影和電影素材為特色,生動刻畫了歐洲人在重建文明、和平發展與擴大分歧等不同歷史階段的真實心理。本書以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紐倫堡審判等案例說明,攝影和電影等藝術形式不僅是引導公眾意識和思潮的重要媒介,更在關鍵歷史事件中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梳理文明從代表歐洲中心論到倡導多元文化,再到維護保守勢力的轉變,展示意識形態之間的復雜博弈2019年底,新冠肺炎大流行再次引發國際社會對“全球文明危機”的討論。“文明”一詞曾長期被用來掩飾歐洲擴張和帝國主義統治,二戰后,文明以和平、正義、去殖民化和多元文化主義的面貌出現,為歐洲的繁榮發展服務。然而,“9·11”事件、恐怖主義、民粹主義和難民危機等困境,使文明再度淪為恐懼不安和激進行動的借口,被用來支持邊境防衛甚至侵略,文明成為各色思想家、政治家、宗教團體和國際組織爭奪的核心概念。解碼戰后歐洲的“和平幻象”,揭示帝國主義復興與殖民地獨立相交織的特殊歷史畫卷一種流行的誤解是,二戰后帝國主義強國為了和平與繁榮,放棄了殖民地和海外利益。但時至今日,地圖上依然存在“歐盟特別領域”。以加納、阿爾及利亞和塞內加爾的獨立為例,本書深入分析了1945年后老牌歐洲國家*終失敗的再殖民化努力,以及非洲的被殖民國家如何顛覆歐洲文明的話語,以自身的歷史和傳統重塑民族文化、構建以非洲為中心的文明。在舊信念崩潰的戰后世界,宗教主導歐洲人的思想領域,構建人道主義和人權話語本書以影響深遠的匈牙利樞機主教審判案為切入點,探究東西歐民眾宗教信仰驟增的深層原因及其影響,并著重分析宗教在冷戰中的重要角色。戰爭摧毀了舊有的信念體系,催生了一種新的宗教情懷。基督教前所未有地凝聚了西歐、美國乃至南非的力量,并對人權和人道主義思想進行了改造,使其成為意識形態對抗中的重要思想武器。獲2021年美國哲學學會雅克·巴贊文化史獎
理想國譯叢065:毀滅與重生:二戰后歐洲文明的重建 內容簡介
二戰后,歐洲滿目瘡痍。重建需求和東西方沖突促使人們積極探尋歐洲文明的未來。 “聯總”攜手各方,在物質和精神上重建歐洲。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戰犯,維護司法秩序。家庭生活逐漸成為首要關切,各國致力于發展社會福利。老牌帝國繼續掠奪殖民地,卻遭遇非殖民化浪潮。蘇聯也在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文明,文化多元壓倒歐洲中心論。 然而,“9·11”等事件促使保守勢力挑起分裂和沖突,重新審視“文明”或許有助于構想合作與和平的圖景。
理想國譯叢065:毀滅與重生:二戰后歐洲文明的重建 目錄
理想國譯叢065:毀滅與重生:二戰后歐洲文明的重建 相關資料
保羅·貝茨的書直指游蕩在歐洲大陸上的新幽靈:關于文明的話語。“文明”比任何一種我們熟知的“主義”持續的時間更長、面相更為復雜。它既是進步和自由的代名詞,也是暴力和帝國的借口。哀悼文明衰亡的聲音和致力于再造文明的力量旗鼓相當。而正是這種多樣的文明觀念成為歐洲重新想象自己、尋找身份、處理與廣闊世界關系的思想錨地。這本書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戰后歐洲政治歷史范疇,將文明作為我們在民族國家話語之上進行抗爭、對話和建造的新方法。 ——呂曉宇,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對于二戰后歐洲在物質和道德方面重建自身的方式,《毀滅與重生》進行了極其微妙而廣泛的探索。保羅·貝茨大膽地使用備受爭議的“文明”概念來展示冷戰雙方的歐洲人如何重新定義自己和他人。對于任何想要了解當今世界的人來說,這是一本bi 讀的書。 ——瑪格麗特·麥克米倫,牛津大學 《毀滅與重生》關注不同的主題,其中最明顯的是帝國、國際組織和多元文化主義。它采用了與眾不同的方法,偏愛文化史——尤其是攝影、電影和建筑——而不是通常那種知識性和政治性的歷史。它描繪了歐洲不同的文化地理,不僅跨越歐洲的東西,也跨越南北之間的邊界,其范圍包括非洲的幾個前歐洲殖民地……(我們)可以努力實現一個沒有文明沖突的未來,但在那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文明在過去所扮演的角色。為此,沒有比《毀滅與重生》更好的起點了。 ——阿登·克納普,哈佛大學
理想國譯叢065:毀滅與重生:二戰后歐洲文明的重建 作者簡介
保羅·貝茨(Paul Betts),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現代歐洲史教授,長期從事現代歐洲文化史,特別是20世紀德國史研究,曾任英國德國歷史學會主席、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歐洲研究中心主任等職。代表作有《墻內: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私人生活》(Within Walls: Private Life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獲維納圖書館當代史獎)、《毀滅與重生:二戰后歐洲文明的重建》(Ruin and Renewal:Civilising Europe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獲2021年美國哲學學會雅克·巴贊文化史獎)。 譯者: 陳超,青年譯者,畢業于中山大學,主要譯著有:《奧威爾作品全集》《我們》《美麗新世界》《帝國之秋》《在路上》《海洋之星》《影子游戲》等。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