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459380
- 條形碼:9787550459380 ; 978-7-5504-593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研究 本書特色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研究》在內容安排上分為九章,分別是導論、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現狀分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發展水平及協同度分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政策及問題、國內外主要城市群人才協同發展的經驗借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協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實現路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項目建議。該書的編寫不僅有助于為我國征信行業、信用管理行業培養專業人才,而且為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該書的選題和研究內容具有一定的實踐和理論意義,其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對于社會信用管理工作方面的突破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同時對相關課題研究具有啟示和借鑒價值。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研究 內容簡介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研究》通過國內外相關文獻及理論的梳理和總結,研究構建一個區域人才協同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及評價指標體系,系統評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水平,多緯度梳理其發現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在總結與比較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等城市群或都市圈人才協同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的政策措施與任務規劃,對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研究 目錄
**章 導論 / 001
**節 問題的提出 / 001
第二節 研究意義 / 004
一 、成渝地區人才協同發展是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保障 / 004
二 、成渝地區人才協同發展是贏得區域人才競爭戰略主動的必由之路 / 005
三 、成渝地區人才協同發展是提升區域人才發展治理水平的現實需要 / 005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 / 006
一 、研究思路 / 006
二 、研究內容 / 00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 009
一 、研究方法 / 009
二 、技術路線 / 010
第五節 可能的創新 / 012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 014
**節 區域人才協同發展的內涵界定 / 014
一 、區域人才協同發展的相關概念 / 014
二 、區域人才協同發展的主要內容 / 018
三 、區域人才協同發展的特點 / 020
第二節 區域人才協同發展的理論基礎 / 023
一 、協同理論 / 023
二 、人力資本理論 / 024
三 、跨區域公共治理理論 / 026
第三節 區域人才協同發展的文獻綜述 / 028
一 、區域協同發展相關研究 / 029
二 、成渝地區人才問題相關研究 / 036
三 、人才協同創新相關研究 / 038
四 、文獻評述 / 043
第四節 區域人才協同發展的理論分析 / 045
一 、人才協同發展的外部環境 / 046
二 、人才協同發展的內部條件 / 053
第三章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現狀分析 / 059
**節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規模與質量 / 059
一 、人才資源的總量 / 059
二 、人才資源的質量 / 061
第二節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分布特征 / 062
一 、人才資源的區域分布 / 062
二 、人才資源的行業分布及其與產業契合度 / 063
第三節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培育及引進現狀 / 074
一 、人才培育 / 074
二 、平臺建設 / 077
三 、人才引進與流動 / 082
第四節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服務與管理現狀 / 084
一 、人才市場化服務 / 084
二 、人才公共服務 / 085
三 、人才管理 / 086
第四章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發展水平及協同度分析 / 089
**節 區域人才發展水平評價 / 090
一 、區域人才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 090
二 、評價方法 / 092
三 、區域人才發展水平分析 / 99
第二節 區域人才發展協同度分析 / 114
一 、模型構建 / 114
二 、區域人才耦合協調度分析 / 117
第五章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政策及問題分析 / 126
**節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發展的政策協同分析 / 126
一 、川渝兩地人才培育與引進政策分析 / 126
二 、川渝兩地人才評價與激勵政策分析 / 130
三 、川渝兩地人才使用與流動政策分析 / 133
四 、川渝兩地人才服務與權益保障政策分析 / 134
五 、川渝與其他區域( 長三 角 、京津冀 、粵港澳) 的政策比較 / 141
第二節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 144
一 、人才協同發展基礎不夠堅實 / 144
二 、人才與產業協同程度不高 / 145
三 、人才平臺協同聚才能力不強 / 148
四 、人才協同政策存在體制機制瓶頸 / 149
五 、人才服務尚未形成有效協同 / 151
第六章 國內外主要城市群人才協同發展的經驗借鑒 / 153
**節 京津冀城市群人才協同發展的政策及主要經驗 / 153
一 、京津冀人才協同發展的政策演變 / 153
二 、京津冀城市群人才協同發展的經驗 / 155
第二節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協同發展的政策及主要經驗 / 159
一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協同發展政策演變 / 159
二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協同發展經驗 / 162
第三節 長三角地區人才協同發展的政策及主要經驗 / 166
一 、長三 角地區人才政策演變 / 166
二 、長三 角地區人才政策的特點 / 168
第四節 三大城市群人才協同發展經驗總結及比較 / 170
一 、成渝城市群與三大城市群人才政策的比較 / 170
二 、三大城市群人才發展的經驗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比較優勢 / 175
第五節 國外發達地區人才協同發展的經驗借鑒 / 177
一 、美國區域高等教育協同發展的典型案例 / 178
二 、歐洲地區人才培養協同發展的經驗 / 182
第七章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協同 / 186
一 、 國內外高等教育一體化的理論和實踐探索 / 187
二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資源分布情況 / 190
三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等教育一體化基礎實力分析 / 196
四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建議 / 208
第八章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實現路徑 / 211
一 、明確人才協同發展重點任務 / 211
二 、強化人才招引 , 實現人才快速集聚 / 213
三 、共享人才使用 ,提升人才價值 / 215
四 、轉變人才理念 ,重塑人才評價 / 216
五 、完善人才服務 ,優化人才生態 / 217
六 、促進產才融合 ,完善人才平臺 / 218
七 、建立人才協同發展保障機制 / 219
第九章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的項目建議 / 223
一 、招才引智品牌建設工程 / 223
二 、協同聚才平臺建設工程 / 224
三 、海外高端人才招攬專項 / 225
四 、人才服務共享專項 / 225
五 、人才生態優化專項 / 226
六 、“ 產業英才 ”協同攻堅專項 / 227
七 、“技能英才 ”協同培養專項 / 228
八 、“ 青年英才 ”協同培育專項 / 229
九 、“科創英才 ”新高地建設專項 / 229
十 、“共享未來 ”人才智力幫扶專項 / 230
參考文獻 / 232
展開全部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研究 作者簡介
宋瑛,畢業于西南大學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博士,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博士后,現為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數字經濟、區域發展、農業經濟。
劉斌,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經濟制度與政策專業,經濟學博士、博士后,美國密蘇里大學訪問學者,現為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區域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城市經濟學。
熊興,畢業于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博士、博士后,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主要研究領域聚焦于公共經濟理論與政策、綠色金融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