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澳大利亞殖民地時期的農業發展與環境變遷(1788-1901)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31353
- 條形碼:9787522731353 ; 978-7-5227-313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澳大利亞殖民地時期的農業發展與環境變遷(1788-1901) 內容簡介
本書以灌溉農業、畜牧業和小麥種植業為重點梳理殖民地時期澳大利亞的農業發展與環境演變的整體進程,發掘澳大利亞農業系統建立過程中長時段與大尺度的環境變化、環境認知、殖民科學、種族關系等多重因素之間的動態關系,討論多個種族在這段歷史中的遭遇和貢獻,解析殖民農業的發展敘事與殖民帝國的擴張神話。 如果說19世紀末之前,澳大利亞以畜牧、早期灌溉農業推行為主要內容的殖民農業是生態帝國主義的一部分。那么19世紀中后期以小麥的科學種植、牧草培育和灌溉農業種植為目標的殖民農業實際上是對生態帝國主義在新大陸引發的環境后果的回應。而19世紀未殖民農業的發展部分地成為環境修復手段,也成為生態進一步退化的原因。經典意義上“新歐洲”卻從未真正建立。溫帶作為一種氣候類別未能區別澳大利亞大陸土地的多樣化生態;作為一種墾殖概念,也只能涵蓋澳大利亞適宜于歐式農耕的極少量土地。征服還是適應干旱是澳大利亞“新歐洲”建設過程中揮之不去的議題,影響著殖民農業的發生與發展過程。
澳大利亞殖民地時期的農業發展與環境變遷(1788-1901) 目錄
澳大利亞殖民地時期的農業發展與環境變遷(1788-1901) 作者簡介
喬瑜,1985年生,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3年獲得北京大學世界史博士學位。此前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世界史基地班,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墨爾本大學歷史系訪問學者。教學與科研側重于環境史、澳大利亞史、全球史。在《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等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和北京市教委一般項目各一項。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