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仕進學 本書特色
蒞事以勤,事上以敬,用人以心,謀事謀身皆無難也。 士人**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國藩
仕進學 內容簡介
《仕進學》有修身、明察、遠猷、雅量、事上、御下、用人、守身、謀略、才辯十卷,涉及古代為官之道的各方面, 囊括甚廣,剖析甚深。 在現代社會中,如果能夠批判地吸收這部書中的智慧,學其處世正道,對我們更好地處理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會很有裨益。
仕進學 目錄
修身 **
武丁不拘一格用傅說
陳平巧對漢文帝
唐太宗知人善任
孔子為政以仁
魯恭以德施政
關心民間疾苦的晏嬰
魏征以歷代興亡為鑒
欺世盜名的王莽
賢臣的楷模周公
投江殉國的屈原
忠諫的比干和箕子
子產以德服人
·善為者能,善不為者智。
·伐欲者成,善舍者得。
·為仕講究忠直,更講究策略。
·為仕之道,立德在先,立功在后。
·民心如秤,不平則傾。
·心靜則平,平則智,智則不亂,不亂則不衰。
·平庸者無譽無毀,優異者怨謗加身。
·舍便是得,養廉便是護身。 明察 第二
見識宏遠的荀彧
宋慈智斷疑案
武帝不察公孫弘
天下大勢盡在指掌中的鄧禹
張良一言定成敗
盧杞的奸詐
陳宮的悔恨
趙簡子巧立繼承人
李林甫的伎倆
申不害巧試韓昭侯
江乙設譬說兼聽
明察秋毫的東郭先生
善于知人的潘濬
趙廣漢的智術
·明察的要義,在于審時度勢,謀定思動。
·黑白分明者少,以假亂真者多。
·察之則明,不察則昏;辨之則明,不辨則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惟患內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
·善察者見微而知著,人未動而我先知,后發而先制。
·知善惡,然后可以任賢良;明時勢,然后可以知進退。
遠猷 第三
李世民助父起兵
史可法舍生取義
公孫鞅變法助強秦
魯肅見識不凡
諸葛亮隆中定三分
雪夜訪普安天下
公儀休愛魚不收魚
胡服騎射開新風
難成大事的李密
孫臏思慮深遠
·有為之人,必深謀之,遠慮之,此所謂遠猷。
·人之趨利,如飛蛾撲火。唯有智者不以近利失大義。
·見不遠必謀不深,謀不深必事多舛。
·弱者求形強而愈弱,強者求形弱而愈強。
·謀小圖大,大禍不遠。 雅量 第四
唾面自干的婁師德
郗太尉識人選佳婿
韓信忍胯下之辱
臨危不亂的謝安
李泌的讜直之風
曾國藩包容左宗棠
孔子弦歌度困厄
顧影彈琴的嵇康
捫虱而談的王猛
·雅量者忍量也;忍則自安,不忍則危。
·雅量,是忍,是定,是靜。能忍則安,能定則成,靜而致遠。
·進退自如,如閑云野鶴,為人生之至境。
·器量和見識乃成功的先決條件。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事上 第五
恪守職責的謝莊
實話實說的高允
李嚴瞞上遭免官
擅拍馬屁的顏師伯
劉曄首鼠兩端
王導忠心輔政
張陵勇斗梁冀
耶律楚材守身持正
忠心事主的元勰
·逢迎可滿足上位者的眼前,卻會毀掉上位者的長遠。榮寵的危險與貧窮的危害同樣不可低估。
·察上過而不忤,知上好而不趨,守身持正,終不殆。
·事上以忠,任事以勤,不居功,不貳過,明時勢,知進退。
·為人宜直,行事宜曲。 御下 第六
寬嚴并舉的魏孝文帝
賞罰分明的齊威王
李靖功高得彰
李世民以誠收服尉遲敬德
石奮的教子之道
吳起的統兵術
陸遜治下有方
度尚以利誘功
周行逢威懾叛將
唐太宗怒斥阿諛之臣
善待下屬的丙吉
周世宗以身作則
·以恩樹德,以嚴樹威,以賞彰功,以罰止過。
·賞罰要分明,恩威要并重。
·御下以術,待之以誠。
·敬服為上,屈服為中,恐嚇為下。
·寬容而不姑息,嚴厲而不傷眾。 用人 第七
姜太公興周
燕昭王破齊雪恥
齊威王以人才為寶
劉邦力排眾議用陳平
有大將之才的韓信
陳平妙計除范增
識才無方的封德彝
諸葛亮用人不當
雞鳴狗盜闖難關
曹操不以親疏用人
子思的人才之辯
唐玄宗大膽用姚崇
·使用人才,在于如何看待人才: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怪才偏用。
·用人之道,識人為先。
·用人以道,擒心為上。
·對君子用以名,對小人用以利。 守身 第八
珍惜名節的陶侃
韓非子遭讒
郭子儀功高不居
范蠡功成身退
·智者遠禍害。
·世無常衡,富貴難遠;利害常變,唯廉簡恒久。
·事留有余,功而不居,可保長遠。
·才高謗來,功大毀至。 謀略 第九
于謙力挽狂瀾
鄧芝使吳修舊好
岳飛用兵無定法
假意順從的劉裕
元載智除魚朝恩
王旦大度容人
貫殊機智救田單
劉仁軌守正脫險
郭子儀以德退敵
·謀無定法,因勢而異。
·擊敵不如縱敵,引敵至荒謬之境,一擊而成。
·欲揚先抑,欲取先予。
·成大事者,靠見識定計,靠膽識完成。
·*高的謀略是攻心,*高的智慧是讓人心服。
·大為無為,大謀無謀,乃謀之至境。 才辯 第十
范雎妙語說秦王
魏征忠言諫主
馮唐直諫主過
楊再思的諂媚
直言進諫的李絳
魏征說服唐太宗
優孟妙施諷諫
海瑞痛斥嘉靖
·勸誡的時機,比機智的語言更重要。
·為人處世,當自以為聰明時,禍患就要來臨了。
·可辯事之對錯,不可辯人之對錯。
·可辯事之對錯,不可辯人之對錯。
武丁不拘一格用傅說
陳平巧對漢文帝
唐太宗知人善任
孔子為政以仁
魯恭以德施政
關心民間疾苦的晏嬰
魏征以歷代興亡為鑒
欺世盜名的王莽
賢臣的楷模周公
投江殉國的屈原
忠諫的比干和箕子
子產以德服人
·善為者能,善不為者智。
·伐欲者成,善舍者得。
·為仕講究忠直,更講究策略。
·為仕之道,立德在先,立功在后。
·民心如秤,不平則傾。
·心靜則平,平則智,智則不亂,不亂則不衰。
·平庸者無譽無毀,優異者怨謗加身。
·舍便是得,養廉便是護身。 明察 第二
見識宏遠的荀彧
宋慈智斷疑案
武帝不察公孫弘
天下大勢盡在指掌中的鄧禹
張良一言定成敗
盧杞的奸詐
陳宮的悔恨
趙簡子巧立繼承人
李林甫的伎倆
申不害巧試韓昭侯
江乙設譬說兼聽
明察秋毫的東郭先生
善于知人的潘濬
趙廣漢的智術
·明察的要義,在于審時度勢,謀定思動。
·黑白分明者少,以假亂真者多。
·察之則明,不察則昏;辨之則明,不辨則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惟患內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
·善察者見微而知著,人未動而我先知,后發而先制。
·知善惡,然后可以任賢良;明時勢,然后可以知進退。
遠猷 第三
李世民助父起兵
史可法舍生取義
公孫鞅變法助強秦
魯肅見識不凡
諸葛亮隆中定三分
雪夜訪普安天下
公儀休愛魚不收魚
胡服騎射開新風
難成大事的李密
孫臏思慮深遠
·有為之人,必深謀之,遠慮之,此所謂遠猷。
·人之趨利,如飛蛾撲火。唯有智者不以近利失大義。
·見不遠必謀不深,謀不深必事多舛。
·弱者求形強而愈弱,強者求形弱而愈強。
·謀小圖大,大禍不遠。 雅量 第四
唾面自干的婁師德
郗太尉識人選佳婿
韓信忍胯下之辱
臨危不亂的謝安
李泌的讜直之風
曾國藩包容左宗棠
孔子弦歌度困厄
顧影彈琴的嵇康
捫虱而談的王猛
·雅量者忍量也;忍則自安,不忍則危。
·雅量,是忍,是定,是靜。能忍則安,能定則成,靜而致遠。
·進退自如,如閑云野鶴,為人生之至境。
·器量和見識乃成功的先決條件。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事上 第五
恪守職責的謝莊
實話實說的高允
李嚴瞞上遭免官
擅拍馬屁的顏師伯
劉曄首鼠兩端
王導忠心輔政
張陵勇斗梁冀
耶律楚材守身持正
忠心事主的元勰
·逢迎可滿足上位者的眼前,卻會毀掉上位者的長遠。榮寵的危險與貧窮的危害同樣不可低估。
·察上過而不忤,知上好而不趨,守身持正,終不殆。
·事上以忠,任事以勤,不居功,不貳過,明時勢,知進退。
·為人宜直,行事宜曲。 御下 第六
寬嚴并舉的魏孝文帝
賞罰分明的齊威王
李靖功高得彰
李世民以誠收服尉遲敬德
石奮的教子之道
吳起的統兵術
陸遜治下有方
度尚以利誘功
周行逢威懾叛將
唐太宗怒斥阿諛之臣
善待下屬的丙吉
周世宗以身作則
·以恩樹德,以嚴樹威,以賞彰功,以罰止過。
·賞罰要分明,恩威要并重。
·御下以術,待之以誠。
·敬服為上,屈服為中,恐嚇為下。
·寬容而不姑息,嚴厲而不傷眾。 用人 第七
姜太公興周
燕昭王破齊雪恥
齊威王以人才為寶
劉邦力排眾議用陳平
有大將之才的韓信
陳平妙計除范增
識才無方的封德彝
諸葛亮用人不當
雞鳴狗盜闖難關
曹操不以親疏用人
子思的人才之辯
唐玄宗大膽用姚崇
·使用人才,在于如何看待人才: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怪才偏用。
·用人之道,識人為先。
·用人以道,擒心為上。
·對君子用以名,對小人用以利。 守身 第八
珍惜名節的陶侃
韓非子遭讒
郭子儀功高不居
范蠡功成身退
·智者遠禍害。
·世無常衡,富貴難遠;利害常變,唯廉簡恒久。
·事留有余,功而不居,可保長遠。
·才高謗來,功大毀至。 謀略 第九
于謙力挽狂瀾
鄧芝使吳修舊好
岳飛用兵無定法
假意順從的劉裕
元載智除魚朝恩
王旦大度容人
貫殊機智救田單
劉仁軌守正脫險
郭子儀以德退敵
·謀無定法,因勢而異。
·擊敵不如縱敵,引敵至荒謬之境,一擊而成。
·欲揚先抑,欲取先予。
·成大事者,靠見識定計,靠膽識完成。
·*高的謀略是攻心,*高的智慧是讓人心服。
·大為無為,大謀無謀,乃謀之至境。 才辯 第十
范雎妙語說秦王
魏征忠言諫主
馮唐直諫主過
楊再思的諂媚
直言進諫的李絳
魏征說服唐太宗
優孟妙施諷諫
海瑞痛斥嘉靖
·勸誡的時機,比機智的語言更重要。
·為人處世,當自以為聰明時,禍患就要來臨了。
·可辯事之對錯,不可辯人之對錯。
·可辯事之對錯,不可辯人之對錯。
展開全部
仕進學 作者簡介
馮道,五代名臣,好學能文。歷仕后唐、后晉、契丹、后漢、后周,不離宰相、三公高位。后唐明宗長興間,
倡議在國子監校定并雕版印刷《九經》,至后周太祖廣順年間印成,開創官府大規模刻印圖書的先河。
書友推薦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