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親美與反美(歷史學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92238
- 條形碼:9787532792238 ; 978-7-5327-9223-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親美與反美(歷史學堂) 本書特色
從“憎惡”到“擁抱”
從“鬼畜美英”到“麥克阿瑟萬歲”
戰后日本到底發生了什么?
親美與反美(歷史學堂)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東亞地區,日本長期穩定的親美意識格外引人注目。這不僅源于日美安保體制、自民黨的長期執政以及經濟的快速增長,更與日本民眾對美國的多重認知有關。美國對于日本戰后社會大眾而言,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欲望的對象也是恐懼的源頭。盡管經歷了1960年代反基地斗爭、安保斗爭以及日美經濟摩擦,大多數日本人依然認為戰后經濟的繁榮歸功于美國的庇護,美國的社會富足是日本發展的理想模式。這種背景下,日本逐漸忘卻與亞洲的聯系,通過“擁抱”美國來尋找新的自我認同。 本書從社會文化研究和媒體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討了自19世紀“黑船來航”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在日本社會中的形象變遷。從幕末到明治大正時期的理想化憧憬,到帝國主義階段將其視為敵國,再到占領期及之后的復雜情感,這些變化也折射出了日本政治、社會、經濟和國際關系的演變。作者指出了二戰時日本帝國主義與戰后美國在亞洲影響力的歷史連續性,強調戰后日本與美國的“擁抱”關系既是美國霸權體系的產物,也與日本大眾對自我認同的構建緊密相連,并認為日本應超越“親美”與“反美”的對立框架探索自身的主體性,深刻反思與亞洲、歷史以及多元復合自我的關系。 "
親美與反美(歷史學堂) 目錄
一 日益高漲的反美浪潮
二 “親美”日本的歷史譜系
三 多重視角下的美國 **章 作為近代性的美國:“自由圣地”與“鬼畜美英”
一 美國駕著“黑船”而來
二 對“自由之國”的憧憬與挫折
三 如今“非美國”的日本在哪里?
四 “鬼畜美英”與美國的誘惑 第二章 作為占領軍的“美國”
一 麥帥到來
二 “占領”的消退與“人間天皇”的出現
三 元帥、人間天皇、偽天皇
四 誰讓她們成了這樣? 第三章 美軍基地與湘南男孩
一 從基地滲透出來的“美國”
二 從基地街到潮流街
三 基地里的美國、沙灘上的美國
四 1950年代日本的“反基地”與“基地依存” 第四章 居家中的“美國”
一 令人憧憬的美式生活
二 電視進入千家萬戶
三 家用電器化,太太扮主角
四 驕傲自豪,“日本制造” 終章 超越親美:戰后民族主義的無意識
一 冷戰與反美民族主義:從朝鮮戰爭到反基地斗爭
二 來自反越戰運動的追問
三 外在的美國與內在的美國 后記
親美與反美(歷史學堂) 相關資料
以占領期到高度成長期為焦點,從文化研究/媒體研究的角度考察了日本社會對美國的接納與反彈,所以盡管處理的議題與歷史學家約翰?道爾那本著名的《擁抱戰敗》有不少重合,但吉見的論述所依憑的“物證”更偏向各種媒介 –新聞報道、照片、電視廣告、讀者來信、宣傳口號、音樂、歌詞等等不一而足,并且對于同一材料(比如裕仁天皇接見麥克阿瑟的那張照片)也提出了與道爾不同角度的解讀。不過,盡管比道爾的書看似更具“娛樂性”,吉見的討論背后所觸及的政治和社會議題(天皇制、反基地運動、戰后日本民主化等)卻絲毫不輕浮,因此本書讀來有種四兩撥千斤之感,非常令人佩服。
——黃珺亮,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副教授
【讀者評論】: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它以豐富的歷史細節和深入的社會文化分析,展現了日本與美國之間復雜多變的關系。作者從多個角度探討了日本人對美國的認知變化,讓我對日本社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歷史書,更是一本關于身份認同和文化交流的深刻反思。
★作為一名對東亞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我對《親美與反美》的評價極高。作者巧妙地將歷史事件與當代社會現象相結合,讓我看到了日本與美國之間關系的多面性。這本書不僅梳理了日本對美國的認知歷程,還深入剖析了這種認知背后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讀完之后,我對東亞地區的國際關系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親美與反美》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著作。作者通過深入研究日本與美國的關系,揭示了權力、文化和身份認同之間的復雜交織。這本書不僅讓我對日本社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激發了我對國際關系和文化交流的思考。它是一本能夠拓寬視野、啟發思維的佳作。
★這是一本精彩絕倫的歷史分析作品。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扎實的學術基礎,深入剖析了日本與美國關系的演變過程。這本書不僅揭示了日本社會內部的矛盾和沖突,還展示了日本在國際舞臺上的復雜角色。讀完之后,我對日本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對國際關系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作者通過詳實的歷史資料和深入的社會文化分析,讓我看到了日本與美國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本書不僅讓我了解了日本社會的變遷和發展,還讓我思考了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自己的文化認同和主體性。它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著作,值得所有對東亞歷史和國際關系感興趣的讀者一讀。
親美與反美(歷史學堂) 作者簡介
吉見俊哉
1957年出生于東京都,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國學院大學教授。研究領域為社會學、文化研究、媒體研究。代表性著作有:《都市劇作:東京鬧市的社會史》(河出文庫,2008年)、《博覽會的政治學》(講談社學術文庫,2010年)、《視覺城市的地緣政治:凝視中的現代性》(巖波書店,2016 年)、《平成時代》(巖波新書,2019 年)、《大學往何處去:面向未來的設計》(巖波新書,2021 年)、《未完成的東京重建:文化首都構想的失敗與戰后日本》(中公新書,2021 年)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