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劉魁立文集:劉魁立非遺保護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939480
- 條形碼:9787570939480 ; 978-7-5709-394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劉魁立文集:劉魁立非遺保護論集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培育根基守護靈魂——中國各民族民間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整體性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說》《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理論反思》等文章。
劉魁立文集:劉魁立非遺保護論集 目錄
培育根基守護靈魂——中國各民族民間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整體性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說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理論反思
中華媽祖文化——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元素在哪里?——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從人的本質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守望我們的鄉土——劉魁立與潘魯生座談筆錄
抓住機遇、深化研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家論壇”上的發言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詮釋
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恒魅力源于醇厚內涵
文化生態保護區問題芻議
呵護民族的血脈之根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保護
傳統延續靠傳人
當俄羅斯舊禮儀派“塞梅斯基人”走向世界的時候
非遺保護: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在“2008中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上的會議發言
在生產中保護非遺:關鍵在于價值觀的重建
民間傳統技藝的人性光輝
木拱虹橋的傳統文化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享性、基質本真性與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
并非所有“非遺”都要走向市場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非遺”就是百姓的生活方式
非遺申報是立“軍令狀”,不是做商業廣告
尊重非遺,尊重民族文化
非物質文化保護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歷史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臺階
天、地、人,或者時間、空間、儀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
非遺的活態傳承
非遺保護呼喚數字化援手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提倡“契約精神”、彰顯“公產意識”
更應關注世遺背后人文歷史價值
非遺保護:立足特色、發展今天、面向未來
為整體性保護提供現實范例
“公產意識”和“契約精神”
關于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問題
尊重傳承人的權利和遺產的特性
每個人都是非遺傳承人
傳承人:民族文化的脊梁
非遺傳承人的三個關鍵詞
左手牽著歷史,右手創造未來
非遺保護,還需多些“契約精神”
在“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揭曉儀式上的講話
讓非遺在當代生活中重放異彩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回望與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機遇
非遺老手藝,如何化為脫貧新動力
拓展人文交流合作 促進文化多樣性發展
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
物質文化的解構與文化分類的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本體性解讀
展開全部
劉魁立文集:劉魁立非遺保護論集 作者簡介
劉魁立,漢族,1934年9月4日生,河北省靜海縣(今屬天津市)人。 1953年畢業于哈爾濱外國語學院,并留校任教,1955年至1961年留學蘇聯莫斯科大學,獲得俄羅斯語文學副博士學位。1961年至1970年,在黑龍江大學從事教學工作,1979年5月調至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學術研究工作。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民族文學研究》主編,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客座救授、中山大學客座救授,亞洲民間敘事文學學會會長。 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上海大學兼職救授,亞洲民間敘事文學學會榮譽會長,俄羅斯文化部《傳統文化》雜志編委、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大學榮譽教授。
書友推薦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