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中華冰雪文化圖典:牦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764543
- 條形碼:9787507764543 ; 978-7-5077-645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冰雪文化圖典:牦牛 內容簡介
青藏高原是一個巨大的山脈體系,由一系列的山系和高地組成。由于高原在形成過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響,所以高原面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形,使整個高原的地勢呈現出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趨勢。 經過多次地質運動,近300萬年前,這里的海拔也只有1000米左右。當時這里的氣候溫潤潮濕,是一片美麗的海洋景象,碧波蕩漾,暖風徐徐,海洋動植物繁盛,海岸森林覆蓋,植被豐富,是犀牛、大象、三趾馬等大型熱帶動物的樂園。但在*近的200萬年內,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這一地區的多次隆升,逐次達到2000米、3000米、4000米乃至更高。 今天,我們在海拔5000多米、距離海洋數千公里的藏北高原,還常常可以撿到古海留下的貝殼和海生物化石,它們透著遙遠地質年代的生態信息。 滄海桑田,高原崛起,風雪彌漫,氣候寒冷,森林消失,那些熱帶動物逐漸從這里隱退消失了。 但有一種動物卻在此時出現、或者說存留下來了,這就是牦牛。據劉務林考證,現代牦牛的祖先為野牛,野牛可能是從1200萬年以前上新世紀末Urmiabos中分離出來的,其化石發現于北美、西伯利亞及我國東北各地。研究學者利用核糖體限制性內切酶酶切位點圖譜建立了牛族的系統發育關系,確定了該族中的兩支,即牛屬支與水牛屬支。進一步的研究中確定了牦牛與美洲野牛的親緣關系較近。 很難判斷牦牛是*初與那些大型熱帶動物一起存在,還是在那些熱帶動物消失之后出現的,當時還有一種大型動物披毛犀牛,其巨大的犀角像是橫掃雪野,看起來很像是與野牦牛有著某種關系。野牦牛的祖先原始野牛曾在距今約30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到距今1萬的全新世,在中國的東北、西南、華北、華中、華南以及云南、西藏、青海等地存在。隨著青藏高原的不斷升高,動物生存環境的不斷寒冷,野牦牛的披毛不斷加長、絨毛不斷加厚,與其他野牛的差別也不斷加大,青藏高原的這一系野牦牛則不斷適應高原的氣候環境,頑強地生存下來。對此,牦牛專家們的看法也不盡一致。 有的牦牛專家們認為,大約在上新世后半期到更新世,距今200萬年時,牦牛的祖先——原始野牦牛出現了。有的專家則認為,從更新世地層中出土的化石證據看,大約250萬年以前的第四紀晚期,在歐亞大陸東北部廣泛分布著的“原始牦牛”早已滅絕,我們現在也很難想象*初的野牦牛的模樣。此后存在的這一系野牦牛則在青藏高原存在下來,并一直持續到今天。雖然我們不能窺見它們的模樣,但在西藏牦牛博物館陳列著一具野牦牛頭骨,是從改道之前的黃河古河床出土的。經北京大學加速實驗室碳14鑒定,其年代超過4.5萬年,其頭骨角骨巨大,可以推斷當時的原始野牦牛的體格是遠遠大于今天的野牦牛的。 由此可以認為,野牦牛肯定是早于人類存在于青藏高原的,很可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它是青藏高原的主導動物,或者說,它就是青藏高原的主人。
中華冰雪文化圖典:牦牛 目錄
中華冰雪文化圖典:牦牛 作者簡介
吳雨初,西藏牦牛博物館館長。1954年生于江西,1976年江西師范大學畢業進藏。先后在西藏的鄉、縣、地區、自治區工作。曾任西藏那曲地區文化局局長,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1992年調北京工作。任北京市委宣傳部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發表詩歌約5000行,小説、散文約50萬字。2011年,吳雨初辭去了集團董事長職務,以援藏干部身份重返闊別20年的西藏,任北京市援藏指揮部副指揮,同時籌建牦牛博物館。2014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世界第一個牦牛博物館——西藏牦牛博物館正式開館。吳雨初現任西藏牦牛博物館館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著有《藏北十二年》,《最牦牛》等。2019年4月,吳雨初的《形色藏人》獲得第15屆十月文學獎非虛構作品獎。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