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出土文獻視野下的二十四節氣探源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184235
- 條形碼:9787200184235 ; 978-7-200-18423-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出土文獻視野下的二十四節氣探源 本書特色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特色部分,自2016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就成為熱點話題。八年來,作者廣泛查閱甲骨文、金文、簡帛等歷史文獻中有關節氣的記載,并做深入研究,終于發現了二十四節氣在中國歷史上的形成過程。本書考據翔實、文辭古雅、配圖精美,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是人們詳細了解二四十節氣的不二之選。
出土文獻視野下的二十四節氣探源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二十四節氣的起源過程,認為國家時間系統的制定和管理與政治活動緊密相關。二十四節氣產生的萌芽期不晚于戰國,但其定型和普及是與秦漢以降的政治大一統密切相關的。四時中氣是形成二十四節氣的中繩,并圍繞太陽視運動規律展開的。四時十二月令與二十四節氣配伍方式獲得了極大的推廣,長期服務于社會生產生活,直接宣告了四時五行令等自秦漢以后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該書較之以往的同類型研究,整合了史前和先秦、秦漢早期時段的各類發現和研究成果,將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從文獻學角度進行了徹底的梳理、分析,深化了對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學探源。本研究利用出土文獻、考古資料、科技史、古天文學突破了學術界對二十四節氣的傳統研究,彌補了傳統研究從社會生活史、民俗學的角度展開的材料缺陷,側重結合出土文獻對各類節氣材料的整理、釋讀和結構性的研究,完成了對先秦、秦漢各類文獻所見節氣材料的系統性梳理,有效地結合了中國古天文學理論進行論證,填補了依托出土文獻對其進行研究的學術史空白。
出土文獻視野下的二十四節氣探源 目錄
出土文獻視野下的二十四節氣探源 作者簡介
夏虞南,1991年生,籍貫四川峨眉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所助理研究員、國資博士后,“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博士后,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人文科學實驗班,獲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碩轉博畢業于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和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獲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出土文獻與先秦、秦漢史、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逸周書〉文本與成書新論》入選2023年度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主持2022年度北京市宣傳文化引導基金項目“二十四節氣的起源與傳承:從傳世經典與出土文獻新證”。參與國家社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等研究課題。曾在《哲學與文化》《國際儒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若干。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