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三秦文物與胡漢之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023844
- 條形碼:9787549023844 ; 978-7-5490-2384-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秦文物與胡漢之風 本書特色
關于本書的三點解釋
楊 瑾
在概述三秦文物的歷史生成、發展脈絡與基本特征外,還需要補充以下三個方面。
1. 關于書名
導論前文中對三秦與三秦文物已略加介紹,在此對“胡風胡尚”略加解釋。“胡”不僅出現在歷代官方史書中,也出現在很多非官方文獻中(如詩歌、小說等),成為中國古代歷史敘事中一個重要元素,作為華夏文明的“他者”,一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促動力”,也是中古華夏思想觀念演變脈絡中一個重要主題, 因此也成為近現代國內外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相關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學者們從多個學科角度對“胡”進行了充分研究,“胡”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等已基本達成共識,對胡與“蠻夷”“戎狄”等非漢族群的關系也進行了詳盡剖析,認為“胡”是一個在地域、種族、象征等方面具有動態演變特征的詞匯,并對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中的胡人個體的族系淵源與族群遷徙、身份認同、宦仕軌跡、歷史影響或貢獻等情況進行綜合性研究,特別使用大量存世碑志和新考古資料取得了一些全新的認知。
漢語語匯中與“胡”相關的詞匯汗牛充棟,俯首即拾,張騫鑿空西域帶回來的物種使“胡”字或“胡”詞大量出現在漢語文獻中,魏晉南北朝時期與隋唐時期又是兩個“胡”詞大增的時期,至宋、明乃至當今依然大量留存,奇怪的是遼、金、元、清文獻中“胡”詞相對較少,但不可否認的是,與“胡”始終相伴的還有“蠻”“夷”“戎”“狄”等指代非漢族的詞匯,動態地詮釋了中國歷史演變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農耕與游牧、中原華夏與周邊民族“沖突與反應”模式下的二元辯證關系,揭示出歐亞互動交流視角下中原華夏一步步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發揮重要作用。
2. 關于作者
關于本書的三點解釋
楊 瑾
在概述三秦文物的歷史生成、發展脈絡與基本特征外,還需要補充以下三個方面。
1. 關于書名
導論前文中對三秦與三秦文物已略加介紹,在此對“胡風胡尚”略加解釋。“胡”不僅出現在歷代官方史書中,也出現在很多非官方文獻中(如詩歌、小說等),成為中國古代歷史敘事中一個重要元素,作為華夏文明的“他者”,一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促動力”,也是中古華夏思想觀念演變脈絡中一個重要主題, 因此也成為近現代國內外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相關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學者們從多個學科角度對“胡”進行了充分研究,“胡”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等已基本達成共識,對胡與“蠻夷”“戎狄”等非漢族群的關系也進行了詳盡剖析,認為“胡”是一個在地域、種族、象征等方面具有動態演變特征的詞匯,并對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中的胡人個體的族系淵源與族群遷徙、身份認同、宦仕軌跡、歷史影響或貢獻等情況進行綜合性研究,特別使用大量存世碑志和新考古資料取得了一些全新的認知。
漢語語匯中與“胡”相關的詞匯汗牛充棟,俯首即拾,張騫鑿空西域帶回來的物種使“胡”字或“胡”詞大量出現在漢語文獻中,魏晉南北朝時期與隋唐時期又是兩個“胡”詞大增的時期,至宋、明乃至當今依然大量留存,奇怪的是遼、金、元、清文獻中“胡”詞相對較少,但不可否認的是,與“胡”始終相伴的還有“蠻”“夷”“戎”“狄”等指代非漢族的詞匯,動態地詮釋了中國歷史演變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農耕與游牧、中原華夏與周邊民族“沖突與反應”模式下的二元辯證關系,揭示出歐亞互動交流視角下中原華夏一步步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發揮重要作用。
2. 關于作者
筆者 1989 年從武漢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專業畢業后, 曾先后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從事文物學和博物館學研究,至今已 30 余年。其間,曾有 3 年時間回到武漢大學攻讀世界史專業博士學位,所以世界史理論研究方法始終對我產生著重要影響,特別是吳于廑關于世界歷史上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三次大沖擊的“沖擊與反應”理論為研究文物中的多元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學術指導。*初因工作于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而對秦代歷史所蘊含的域外元素非常好奇,后來機緣巧合進入陜西歷史博物館工作,對周秦漢唐文物藏品中的中外文化交流十分著迷。盡管文獻學和考古學專業基礎不足,但能夠接觸大量英文資料也能讓自己在惡補短板的基礎上有一些開闊眼界的機會。也因此樂此不疲地寫一些以世界史理論為引領和指導的小文章, 雖然主題比較分散,時段也比較長,有些觀點也值得商榷,但憑借著“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的信念和鼓勵,堅持寫作,積少成多。此外,筆者也特別關注新社會史、新全球史研究動向,借用形象史學、藝術史學等方法,重新認識三秦文物所處的社會語境,挖掘文物背后的人物故事,特別是像胡人、女性等邊緣群體,探討“華”“夷”從概念到對象,從現象到歷史的內生動力及其外部影響。
3. 關于本書
2017 年 9 月,我來到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從事文物學和博物館學教學與科研工作,高校人才濟濟,學術氛圍非常濃厚,讓我既新奇又慚愧,唯一可做的便是通過刻苦努力來慢慢積累。在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之余,我將自己以前發表的文章按照主題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先將 2013 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代墓葬胡人形象”40 篇相關文章分為譯文和論文兩類,以“漢唐文物與中西文化交流”為題,分為上下兩冊,由陜西人民出版社于 2018 年出版。博物館學方面的論文 34 篇以《博物館學研究入門》為名于 2019 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去年承蒙敦煌研究院楊富學教授之邀,又將《漢唐文物與中西文化交流》未收錄文章及一些新寫文章整理在一起,竟然發現還可以結集出版,這樣就彌補了我在《漢唐文化與中西文化交流》一書自序中對以“秦”為主題的文章不能收錄的遺憾。經過楊富學教授的悉心指點,本書名稱為《三秦文物與胡漢之風》,分為五章,包括秦代文物中的外來元素、隋代墓葬陶俑中的胡人形象、唐代墓葬壁畫中的胡風胡韻、唐代女性與胡風胡化、其他文物中的域外影響。主要以秦代和唐代歷史文物為主,少量魏晉南北朝至隋時期的內容。這樣難免存在一些碎片化現象,但三秦文物系統過于復雜而厚重,本人研究能力明顯不足,本書僅僅匯集截至 2020 年的主題研究成果,向多年來關心并支持本人的老師朋友作以匯報,也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不同學術背景和治學方法的學人,特別是年輕學者,繼續挖掘三秦文物的豐富歷史內涵,期待他們采用跨學科的、多元技術的學術視野與研究路徑, 更加深入地呈現三秦文物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進一步豐富三秦文物的學術研究體系,助力于三秦大地當今和未來的發展,為三秦人民的福祉做出一些學術性貢獻,為共建“一帶一路”盡綿薄之力。
三秦文物與胡漢之風 內容簡介
本書共五章,內容包括:秦代文物中的外來元素、隋唐墓葬陶俑中的胡人形象、唐代墓葬壁畫中的胡風胡韻、唐代女性與胡風胡化、其他文物中的域外影響。
三秦文物與胡漢之風 目錄
三秦文物與胡漢之風 作者簡介
楊瑾,武漢大學世界歷史博士,現任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萊斯特大學榮譽教授、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研究院人文部特聘研究員、中外文化交流史學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文物學、博物館學及中古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