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考工格物-審物:18世紀之前歐洲對中華諸物的描述與想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4104624
- 條形碼:9787574104624 ; 978-7-5741-0462-4
- 裝幀:精裝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考工格物-審物:18世紀之前歐洲對中華諸物的描述與想象 本書特色
本書以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來華傳教士撰寫的描述中華諸物的著述為案例,詳實地闡釋著述中華物敘述對歐洲造成的廣泛影響,聚焦分析傳教士和歐洲對中華諸物的歐洲中心主義立場下的回應,確證中華諸物對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思想的出場提供基礎性物質(zhì)認知與理性思想的事實,并進一步闡釋影響了全球文明交往的文本交往體系及其文化傳播機制。
考工格物-審物:18世紀之前歐洲對中華諸物的描述與想象 內(nèi)容簡介
在全球交往體系下,從13世紀旅行家馬可·波羅到17世紀傳教士安文思,“物的描寫”與“物的想象”已然成為他們建構良好“中國形象”的重要途徑。然而到了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來華后,良好的“中國形象”在歐洲人心目中轟然倒塌。本著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14—16世紀)來華傳教士馬可?波羅撰寫的《馬可?波羅游記》(1299年)和門多薩撰寫的《中華大帝國史》(1585年)以及“啟蒙運動”時期(17—18世紀)利瑪竇、曾德昭、安文思、杜赫德分別撰寫的《基督教遠征中國史》(1615年)、《中華帝國》(1642年)、《中國新志》(1688年)、《中華帝國全志》(1735年)為案例,較為詳實地描述了歐洲近代兩大思想解放運動時期來華傳教士在歐洲中心主義立場下對中華工匠文化的另樣回應,確證了中華諸物對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思想的深遠影響,顯示了中華諸物在歐洲世界崛起中的作用,并進一步闡釋了全球文明交往中的工匠文明之獨特價值。
考工格物-審物:18世紀之前歐洲對中華諸物的描述與想象 目錄
考工格物-審物:18世紀之前歐洲對中華諸物的描述與想象 作者簡介
潘天波: ·藝術史博士 ·中國藝術文化史學者 ·江蘇師范大學工匠與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負責人 ·央視百家講壇《好物有匠心》主講人 ·年榜“中版好書”“鳳凰好書”和月榜“中國好書”作者 ·江蘇南京社會科學普及公益導師 ·江蘇南京長江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