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民族的重塑:為什么我們懼怕和需要民族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29210
- 條形碼:9787100229210 ; 978-7-100-22921-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族的重塑:為什么我們懼怕和需要民族 本書特色
“2021年歌德學院(中國)翻譯資助計劃”項目,由“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獲得者韓瑞祥翻譯;德國文化記憶理論奠基人阿萊達·阿斯曼*新力作,出版后即登榜《世界報》、西部德國廣播電臺5頻道、《新蘇黎世報》、奧地利廣播電臺1頻道圖書熱榜。
民族的重塑:為什么我們懼怕和需要民族 內容簡介
《民族的重塑:為什么我們懼怕和需要民族》為“2021年歌德學院(中國)翻譯資助計劃”項目,由德國文化記憶理論奠基人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撰寫。此書2020年11月出版,隨即引起熱烈反響,登榜《世界報》、西部德國廣播電臺5頻道、《新蘇黎世報》、奧地利廣播電臺1頻道2021年2月非虛構類圖書榜單,排名第二;同時,作為“德國和中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精選哲學,社會學,法律和文學等方面的精品德國圖書”列選“2021年歌德學院(中國)翻譯資助計劃”,由“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獲得者韓瑞祥翻譯。民族一詞在德國的禁忌化導致了啟蒙的欠缺和對德國民族的意義及角色的探討不夠深入。作者阿萊達?阿斯曼意圖通過她的新作來激發這樣的討論,她主張重塑一種新的德國民族形式,這種民族將自身理解為民主、多元的公民社會,且能夠以團結的方式迎接未來的嚴酷挑戰。社會凝聚力不僅僅在德國是個問題,整個歐洲甚至全球都在遭遇因民族概念淡化造成的凝聚力不足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理解民族在當下其他國家所遭遇的危機,就必然要對社會群體用以定義自己的過往、未來和身份認同的敘事加以研究,這些敘事被證明是解答“什么造成了民族分裂,什么能使其重新凝聚到一起”這一問題的關鍵。
民族的重塑:為什么我們懼怕和需要民族 目錄
緒論
1.立論:克服與重塑民族
歐洲神話與廢除民族(烏爾麗克·蓋羅特,羅貝特·梅納塞)
“方法論民族主義”與現代化理論的盲點
民族國家及其去民族化
對癥模式:歐盟作為民族國家的保護傘
2.關于身份認同規則
布魯塞爾歐洲歷史之家
身份認同概念的歷史回顧
從現代化理論到文化理論
集體身份認同(卡羅琳·埃姆克,盧茨·尼特哈默)
作為補償的集體身份認同——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
歷史對抗記憶(皮埃爾·諾拉)
文化身份認同是不存在的(弗朗索瓦·于連)
“身份認同規則”總結概述
…… 3.關于民族敘事規則 4.和平與好戰民族 5.包容與排他 結論:歷史事件--共同意識,民族敘事和歷史啟蒙 人名表
民族的重塑:為什么我們懼怕和需要民族 作者簡介
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文化記憶理論的奠基人,德國著名的英美文學專家、埃及學者。德國康斯坦茨大學英美文學系榮休教授,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在英語文學和記憶研究領域著述頗豐。近年主要從事德國“二戰”后的記憶問題,文學與社會中的代際關系,以及記憶理論等方面的研究。2018年與其夫揚·阿斯曼共同獲得德國書業和平獎。國內已出版作品《回憶空間》,2016年北大出版社出版。 韓瑞祥,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第六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獲得者,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出版《漢德克文集》《卡夫卡小說全集 (校勘本)》等多部文學譯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