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歷代名畫記 本書特色
一、中國美術史上,《歷代名畫記》是史論結合的繪畫史經典,有繪畫史的《史記》之稱。張彥遠對諸多繪畫理論吸收與超越,催生了名著《歷代名畫記》。全書以《敘畫之源流》為論述的起點,前三卷為畫論部分,十五篇畫論文章,具有總論的性質;后七卷為近三百七十位畫家立傳,采用史論結合的體例,形成了一部系統性的繪畫史專著,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文獻價值。所始創的體例,被后世所借鑒與吸收,被視為繪畫史的祖本。
二、《歷代名畫記》又是一部高屋建瓴的批評史。張彥遠一方面收錄了歷代的畫論,另一方面張彥遠對認同的畫論里的美學觀念加以點評和提升,借此闡釋自己的繪畫理論與繪畫方法,用畫史敘述與畫品、畫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使人物立傳具有了相對的完整性,更提高了繪畫批評的高度。
三、《歷代名畫記》所載內容對正史具有史料補充的價值。張彥遠鳩集遺失,從所見的文獻中輯錄,以史論結合的體例,詳略有別,為三百七十三位畫人立傳,及兩京寺觀壁畫等大量繪畫史料,……涉及時間跨度、空間范圍、藝術種類繁多精細,具有補充正史史料的意義,為后世編撰繪畫史籍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參考。
四、“名畫”概念自《歷代名畫記》而形成。我們今天提“中國名畫”“世界名畫”,“名畫”一詞即肇始于張彥遠的 《歷代名畫記》。貫穿于全書,張彥遠對畫作進行了等級的品評,以“自然”“神”“妙”“精”“謹細”為序來劃分五個等級,并明確指出“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貫眾妙”,并專列《論名價品第》一篇,強化他對繪畫高低之分,確定了“名畫”的概念,使“名畫”一詞深入人心。
五、張彥遠在寫史的同時,對歷代的畫論也做了梳理,搜集豐富的史料,以當時繪畫實踐所能達到的理論認識為指導,對繪畫的歷史規律、筆墨形式、造型特征、師資傳授關系等進行探討和理論歸納,提出了諸多能影響和指導當代繪畫的理論,如書畫同體而不分,即書畫同源的理論,謝赫的“繪畫六法”,還有揉在畫傳中的顧愷之、宗炳、王微、王維等人的繪畫理論,并對中國的人物畫、山水畫等畫派做了線條似的勾勒,并引出“疏體”“密體”“潑墨”“白畫”等專業術語的詮釋。
六、《歷代名畫記》是鑒賞“行家”的養成寶典。《歷代名畫記》在書寫繪畫史中,攝入了大量與繪畫專業相關的知識。有畫論,有繪畫上的專業術語,有畫作的落款與印章的處理方式,三百多位能畫人的史傳及大量的逸聞軼事……這些“繪畫史”的“周邊”內容,會豐富我們的素養,有助于我們摸到“繪畫”藝術的門墻。一、中國美術史上,《歷代名畫記》是史論結合的繪畫史經典,有繪畫史的《史記》之稱。張彥遠對諸多繪畫理論吸收與超越,催生了名著《歷代名畫記》。全書以《敘畫之源流》為論述的起點,前三卷為畫論部分,十五篇畫論文章,具有總論的性質;后七卷為近三百七十位畫家立傳,采用史論結合的體例,形成了一部系統性的繪畫史專著,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文獻價值。所始創的體例,被后世所借鑒與吸收,被視為繪畫史的祖本。
二、《歷代名畫記》又是一部高屋建瓴的批評史。張彥遠一方面收錄了歷代的畫論,另一方面張彥遠對認同的畫論里的美學觀念加以點評和提升,借此闡釋自己的繪畫理論與繪畫方法,用畫史敘述與畫品、畫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使人物立傳具有了相對的完整性,更提高了繪畫批評的高度。
三、《歷代名畫記》所載內容對正史具有史料補充的價值。張彥遠鳩集遺失,從所見的文獻中輯錄,以史論結合的體例,詳略有別,為三百七十三位畫人立傳,及兩京寺觀壁畫等大量繪畫史料,……涉及時間跨度、空間范圍、藝術種類繁多精細,具有補充正史史料的意義,為后世編撰繪畫史籍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參考。
四、“名畫”概念自《歷代名畫記》而形成。我們今天提“中國名畫”“世界名畫”,“名畫”一詞即肇始于張彥遠的 《歷代名畫記》。貫穿于全書,張彥遠對畫作進行了等級的品評,以“自然”“神”“妙”“精”“謹細”為序來劃分五個等級,并明確指出“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貫眾妙”,并專列《論名價品第》一篇,強化他對繪畫高低之分,確定了“名畫”的概念,使“名畫”一詞深入人心。
五、張彥遠在寫史的同時,對歷代的畫論也做了梳理,搜集豐富的史料,以當時繪畫實踐所能達到的理論認識為指導,對繪畫的歷史規律、筆墨形式、造型特征、師資傳授關系等進行探討和理論歸納,提出了諸多能影響和指導當代繪畫的理論,如書畫同體而不分,即書畫同源的理論,謝赫的“繪畫六法”,還有揉在畫傳中的顧愷之、宗炳、王微、王維等人的繪畫理論,并對中國的人物畫、山水畫等畫派做了線條似的勾勒,并引出“疏體”“密體”“潑墨”“白畫”等專業術語的詮釋。
六、《歷代名畫記》是鑒賞“行家”的養成寶典。《歷代名畫記》在書寫繪畫史中,攝入了大量與繪畫專業相關的知識。有畫論,有繪畫上的專業術語,有畫作的落款與印章的處理方式,三百多位能畫人的史傳及大量的逸聞軼事……這些“繪畫史”的“周邊”內容,會豐富我們的素養,有助于我們摸到“繪畫”藝術的門墻。
七、如今許多學校的美術專業,都將《歷代名畫記》規定為學生的書目。并將其作為入門考試的出題素材。三全本《歷代名畫記》為莘莘學子讀懂歷代名畫記提供了一定補益和助力。
歷代名畫記 內容簡介
《歷代名畫記》全書十卷:前三卷共十五篇,具有總論性質,主要內容為畫學和畫論,對中國古代繪畫的歷史、理論、名作、技法、裝裱、畫具和鑒賞等方面,進行了分門別類的論述。后七卷所占篇幅較大,按時代順序列畫家小傳。縱觀全書,《歷代名畫記》幾乎涵蓋了古代繪畫藝術在當時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敘源流、論技法、談師承關系的淵源、書畫收藏裝裱的知識、記錄各地寺觀壁畫、著錄歷代的珍圖秘畫等等,還有采用夾敘夾議的評論方式介紹各時期畫家的經歷、風格及其作品,既有引用前人評論,又融合個人獨到的見解,為讀者呈現了一幅更加豐富、立體的藝術發展圖景。 唐代書畫家兼鑒賞家張彥遠所著得《歷代名畫記》,是一部比較完備研究畫史的論著,具有貫通古今的繪畫通史性質,同時也闡發作者的觀點和褒貶意見,具有史學家客觀公正的學術意識,被后世學者稱為“畫史之有是書,猶之正史之有《史記》”。因其內容豐富、體例完備、版本眾多而備受后代的重視。歷代的研究者對其評價頗高,尤其宋代以后,與《歷代名畫記》相關的重要著錄逐漸增多,到了近現代關注度更高。在今天的美術教學和研究中,《歷代名畫記》仍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經典著作。
歷代名畫記 目錄
歷代名畫記 作者簡介
張彥遠 字愛賓,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人,約活動于815—879年間。他出生于“三相張家”,家藏豐富。自幼在藝術氛圍的熏陶下成長,他在積極參與家族購買收藏書畫作品的同時, 認真研讀了前人撰寫的繪畫法書論著,而孕育有《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兩部專著傳世。
尚蓮霞 歷史學博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理論研究),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美術史論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藝術基金、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等多項。發表論文、評論報導五十余篇,專著、譯著及合著多本。曾榮獲“江蘇省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第二屆“江蘇紫金文藝評論獎”一等獎等。
張彥遠 字愛賓,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人,約活動于815—879年間。他出生于“三相張家”,家藏豐富。自幼在藝術氛圍的熏陶下成長,他在積極參與家族購買收藏書畫作品的同時, 認真研讀了前人撰寫的繪畫法書論著,而孕育有《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兩部專著傳世。
尚蓮霞 歷史學博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理論研究),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美術史論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藝術基金、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等多項。發表論文、評論報導五十余篇,專著、譯著及合著多本。曾榮獲“江蘇省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第二屆“江蘇紫金文藝評論獎”一等獎等。
尚榮 哲學博士,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方向博士生導師。一直從事禪宗典籍、漢傳佛教藝術、宋明理學詩歌美學以及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研究,并兼善禪意書畫與雕塑實踐創作。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為國家重大社科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出版專著、編著、譯注近二十本,發表論文、評論近六十余篇,實踐作品曾獲全國美展銅獎,并被中國美術館及國內外專業機構收藏。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